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明代官方语境中的“倭寇”与“日本”(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史研究》2014年2期 刘晓东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对于“倭寇”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至今仍是一个热点。其中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日本的后藤肃堂、片山诚二郎、佐久间重男、田中健夫、石原道博、中山久四郎、太田弘毅、村井章介,韩国的李铉淙、韩文钟、李领,中国台湾的陈文石、郑樑生、王仪,以及中国内地的陈懋恒、李光璧、林仁川、戴裔瑄、汪向荣、范中义等。关于明代“倭寇”问题的相关研究状况,参见吴大昕《明嘉靖倭寇研究的回顾》,《明代研究通讯》1999年第2期。
    ②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学者石原道博就致力于中国历史中的“日本观”研究,上涉隋代之前,下及民国时期,用力颇深,且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述,他关于明代人日本观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國におけゐ畏惡的日本観の形成》、《日明交涉の開始と不征國日本の成立:明代の日本観1》、《日明通交貿易をめぐゐ日本観:明代の日本観2》、《日本刀歌七種:中国におけゐ日本観の一面》(先后刊载于《茨城大学文理学部紀要(人文科学)》1953年第3號、1954年第4號、1955年第5號、1960年第11號)与《倭寇》(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年);近些年来的相关研究,则主要有石晓军《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变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王勇《中國史のなかの日本像》(東京,農山渔村文化協会,2000年)、汪向荣《古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以及李小林《明人私撰日本图籍及其对日本的认知》(《求是学刊》2005年第4期)、拙作《嘉靖“倭患”与晚明士人的日本认知:以唐顺之及其〈日本刀歌〉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等。
    ③[明]宋濂:《送无逸勤公出使还乡省亲序》,[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三篇卷一《诗文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229页。
    ④《明太祖实录》卷三九,洪武二年二月辛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787页。本文下引《明实录》皆为同一版本,不再一一注出。
    ⑤19世纪30年代,日本人伊藤松在所辑《邻交征书》一书中,也收录了这份国书,并对称“倭兵”一事也颇为不解,其在底注中云:“按《明史·日本传》,洪武二年三月,帝遣行人杨载诏谕其国,且诘以入寇之故,是也。所谓倭寇,我边海亡民之徒,固非将士。今阅明人书倭寇人物之图,皆状貌鄙俚,可以知也”([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初篇卷一《明·国书》,第26页)。
    ⑥《明太祖实录》卷三八,洪武二年春正月乙丑,第781页。
    ⑦《明太祖实录》卷四六,洪武二年冬十月壬戌,第907页。
    ⑧《明太祖实录》卷五○,洪武三年三月戊午,第988页。
    ⑨《明国书并明使仲猷无逸尺牍》,[日]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6编第37册,東京, 東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第349—350页。
    ⑩[明]龚斆:《鹅湖集》卷五《赠刘叔勉奉使西洋回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669页。
    (11)《明太祖实录》卷一三四,洪武十三年十二月丙戌,第2135—2136页。
    (12)《明太祖实录》卷一三八,洪武十四年秋七月戊戌,第2174、2175、2177页。
    (13)《明太祖实录》卷一三八,洪武十四年秋七月戊戌,第2174页。
    (14)《明太祖实录》卷一○五,洪武九年夏四月甲申,第1755页。
    (15)《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一,洪武十三年五月己未,第2092页。
    (16)《明太祖实录》卷一三四,洪武十三年十二月丙戌,第2136页。
    (17)《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三,洪武十二三年九月甲午,第2112页。
    (18)《明太祖实录》卷六八,洪武四年冬十月癸巳,第1281页。
    (19)《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七,洪武十七年闰十月乙巳,第2558页。文云:“浙江定海千户所总旗王信等九人擒杀倭贼,并获其器仗。事闻,上命擒杀贼者升职,获器仗者赏之。”
    (20)《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九,洪武十三年春正月甲午,第2046页。
    (21)[明]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张德信、毛佩琦编:《洪武御制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390页。
    (22)《明太宗实录》卷二三,永乐元年九月己亥,第426页。
    (23)《明太宗实录》卷二三,永乐元年九月辛卯,第422页。
    (24)《明太宗实录》卷四八,永乐三年十一月辛丑,第732页。
