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8-19页。 ②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人民教育》1961年第9期。 ③张邦炜:《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④漆侠:《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王朝》,《新建设》1953年第7期。收入姜锡东等编辑:《漆侠全集》第9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59-370页。 ⑤⑦漆侠:《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读欧阳修〈朋党论〉书后》,《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收入《漆侠全集》第9卷,第215-235、220页。 ⑥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漆侠全集》第6卷,第41页。 ⑧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丛书集成初编本,第63页。 ⑨据台湾学者李弘祺介绍,日本学者荒木敏一《宋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认为,“读书人”一词始见于《宋史》(《宋代教育散论》,台北东升出版公司,1980年,第35页)。此论不确,《隋书》中早已有之。《隋书》卷42《李德林传》载:有官员建议隋文帝“尽诛(北周皇族)宇文氏”,内史令李德林“固争,以为不可。”隋文帝“作色,怒云:‘君读书人,不足平章此事。’于是遂尽诛之”(中华书局,1973年,第1199页)。藐视“读书人”之意溢于言表。与前代相比,宋代读书人不仅人数大大增加,而且地位明显提升。《宋史》卷3《太祖本纪三》载:“(宋太祖)曰:‘作相须读书人。’由是大重儒者”(中华书局,1977年,第50页)。元人戴表元称:宋代“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剡源文集》卷9《陈晦父诗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十有八九”,揣测之词,不足尽信,然证诸史实,占大多数则是事实。 ⑩王曾瑜:《从门第到有、无出身》,《燕京学报》新22期。 (11)王瑞来:《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以范仲淹为中心的考察》,《宋史研究论丛》第6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51《治道》“宋孝宗时蔡戡对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96页。 (13)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2《委巷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95页。 (1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18《训门人六》,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2837页。 (15)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7《善谑诗词》、支丁卷6《南陵仙隐客》,何卓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第1353、1017页。 (16)陆游:《渭南文集》卷26《跋周茂叔通书》,《四部备要》第79册,中华书局,1989年,第180页。 (17)探讨宋代“乡先生”并肯定其历史贡献的论著较多,足资参考。如:邹重华:《“乡先生”——一个被忽略的宋代私学教育角色》,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9年新8期;许怀林:《南宋的民办书院与乡先生的职业化》,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等编:《徽音永著——徐规教授纪念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55-376页。 (18)杨时:《龟山集》卷2《语录·余杭所闻》,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367册,第39页。 (19)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2《赠头陀诗》,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154页。 (20)《宋史》卷428《张绎传》,第12733页。 (21)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居士集》卷9《读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22)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邓广铭、张希清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 (23)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4《又谕学者》,《四部备要》第58册,第1338页。 (24)《朱子语类》卷13《力行》,第245-246页。 (25)《朱子语类》卷109《论取士》,第2697页。 (26)许翰:《襄阳文集》卷11《孙使君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朱子语类》卷132《中兴至今人物下》,第3182页。 (28)释居简:《北磵集》卷2《湖州宝云彬文仲净业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范仲淹此语既不见于其文集,又不见于其传记资料,于是有学者怀疑出自杜撰。余新忠《“良医良相说”源流考论》(《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论述甚详。 (29)陈桷:《石山医案》附录《石山居士传(李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居士集》卷20《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第587页。 (31)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3《文正公愿为良医》,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81页。 (32)《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居士集》卷31《太子中舍梅君(让)墓志铭》,第833页。 (33)苏轼:《东坡集》卷24《乐全先生文集叙》,《四部备要》第77册,第182页。 (34)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5“庆历五年正月乙酉范仲淹罢参知政事”,王瑞来校补,中华书局,1986年,第261-262页。 (35)黄庭坚:《黄庭坚全集》正集卷26《跋范文正公诗》,刘琳等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89页。 (36)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10《仁宗皇帝:朋党·君子·小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编:《王十朋全集》文集卷6《国朝名臣赞·范文正公》,诗集卷23《梦人赠范文正公集》、诗集卷24《读岳阳楼记》、卷28《诸公和诗复用前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71、413、447、535页。 (38)(47)李华瑞:《视野、社会与人物——宋史、西夏史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版社,2012年,第342页。 (39)《宋大事记讲义》卷9《仁宗皇帝:馆阁》。 (40)《朱子语类》卷129《本朝三·自国初至熙宁人物》,第3086页。 (41)《宋大事记讲义》卷9《仁宗皇帝:两制》。 (42)《宋大事记讲义》卷首《原序(刘实甫)》。 (43)《范文正公集》补编卷3《跋文正公手书伯夷颂墨迹》,四部丛刊初编本。 (44)姚燧:《牧庵集》卷9《易安斋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魏初:《青崖集》卷2《题阴德记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漆侠全集》第9卷,第228页。 (48)《宋史》卷446-455《忠义传》,第13149-13383页。 (49)赵翼:《廿二史劄记》卷24,中华书局,1963年,第465页。姜尧臣不仅《宋史》无传,且现存相关史料极少,其生平事迹待考。 (50)汪元量:《增订湖山类稿》卷1《醉歌》、《江上》,卷4《彭州》,孔凡礼辑校,中华书局,1984年,第13-16、26-37、142页。 (51)陈得芝:《论宋元之际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动向》,收入《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71-595页。 (52)《宋史》卷281《寇准传》,第9532页。 (53)《廿二史劄记》卷23、24,第452-464页。 (54)王称:《东都事略》卷74《张方平传》,孙言诚等点校,《二十五别史》第13册,齐鲁书社,2000年,第618、621页。 (55)苏轼:《仇池笔记》卷下《孔北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38页。张方平认为孔融“蠢”,苏轼很不理解:“北海以忠义气节冠天下,其势足与曹操相轩轾,决非两立者,北海以一死捍汉,岂所谓轻于鸿毛者,何名为蠢哉。”这表明张、苏的正统观存在严重分歧。 (56)苏轼:《东坡后集》卷17《张文定公墓志铭》,《四部备要》第77册,第381页。 (57)《宋史》卷318《张方平传》,第10358-10359页。 (58)《东坡集》卷24《乐全先生文集叙》,《四部备要》第77册,第182页。 (59)参看刘子健:《梅尧臣〈碧云騢〉与庆历政争中的士风》,收入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第103-116页。 (60)参看邓广铭:《〈辨奸论〉真伪问题的重提与再判》,《国学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1)周煇:《清波杂志》卷4《碧云騢》,刘永翔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第144页。 (62)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卷7《丞相温国司马文正公(光)》,四部丛刊初编本。 (63)《宋史》卷315《韩绛传》,第10304页。 (6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2熙宁七年四月丙戌,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第6170页。 (65)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5《司马康国韩公(绛)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托名梅尧臣:《碧云騢》,陶宗仪:《说郛》卷38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7)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83《赠司空兼侍中文元贾魏公神道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87-892页。 (68)王珪:《华阳集》卷56《贾文元公昌朝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9)《宋史》卷285《贾昌朝传》,第9620-9621页。 (70)《宋史》取材于笔记小说等私家著述之处甚多,可参看赵铁寒:《由宋史之取材论私家传记之史料价值》,《大陆杂志》第12卷,第12期,1956年6月。 (71)苏轼:《东坡志林》卷3《贾婆婆荐昌朝》,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12页。 (72)《宋史》卷285《贾昌朝传》,第9620-9621页。 (73)周密:《齐东野语》卷3《诛韩本末》,张茂鹏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51页。 (74)王应麟:《困学纪闻》卷15《考史》,栾保群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17页。 (75)周密:《癸辛杂识》后集《馈送寿物》,吴企明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第91页。 (76)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满潮都是贼》、《优伶戏语》,沈锡麟等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第189-191页。 (77)永瑢等:《四库总目提要》卷81《史部三十七·政书类一·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卷》,中华书局,1965年,第695页。 (78)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附录一《拾遗》,徐规点校,中华书局,2000年,第920页。 (79)许怀林:《江西通史·北宋卷》第294-322页;《江西通史·南宋卷》第374-38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80)杨果:《宋翰林学士人员结构考述》,《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81)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82)王瑞来:《代王者言——以宋真宗朝翰林学士为中心的考察》,《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2-189页。 (83)洪业等编:《琬琰集删存》卷2《杜御史莘老行状(查籥)》,中华书局,1990年,第328页。 (84)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85)刁忠民:《两宋御史中丞考》,巴蜀书社,1995年,第1页。 (86)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1《偶读谩记》,《四部备要》第58册,第1261页。 (87)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