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宋朝的贡士(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王曾瑜 参加讨论

    四、解额
    《景定建康志》卷32介绍建康府的解额说:“晋元帝初,制扬州岁举二人”。“宋制,丹阳郡岁举二人”。“隋制,蒋州岁贡三人。唐制,昇州岁贡三人”。“本朝中兴初,建康府解额一十名。绍兴二十六年,增为一十一名”。“端平元年,守臣奏以建康行阙之重,请比临安府恩例,特与增添解额。八月十日,奉圣旨,建康府解额特增两名,共以一十三名为额”。由此可见,所谓解额,即是在乡举里选和九品中正制时代,各地贡士已有规定的名额,但并不以考试作为录取的标准;然而到了科举时代,要取得贡士资格,就须通过解试。
    与解试密切相关者,是各州军有固定的贡士解额,即解试合格者有人数限制,贡士数不能超过解额。宋仁宗嘉祐时,规定“诸州解试额多,而中程少者,不必足额”[24](卷186嘉祐二年十二月戊申),又“增江、浙、福建、川、广诸州军解额,凡一百三十五人”[24](卷191嘉祐五年二月丙寅)。
    解额与科考的科目有关,也随着科目的变化而改变。宋仁宗嘉祐时,规定“应天下进士、诸科解额各减半,明经别试,而系诸科解名,无诸科处,许解一人。开封府进士二百一十人,诸科一百六十人,国子监进士一百人,诸科十五人,明经各一十人,并为定额”。[24](卷187嘉祐三年三月辛已)后来宋神宗熙宁时,取消诸科,其解额当然也随之取消。但到宋哲宗元祐更化时,又恢复诸科,重新立定诸科解额。后又在开封府另“置广文馆解额”。《元祐贡举敕》规定:“进士解额,开封府一百人,国子生四十人,其诸科依旧条,开封府二百四十人”。礼部“乞将诸科量留四十人解额外,其余二百人并开封府进士及国子生,共为三百四十人,发解广文馆生员”。后又将“本府诸科二百人并国子生四十人,共为二百四十人解额,并拨属广文馆”。[24](卷474元祐七年六月甲子)
    相对固定的解额,其弊病是录取贡士比率的不均。宋神宗元丰末,陆佃说:“诸路州军解额多寡,极有不均。如京东、西、陕西、河东、河北五路多是五、六人辄取一人,而川、浙、福建、江南往往至五、六十人取一人。窃缘士人之盛,无如川、浙、福建、江南,今解名极少,不无遗才;其京东等路荐送之数太宽,滥得者众。”[33](卷4《乞添川浙福建江南等路进士解名札子》)
    《永乐大典》卷20308《天下第一》,引温革《琐碎录》说,“陕右兵、福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皆为天下第一,它处虽效之,终不及”。大致自宋以降,福建人一直注重读书,故有“福建秀才”“天下第一”之说。即使到上世纪所谓文化革命前,福建高考成绩和录取比率往往居各省第一。赵汝愚谈论南宋福州的情况,甚为典型:“本州今次科场所纳家保状,计一万六千余人,他州军未有其比,而解额只六十二人,系二百七十方解一人。”[34](p.2226,卷169)
    南宋后期,瑞州高安人姚勉说:“某之乡邦解额素狭,终场共三千人,而贡之仅数八,六经而缺其二,诗赋二千余人,而取其四。以是人才多困。瑞距临江止九十里,临江贡士三十二人,多瑞三倍。端平初,天下增贡士额,江西诸郡,袁首增其二,洪继增其三,瑞独不能请。每岁大比,惟有四散溢出,而试于诸路耳。瑞之士所以为甚可悯也。”[35](卷28《与蔡中岳书》)
    由于录取比率之不均,于是士人们就纷纷设法,争取到录取比率高的地区或部门参加解试。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戚纶与礼部说:“今岁诸道进士仅三千人,诸科万余人。其中文理纰缪,经义十否、九否者甚众”,建议“诸色举人各归本贯取解,不得寄应及权买田产立户”。[24](卷60景德二年七月丙子)
    金君卿说:“窃原士之所以轻去州郡,而乐趋府、监者,大抵以近年州郡立定解额,多不均一。及开封府、国子监素无定额,比之外郡稍宽,故外郡解额少处,竞奔凑京师。及府、监举人保明行实,约束未尽,致有冒名之弊。臣今以诸郡应举人数计之,有十人解一名处,有二十人及三十人已上解一名处,又况每岁人数多少不定,若只限以旧额,实见不均。”[34](p.2168,卷165)
