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前瞻 明代生活领域的重大变化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密切关系,而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外贸又有何关系呢?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157)论述了16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他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种全球视野将明代与世界建立起经济联系,事实上也把明朝人的生活与外国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我国学者万明对于明朝与全球化的关系非常重视,她认为明代青花瓷崛起有着白银货币化的大背景,明代白银货币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之一。以成化、弘治年间为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随着白银货币化步伐的加快,白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据,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的变迁,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整体的变迁。发展到嘉靖初年,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白银成为流通领域主币,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促使中国私人海上贸易蓬勃发展,与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的葡萄牙人一拍即合,吸收了大量外银流入,并直接或间接引发了日本与美洲白银的大开发。由此海上贸易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与范围,中国迅速与世界连接了起来。万历时期风尚奢华蔚为大观,白银货币化对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影响重大,将社会各阶层卷入市场之中,使得新的经济成分增长,社会各阶层的商业性行为显著。明代青花瓷的历史,是一部中外文明交融的历史,也是一部贸易改变了传统工艺品发展走向的历史,更是一部市场引领了时尚的历史。作为中国瓷器代表的青花瓷传播到世界各地,引领了全球时尚潮流,构成了新的技术与知识融通过程,展现了新的世界性文化景观。(158) 白银改变了明人的生活吗?明人是如何受到全球化影响的?明人又怎样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度与民族的生活?以研究明代士绅社会、商业与文化闻名的加拿大学者卜正明,在《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一书中,从维梅尔的绘画作品中可知军官戴的时髦帽子是用海狸毛皮制成的,当时的欧洲探险家从土著美洲人那里用武器换取海狸毛皮。贩卖海狸毛皮的收益则为水手寻找前往中国的新航线之旅提供了资金支持。在中国,欧洲人用秘鲁银矿出产的银子,购买了数以千计的瓷器,瓷器成了这段时期荷兰画作中最亲切的常客。正是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让海狸毛皮、土耳其地毯和中国瓷碗同时出现在台夫特的客厅里。而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催生出奢靡之风”。(159)西方耶稣会士的东来,给明朝传播了西方文化,烟草在明末进入广东、福建、东北,风靡全国,正是全球化的时代,明朝人既输出了文化,自身的生活也受到了外来贸易、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学者彭慕兰2007年提出,探讨全球史(世界史)要借助社会史,而社会史可以分成日常生活史(劳动、饮食、育儿、恋爱、退职、残疾等)、大规模社会组织史(如国家社会关系、阶级构成、种族关系)、社会运动史(或认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历史)三个部分。彭慕兰认为法国年鉴学派“即对于‘总体史’——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日常生活社会史——的追求”。他强调:“早在大众消费市场——更不用说全球传播媒介了——形成前,那些惯常认为地方气息很浓的私人生活史,包括那些没有远距离旅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史,都有着重要的世界史维度。”(160)日常生活史与全球史有如此重要的联系,而明代恰恰是全球化正式展开的时代,从全球视野看明人日常生活应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视角。 明代日常生活的研究视角,还应当借鉴并整合新文化史、历史人类学与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比较传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多为生活内容、样式的考察,重视经验与实体,好在扎实、具体,缺陷则是难以明了所述事物的意义。文化与社会的人类学强调的是揭示日常生活背后的逻辑与意义,新文化史受到人类学的深刻影响,重点研究的是社会的文化史,在日常生活层面谈文化。这样的日常生活史,与性别史、身体史、阅读史、旅游史、感觉史等新的研究领域有密切关联,建构并呈现生活样态以及与历史变化的关系。在明代生活史与新文化史结合方面,王鸿泰先生的研究特色鲜明,他指出:“台湾之一二十年来的史学发展,从社会经济史转向社会生活史,从外在性地研究社会风气的变迁到内在性地探究社会生活的内容与意涵……我的研究可以说是偏重于文化史的研究取径,不过,也可以包含在生活史层面……我希望试着建构出一个生活史的图像后,进一步去推究背后的形成逻辑,去思考它的社会文化意义。”(161)他也谈到物质文化消费与大众文化特别是生活关系的研究方法:“从细节上去看,具体地观察各种不同的‘物’,到底在什么范围内流传?经历了什么样的流通过程?如何进入个人生活领域?对个人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再考察有哪些人?什么样的人?参与这个物的世界?同时,推论人与物的互动,可能构成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与人际网络?”(162)文化史研究,也应包括科技文化、医疗文化、物质文化、生态文化等,借鉴多学科方法对于日常生活史研究非常有必要。 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弥补薄弱环节也是努力的方向,大致可以在时间、空间、群体三大方面着力。从群体来看,已有的研究集中在士大夫、文人方面,一方面是资料众多容易获取、生活变化较大、历史作用显著使然,同时也是观念上与方法上对普通民众探索不够。研究农民应当围绕劳动进行,劳动是工作也是生活,理解了劳动才能把握农民、农村与农业这“三农”。普通民众为生存而活,生计的研究很重要,这是进入生活的门径,归结起来就是民生问题。邱仲麟先生写了一些关于北京民生问题的文章,如燃料、用水、环境卫生等,以此落实到生活层面。(163)所以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的联系性是研究生活史的重要思路之一。从空间来看,已有的研究集中在江南地区,其他地区的研究较之薄弱很多,亟须弥补,无疑开展分区研究是重要的方法。特别是日常生活史与地方社会的结合起来研究,才能使生活有立体感,落实到实处。就城市与农村的研究比较,这些年城市生活的研究如火如荼,而传统的乡村生活则成绩平平,区分不同生态条件,以村落为单位以劳动为中心的研究或许可以改变研究状况。从时间看,现在的研究集中于晚明或明清之际,明中期也还连带于晚期、后期有所研究,而明初、明前期的生活史研究薄弱,影响了人们对于有明一代生活史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