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专题讨论】中国近现代社会性别史的史料发掘及其应用(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 侯杰 参加讨论

    
    侯杰教授:听了杨帆的介绍,我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一是概念的界定。基督宗教分基督教、天主教与东正教,各有若干修会和差会,在谈论相关问题时,要有所区分,不要笼统的定义。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基督宗教”一词。二是关于基督宗教与性别研究的史料,非常丰富,要持续不断地去发掘、整理、研究。比如近代来华基督宗教传教士所拍摄的照片就十分珍贵,因为照片中有大量缠足的中国女性、华美的女性服饰、家庭生活等。三是利用史料研究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的性别议题时,研究视角要开阔,注意“教会之中有社会”,教会当中的社会性别权力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其中包括男女不同修会和差会、男传教士与女传教士(华人男传教士与洋人女传教士)、男传教士与女信徒、女传教士与男信徒等。这些传教士活动范围很大,在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内陆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留下很多足迹,对近代中国社会性别关系和性别制度的调整起到一定的作用。下面,谁来谈谈空间与性别的问题。
    常春波:我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吧。一般观点认为,空间不是独立的物质存在,是生产对象、消费资料、政治工具、社会关系,其发展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活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其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女性身体的遮蔽。
    在《礼记·内则》中:“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礼记·内则》中的这段话最初是针对先秦贵族阶层的夫妇间关系说的,后来随着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礼记》中的规定也就成了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制约对象由原来的夫妇扩大到了男女两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制度下,《礼记》中对夫妻双方的共同规定又演变成了对女性身体单方面的束缚。例如,二门就是院落式住宅群体的分界线,二门的后面才是女性活动的空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文献记载,女子满十岁便不能出二门,未婚女子的行为被严格限制在二门以内。然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众多女子的行为也显现出礼法的规定与现实的背离。如在《金瓶梅词话》中,李瓶儿是站在二门台阶前面,导致她和西门庆的相识。西门庆女婿陈经济与潘金莲的相遇是在吴月娘的上房。由此可见,古代女性一旦走出规定的活动空间,其身体就有被男性窥见的可能,从而引起“不合礼法”事件的发生。
    古代女子尽管有步出闺房、外出旅行的机会,但身体依旧要受到车轿等交通工具的严密遮蔽。交通工具就是移动的微型建筑,将女性的身体包覆其中。虽然有在无限的外界遨游的机会,但无限的“外”还要受到“内”的约束。生活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晚清的美国公使夫人康格在乘坐中国传统轿子时的感受是:“一个人坐在轿子里,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我认为空间的性别意义转化的过程,不仅意味着女性的身体从被遮蔽到公开展示的过程,还包括她们在交通工具的变化中不断展露自己的过程。比如在上海,外籍妇女乘坐的西式马车引起了华人妇女的效仿。西式马车轻便舒适、嵌以玻璃窗,引得“裙屐少年或携仙眷、或携歌姬,无不绣毂雕轮,络绎争飞”。这些追逐时髦的年轻女子们不顾抛头露面的危险享受着游玩的乐趣,无疑是女性身体外现的鲜明例证。由于马车的租价昂贵,东洋车很快在上海兴起。比起马车,它的空间更为开放。
    尽管女性在外出的时候往往会碰上这样或那样的麻烦,随着时代的发展,围绕在她们身上的“壁垒”会随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而逐步瓦解。比如在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中,电车就成为青年男女分享彼此心事的空间。这种情节在传统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证明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引进与女性生活空间的逐渐扩大的因果关系,而是想表明在研究交通工具时也可以考虑社会性别因素,这样一来,社会性别的研究对象就可以从人、事向物上扩展。
    侯杰教授:刚才常春波谈到空间的问题,实际上空间也是有性别的,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女性群体内部也是有阶层的。现在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人才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实际上,富人所居住的院落才会有“二门”。穷人,无论是男是女,实际上很难“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再说交通工具。轿子是移动的空间,体现出对女性身体的遮蔽,近代以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女性的身体难以被遮蔽。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焦虑和担忧。在画报中,我们常看到晚清报人对乘坐马车招摇过市的女子的批判。除了空间之外,器物也是有性别的,比如女性梳妆用各种器物,男性服饰等。
    侯杰教授:刚才同学们透过史料的发掘及应用,分享了各自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性别史研究的经验和心得。实际上,搜索史料、运用史料、解读史料的目的是为了从中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在研究者看来,任何资料都有其自身价值,以“什么资料更能说明问题”作为取舍的标准。在透过史料说明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材料本身的特点,也要注意材料可能给研究者所带来的风险,更要注意它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最大价值。在发掘材料的时候,我们要重视那些尚未引起关注的中外文资料。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具有历史、文学、艺术与外语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应当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学习,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在对史料的意涵展开分析时,大家也要特别谨慎,避免误读和过分解读。最后还要注意妇女史和性别史的异同,妇女史聚焦于女性自身的历史,而性别史的研究重点是男女两性的社会关系和彼此互动。截至目前,性别研究还是以妇女研究为主,特别关注女性的主体性等议题。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尝试就是从史料的解读中发掘女性的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和言说主体,尊重女性群体的差异性,同时也注意不同时期性别文化的演变。
    侯杰教授和研究生
    不知不觉,我们的讨论课也接近了尾声。感谢同学们的认真准备和精彩发言。希望大家在研究中不断地发掘新材料,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