    宋神宗时,苏颂说:“天下州郡举子既以本处人多,解额少,往往竞赴京师,旋求户贯,乡举之弊,无甚于此。虽朝廷加以峻文,而终不能禁止者,盖以开封府举人不多,解额动以数百人,适所以招徕之,而使其冒法。”[34](p.2187,卷166)
    南宋朱熹说:“虽有乡举,而其取人之额不均,又设太学利诱之一涂,监试、漕试,附试诈冐之捷径,以启其奔趋流浪之意”。“夫所以必均诸州之解额者,今之士子不安于乡举,而争趋太学试者,以其本州解额窄而试者多,太学则解额阔而试者少。本州只有解试一路,太学则兼有舍选之捷径,又可以智巧而经营也。所以今日倡为混补之说者,多是温、福、处、婺之人,而他州不与焉。非此数州之人独多躁竞,而他州之人无不廉退也,乃其势驱之,有不得不然者耳”。[36](卷69《学校贡举私议》)
    叶適说:“解额一定,多者冐滥,少者陆沈,奔走射利,丧其初心”。“何谓解额一定为一害?百人解一,承平之时、酌中之法也。其时闽、浙之士少以应书,而为解之额狭矣。今江、淮之间,或至以仅能识字成文者充数;而闽、浙之士,其茂异颖发者,乃困于额少,而不以与选。奔走四方,或求门客,或冒亲戚,或趁籴纳。夫士之为学,其精至于性命之际,而其用在于进退出处之间,然后朝廷资其才力,以任天下之重。今也以利诱之于前,而以法限之于后,假冒干请,无所不为,然则以其有是士之可取也,而取之,此其义理之当然者耳。则解额之狭于彼者,何不通之,使与宽者均乎”?[37](p.790,p.799,卷12《法度总论》三,卷13《科举》)
    曹彦约说:“科举之弊,莫甚于牒试,而牒试之弊,莫甚于作伪。盖解额之有广狭,士子之有众寡,广而寡者,固已安其分,则狭而众者,必思所以为之计。朝廷以承平日久,士子日盛,设为牒试之法,宽其进取之门,末节细故,未暇深察。于是改乡里以就他人之贯,改三族以认他人之亲,甚者改其父祖,改其姓氏,若得若失,尚未可知,而欺君之迹,已昭昭不可掩矣。今国子监牒试,其弊尚少,某不知其本末,未敢遽议。惟是漕试之弊,积习既久,士大夫互相欺诈,恬不为怪,败坏士子心术,莫甚于此。”[38](卷11《论牒试札子》)
    刘宰建议说:“一曰罢漕司之牒而增解额,二曰罢太学之补试而用乡贡。今之牒试,凡曰避亲,曰随侍,曰门客,鲜非伪冒者,而贩鬻者居其半。士大夫皆知之,而不忍绝之者,正以解额不均之故。故莫若罢漕台之牒试,而增其额于诸州。取开禧三年诸州所申终场人为准(果欲行此,宜密而速),每三百人取一人。顾今天下士子多,而解额窄者,莫甚于温、福二州。且如福州终场万八千人,合解九十名,旧额五十四名,与增三十六名。温州终场八千人,合解四十名,旧额十七名,与增二十三名。他州准此,人多额窄,则增之,人少额宽,则仍之。度所增不过数州而已。自温、福之外,所増不过三数人。”[39](卷13《上钱丞相论罢漕试太学补试札子》)
    上列议论都是针对各地解额不均而发的,也反映太学之优惠,及国子监试、漕试之弊。程民生先生的《论宋代科举户籍制》,就专门论述了士大夫为争取科考资格和及第,假冒户籍成了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与目前的异地高考有某些相似之处。按古代道德伦理,“奔走射利”,“假冒于请,无所不为”,“改乡里以就他人之贯,改三族以认他人之亲,甚者改其父祖,改其姓氏”之类,当然是不光彩、不道德的事。这也说明,所谓科考有助于提高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等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没有道理的。从总体上看,科考决不可能提高士大夫的道德水准。
    此类假冒户籍等行为,“虽朝廷加以峻文,而终不能禁止者”。宋仁宗天圣时,上封者言:“今岁开封府举进士者至千九百余人,多妄冐户籍”。皇帝下诏:“举人有开封府户籍七年以上,不居他处者,听取解。虽无户籍,亦不曾占名他州者,先经所属投牒,察访行实,召京朝官二人保之,违犯,则保官以违制论。其外州寄应者,悉令还本贯,与理旧举场第。若行赂而妄冐乡贯三代者,以违制失论,不以荫赎”。[24](卷108天圣七年十一月癸酉)针对举子们在开封“旋置田土,妄召保官,寄立户名,罔冒乡县”的情况,宋廷规定:“举人如有户籍及七年以上,见居本处,即许投状;未及七年,不居本贯者,不在收接之限。”[14](选举15之7-8)这是对居住年限的限制规定。