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本与川大本《儒藏》之比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原主任 周桂钿 编纂人员工作照 中国文化典籍浩繁,汉代就有人感叹“皓首穷经”。魏晋时代《文选》的编辑,算是开了“选学”的头。唐代魏徵主编《群书治要》,将唐代以前出版的各种书(群书)中有关治理天下的重要理论(治要)选择出来,汇编成书,共约50万字,供唐代皇帝参考。从那以后,编书就变得时髦,各种书不断被编,有汇编,有类编,有选编,也有摘编。 唐宋元明,从事“选学”者代不乏人。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出现康(熙)乾(隆)盛世,整理编辑典籍形成热潮,重要的有《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是最大规模的类书,而《四库全书》则是最大的汇编书。 在三教中,佛教有汇编书《大正藏》,道教也有《道藏》,只有儒教没有汇编书。于是一些儒者在政府的支持下,也开始这一巨大工程。编成以后,内容丰富而庞杂,不好以儒为名,改称“四库全书”。四库指经、史、子、集。魏徵编的《隋书·经籍志》也按此分类,说明从唐到清的一千年中,这种分类法都得到认同,所以它有一定的合理性。经主要包含儒家经典及其历代注本;史主要是正史,也以野史、史论作为补充;子以先秦诸子为主;集则是后代的著作。 现在的《儒藏》编纂是一项重大工程。笔者参加的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主编《儒藏》的工作,已出版一百册,全部四百册左右(精华编),将于近期出齐。四川大学舒大刚主编的《儒藏》分三部,史部274册已出齐,其余经部和论部将于一两年内出齐,共600册左右。 即将完成的这两种《儒藏》各有特色,但两者之间有所差异。 北大本全而精 北大所编的精华编全而精。第一,北大本遵循《四库全书》的格式,分经史子集,选择精华本,加以点校汇编,因此称为“精华编”。 第二,北大本集中了十几所大学、几百位学者的力量,既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又有图书整理经验丰富的高校图书馆老馆员参与,这些对于提高图书版本的整理质量都很有帮助。 第三,北大本被列入教育部重大项目,得到重点支持,在资金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川大本更名副其实 川大本《儒藏》的资金有中华孔子基金会的支持,在编纂方面具有较大创新。它打破了《四库全书》的格式,将经史子集改为经、论、史。在史部方面,也不是照搬《二十四史》、野史和史论,而是突出儒的内容,如《史记》中收录了《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和《儒林列传》,而与儒学无关的内容不收,还收录了历代儒家学案等与儒家相关的史料,使儒学发展史料丰富、完整,便于了解和研究。 总之,川大本的《儒藏》突出了儒的内容,似乎使《儒藏》更名副其实。这样的《儒藏》更适合学习和研究,更确切地反映了儒学的真面目。 综上所述,两种版本的《儒藏》各有优长,不重复,各有存在的必要。两者的编纂都是巨大工程,所耗精力都很可观,但仍有许多地方亟待发展和提高。例如,北大本所选底本和校本不能说都是最精的,所收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儒学藏书未必全,而日本藏书尤多,却未能充分利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