    (25)《明太宗实录》卷六七,永乐五年五月己卯,第941页。
    (26)《明太宗实录》卷七九,永乐六年五月癸丑,第1061页。
    (27)《明太宗实录》卷三二,永乐二年夏六月乙未,第574页。
    (28)《明太宗实录》卷八六,永乐六年十二月庚子,第1147页。
    (29)《明太宗实录》卷五○,永乐四年春正月己酉,第751—753页。
    (30)《明太宗实录》卷一一三,永乐九年二月甲寅,第1443页。
    (31)《明太宗实录》卷一七八,永乐十四年秋七月乙巳,第1940页。
    (32)《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三,永乐十五年冬十月乙酉,第2035页。
    (33)《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三,永乐十五年冬十月乙酉,第2035页。
    (34)《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三,永乐十五年冬十月乙酉,第2035—2036页。
    (35)《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九,永乐十六年夏四月乙巳,第2077页。
    (36)《明宣宗实录》卷一○二,宣德八年五月甲寅,第2277页。
    (37)《明宣宗实录》卷一○三,宣德八年六月壬辰,第2298页。
    (38)《明英宗实录》卷二三八,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五十六,景泰五年二月乙巳,第5192页。
    (39)《明宪宗实录》卷六○,成化四年十一月壬午,第1231页。
    (40)《明宪宗实录》卷六七,成化五年五月辛丑,第1347页。
    (41)《明宪宗实录》卷六七,成化五年五月辛丑,第1347页。
    (42)《明世宗实录》卷二八,嘉靖二年六月甲寅,第773页。
    (43)《明世宗实录》卷三三,嘉靖二年十一月癸巳,第859页。
    (44)《明世宗实录》卷五二,嘉靖四年六月己亥,第1303—1304页。
    (45)《明世宗实录》卷八○,嘉靖六年九月丙戌,第1779页。
    (46)《明世宗实录》卷三二一,嘉靖二十六年三月乙卯,第5693页。原文:“朝鲜国王李峘……咨称,福建人民故无泛海至本国者,顷自李王乞等始,以往日本市易,为风所漂,今又获冯淑等前后共千人以上,皆夹带军器货物。前此倭奴未有火炮,今颇有之,盖此辈阑出之故,恐起兵端,贻患本国。”
    (47)《明世宗实录》卷三五○,嘉靖二十八年七月壬申,第350页。
    (48)《明世宗实录》卷三五○,嘉靖二十八年七月壬申,第350页。
    (49)《明世宗实录》卷四○三,嘉靖三十二年十月壬寅,第7061—7062页。
    (50)《明世宗实录》卷四一一,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庚辰,第7160页。
    (51)《明世宗实录》卷四二二,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壬寅,第7310页。
    (52)佚名:《夷寇倭患乃中国自为等情残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乙编第8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99页。
    (53)《明世宗实录》卷四二六,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庚子,第7367—7370页。
    (54)《明世宗实录》卷四一三,嘉靖三十三年八月乙未,第7190—7191页。
    (55)《明世宗实录》卷四三三,嘉靖三十五年三月丙子,第7473页。
    (56)《明世宗实录》卷四○一,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壬寅,第7033页。
    (57)《明世宗实录》卷一二一,嘉靖三十四年四月辛巳,第7298—7299页。
    (58)《明世宗实录》卷一○一,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庚辰,第7162页。
    (59)《明世宗实录》卷四一九,嘉靖三十四年二月辛巳,第7275页。尤其是“倭屯据柘林”一语,在嘉靖三十三年的记载中表述为“倭寇自嘉兴还,屯柘林”,参见《明世宗实录》卷四一三,嘉靖三十三年八月癸未,第7186页。
    (60)《明穆宗实录》卷六,隆庆元年三月甲申,第182—183页。
    (61)《明穆宗实录》卷六,隆庆元年三月丙子,第178页。
    (62)《明神宗实录》卷四,隆庆六年八月戊辰,第159页。
    (63)《明神宗实录》卷八,隆庆六年十二月癸丑,第277页。
    (64)《明神宗实录》卷八,隆庆六年十二月癸丑,第278页。
    (65)[日]陆軍参謀本部編:《日本戰史·朝鮮役》,東京,村田書店,1978年,第11页。
    (66)[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二《援朝鲜》,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68页。
    (67)《明神宗实录》卷三二九,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寅,第6083、6085页。
    (68)事实上,“壬辰之役”不仅对明代官方日本观的转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晚明士林及民间社会的日本认知与日本形象的转换,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详情参见吴大昕《明日朝鲜战争与江南的倭寇记忆》,《史耘》2005年第11期。
    (69)19世纪以来,一些日本学者诸如赖山阳等,曾经主张用“和寇”来代替“倭寇”一词。但正如田中健夫先生所批评的那样:“使用这种新造名词,反而有使倭寇实情含糊不清的危险”,应该“沿着他们因时因地而变化的足迹进行叙述”,参见[日]田中健夫著,杨翰球译《倭寇:海上历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