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开封府进士缘外州举人冒贯乡户,致本府人解送全少。其进士两举者,令召命官三人并本县官吏委保,听直赴省试,外州解额,令有司勘会,特与增添”。[24](卷134庆历元年十一月丙寅)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规定,“进士、诸科举人每三人为一保”,除了保官外,又实行互保制,“所保之事有七”,其第五条就是“籍非本土,假户冒名”。[14](选举3之23~25,15之12)《朝野类要》卷2《保头》说:“举人三举终场者,得为解试保头。”但依三人中有一人为保头的比例估计,不可能所有的保头都是“举人三举终场者”。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诏自今解发进士,太学以五百人,开封府以百人为额”。按照“旧制,开封三百三十五人,国子监百六十人。熙宁八年,合为一,以解额通取。至是复分,而太学生数多,故损开封解额以益之”。[24](卷301元丰二年十二月戊戌)后又改为“开封府解额并拨属太学,其国子生解额,以太学分数取人”。[24](卷310元丰三年十二月庚午)宋哲宗初,又“还开封府解额百人”。[24](卷361元丰八年十一月甲辰)这反映了开封府与国子监解试的分分合合。绍圣时,或“以国子监解额,许开封府举人就试。盖士人有且养且耕者,私计多不能入太学,又他处无户贯,即不得应举”。[24](卷514元符元年八月癸酉)
    宋哲宗时,“先是,开封解额稍优,四方士子多冒畿县户,又隶太学,不及一年,不该解试者亦往往冒户。礼部按旧制,凡试国子监者,先补中广文馆生,乃投牒求试”。在宋代,参加录取比例较高的漕试、国子监试或太学试,是乡士大夫辈争取当贡士的重要门路。宋徽宗崇宁时,规定“外官子弟亲戚,许入学一年,给牒至太学,用国子生额解试”。[6](pp. 3661~3663,卷157《选举志》)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正月“初诏郡国同以中秋日试举人。旧诸州皆自选日举士,故士子或有就数州取解者,至是始禁之”。[26](第3册p.324,卷166绍兴二十四年正月癸酉)这是利用各地乡试的时间差,而伪冒乡贯,争取多参加若干次解试。
    宋孝宗乾道时,臣僚言:“科举之制,州郡解额狭,而举子多,漕司解,其数颇宽。士取应者往往舍乡贯,而图漕牒。至于冒亲戚,诈户籍,而不之恤。且牒试之法,川、广之士用此可也,而福建则密迩王都,亦复漕试。见任官用此可也,而待阙、得替官一年内亦许牒试。本宗有服亲用此可也,而中表、缌麻之亲亦许牒试。或宛转请求,或通问嘱托,至有待阙、得替官一人,而牒十余名者。欲乞申严诈冒之禁,其见行条法,候今举既毕,付之有司,重详损益,立为中制。”宋孝宗虽批准此奏[40](p.1904,卷24乾道元年六月丙午),实际上也未能有何变革。
    到宋光宗退位前,“革两川牒试弊”。“牒试者,旧制以守、倅及考试官同、异姓有服亲,大功已上婚姻之家,与守、倅门客皆引嫌,赴本路转运司别试。若帅臣、部使者亲属、门客则赴邻路,率七人而取一人。绍兴后,牒试猥多,东、西两川尤甚。议者以为滥。于是成都路以八十三人,潼川路以八十人为额。然此弊特两川为然,若夔、利路与东南诸漕司,则解额不过三数人而已。是夏,王溉自成都转运判官召还,入见,极言两路冒亲诡贯之弊,乞各存十人外,均与本路诸州。从之,仍各以二十人为额。丘崈时为制置使,复请每路止存十二人,若就试者少,则以二十人而取一人。奏可。旧例,命官锁印赴漕试者,与避亲举人同试。王巽泽为益漕,始令分场,以革假手之弊,于是四蜀皆然”。[41](p.36,卷3绍熙五年夏)
    陈傅良说:“今夫立朝自厘务职事官,皆得以亲族子弟,牒国子监补解试,及监司、帅臣苟非在川、广二千里外,即子弟无收试之所。每遇大比,无所附着,稍知谨畏者大率无故而殿一举,不然,则为谬巧迁就,以避贡举条制。”[30](卷26《请对札子》二)
    以上各种记录,无非是说明在宋朝的腐败政治下,尽管明令禁止,并采取各种限制规定,却难革解试冒滥之弊。
    关于宋朝各州军的解额及其变化,裴淑姬先生的《论宋代科举解额的实施与地区分配》已作了初步的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