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就清王朝的边疆建设而言,西北陆地边疆政策与东南海疆政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95)清代嘉道间专注边徼舆地学的代表性学者徐松、张穆和何秋涛的西北史地学视野中的西北包括新疆、青海、西藏、蒙古各地,(96)然经龚自珍、魏源的阐述,西北是西塞和北塞或者西徼和北徼的复合之称,其历史空间包括新疆、青海、西藏、蒙古、东北各地。龚自珍和魏源观察并切身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国家侵略性地在中国沿海开辟通商口岸,从辽东半岛到琼州海岛的海疆就成为东南海疆的历史空间。在元明清官员士人的“西北一东南”论中,存在西北中国和东南中国互动的历史空间。西北和东南唇齿相依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根源。(97)西北中国历史空间和东南中国历史空间互动的政论在“龚魏”时代,已经从内向外转化为西北边疆历史空间和东南海疆历史空间的互动。“龚魏”的边疆史地研究具有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内涵,并提出西北边疆历史空间和东南海疆历史空间互动的边疆建设方略。 “道咸以降之学新”以龚自珍、魏源之俦为代表,“亦时势使之然也”。(98)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从东西相抗到南北对峙空间结构的转移,从龚自珍到魏源的整体边疆观中,我们可以发现新的时势条件下国家空间结构中的西北—东南边疆轴向。此处的轴向意指枢轴方向,西北指内陆边疆方向,东南指海洋边疆方向。在世界空间瓦解与重构的背景中,近代中国国家空间的变化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最为深刻的剧变之一,不仅仅是空间形状的变化,更是以西北—东南边疆轴向为核心的空间结构的变化,西北陆地边疆的地位相对下降,而东南海疆的地位急剧上升。西北陆地边疆轴向和东南海疆轴向的互动对于国家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尤其事关近代中国前途和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命运。拉铁摩尔和费正清在20世纪对中国陆海边疆的历史发现印证了19世纪“龚魏”阐明西北—东南边疆轴向之于中国国家建设的战略意义。“龚魏”对中国西北—东南边疆轴向历史空间互动结构的阐述,是近世中国边疆建设的需要,并不断作用于此后的国家建设历史进程之中。 附识:本文承业师刘昶教授审阅,蒙两位匿名评审专家提出宝贵修改建议,并经裴丹青、周祯伟、刘隆进等诸位同门讨论,一并谨致谢忱。 注释: ①参见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5—137页。 ②刘逢禄:《刘礼部集》卷11《题浙江、湖南遗卷》,《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01册,第205页下栏。 ③魏源:《致龚定庵信》,《魏源全集》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750页。 ④魏季子:《羽琌山民逸事》,《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36册,第1083页下栏。 ⑤魏源:《定庵文录叙》,《魏源全集》第12册,第246页。 ⑥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燕京学报》1950年第39期。 ⑦参见张之洞:《姓名略》,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298—303页。 ⑧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3—65页。 ⑨侯德仁以西北边疆史地学的概念,把龚自珍和魏源定位在道咸年间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繁荣兴盛时期,没有区分传统边徼舆地学和近代边疆史地学(参见侯德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年);郭丽萍认为清代中叶的西北史地研究是前人关于经世之思考与成熟考据学双重作用的产物,龚自珍的研究与边疆危机无关,魏源的研究才有了抵御外侮之鹄的(参见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贾建飞梳理了有清一代从祁韵士、徐松、洪亮吉、龚自珍、沈垚、魏源、张穆、何秋涛、李光廷、李文田、洪钧、丁谦、沈曾植、陶保廉、许景澄等人的西北史地学谱系,把龚自珍和魏源归入传统西北史地和传统西北史地向域外史地学和蒙元史转变两个不同阶段(参见贾建飞:《清代西北史地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研究龚自珍史地学的如章永俊:《龚自珍的西北史地研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相关文献参见中华文史网:《龚自珍研究论文索引》,http://www.historychina.net/zlzx/2012-06-29/33225.shtml);研究魏源史地学的如伍成泉:《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相关文献参见夏剑钦、熊焰:《魏源研究著作述要》,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⑩参见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64—167页;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第173—175页。 (11)参见茅海建:《龚自珍和他的时代》,《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12)参见庄存与:《春秋正辞》卷7《诛乱辞第八》,阮元:《皇清经解》卷384,咸丰庚申(1860)补刊本;孙春在撰:《清末的公羊思想》,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7—28页;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569—573页。 (13)参见刘逢禄:《公羊何氏释例》卷7《秦吴楚进黜表》,阮元:《皇清经解》卷1280,咸丰庚申补刊本。 (14)龚自珍:《五经大义终始问答七》,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8页。 (15)魏源:《定庵文录叙》,《魏源全集》第12册,第245页。 (16)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10—11页。 (17)陈子龙:《凡例》,徐光启:《农政全书》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页。 (18)《元史》卷181《虞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77页。 (19)《明史》卷223《徐贞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881页。 (20)徐贞明:《西北水利议》(即《潞水客谈》),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2《水利》,第228页。 (21)徐光启:《农政全书》卷8《农事·开垦上》,第146页。 (22)《明史》卷242《董应举传》,第6290页。 (23)参见《明史》卷244《左光斗传》,第6329页。 (24)朱鹤龄:《〈禹贡长笺〉序》,《愚庵小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85、289页。 (25)朱鹤龄:《禹贡长笺》“凡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7册,第4页。 (26)朱鹤龄:《禹贡长笺》卷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册,第39页。 (27)参见王培华:《元明清华北西北水利三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44页。王培华指出元明清江南籍官员学者所说的西北水利涵盖的西北历史空间指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参见王培华:《元明清华北西北水利三论》,第13页) (28)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79页。 (29)《明史》卷223《徐贞明传》,第5883页。 (30)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卷22《九州》,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02页。 (31)参见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6页。 (32)《清史稿》卷121《食货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548页。 (33)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105、106、107页。 (34)参见龚自珍:《己亥杂诗·文章合有老波澜》,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516页。 (35)龚自珍:《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309—312页。 (36)龚自珍:《癸未·漫感》,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467页。 (37)龚自珍:《丙戌·秋心三首》,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479页。 (38)参见龚自珍:《上国史馆总裁提调总纂书》,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313页。 (39)龚自珍:《己亥杂诗·手校斜方百叶图》,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514页。 (40)参见龚自珍:《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305—308页。 (41)龚自珍:《北路安插议》,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112页。 (42)参见龚自珍:《对策》,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114、115、114—117页。 (43)参见龚自珍:《御试安边绥远疏》,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112—114页。 (44)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170页。 (45)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朝总督南直、浙、福军务胡宗宪幕僚郑若曾所撰《筹海图编》刊刻,为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内容也最详备的东南海疆海防图籍,成为后世海防著作的祖本。参见郑若曾撰:《筹海图编》卷1,李致忠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页。 (46)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燕京学报》1950年第39期。 (47)王家俭:《魏源年谱》,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年,第178页。 (48)魏源:《海国图志》,《魏源全集》第7册,第1866页。 (49)参见魏源:《答人问西北边域书》,《魏源全集》第12册,第471—472页。 (50)参见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第142页。 (51)参见郭双林:《论清嘉道年间的西北舆地学》,《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1826年,张格尔在新疆南疆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回浩罕。清廷展开南疆的政策讨论,伊犁将军长龄和参赞大臣武隆阿提出放弃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和阗),专守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的建议,此即当时的“捐西守东之议”。 (52)魏源:《古微堂诗集·寰海》,《魏源全集》第12册,第680页。《明史·兵志》:“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九边”此处喻指清王朝从东北、北方到西北的所有陆地边疆。(参见《明史》卷91《兵三》,第2235页) (53)魏源:《圣武记·叙》,《魏源全集》第3册,第1页。 (54)李柏荣:《魏源师友记叙》,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32页。 (55)参见魏源:《圣武记》,《魏源全集》第3册,第1页。 (56)参见魏源:《圣武记》,《魏源全集》第3册,第155、337、348、355页。 (57)魏源:《海国图志·原叙》,《魏源全集》第4册,第1页。 (58)魏源:《海国图志》,《魏源全集》第4册,第1页。 (59)参见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646页。 (60)参见魏源:《海国图志》,《魏源全集》第4册,第55—67页。 (61)参见魏源:《圣武记》,《魏源全集》第3册,第166页。 (62)参见魏源:《海国图志》,《魏源全集》第5册,第954—968页。 (63)参见魏源:《海国图志》,《魏源全集》第6册,第1509—1544页。 (64)魏源:《海国图志》,《魏源全集》第7册,第1819—1871、1876页。 (65)参见戚其章:《魏源的海防论和朴素海权思想》,《求索》1996年第2期。 (66)参见王家俭:《魏默深的海权思想——近代和中国倡导海权的先驱》,《清史研究论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第240—241、243—247页。 (67)魏源:《海国图志·后叙》,《魏源全集》第4册,第7—8页。 (68)参见郭双林:《论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舆地研究》,《中州学刊》1992年第1期。 (69)魏源:《海国图志》,《魏源全集》第7册,第1788页。 (70)参见盛邦和:《海运、海商、海军、海权——魏源世界意识中的“海国”理念》,《福建论坛》2010年第6期。 (71)参见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第137页。 (72)魏源:《海国图志》,《魏源全集》第4册,第65页。 (73)魏源:《拟进呈元史新编表》,《魏源全集》第8册,第3页。 (74)魏光焘:《元史新编·叙》,《魏源全集》第8册,第1页。 (75)参见魏源:《元史新编》,《魏源全集》第8册,“凡例”,第7—10页。 (76)魏源:《元史新编》,《魏源全集》第8册,第512、513页。 (77)魏源:《元史新编》,《魏源全集》第9册,第947页。 (7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4,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56页。 (79)参见沈传经、刘泱泱编:《左宗棠年表》,刘泱泱等校点:《左宗棠全集》第15册《附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982—983页。 (80)左宗棠在这一年写了《癸巳燕台杂感八首》,其中第三首感怀西域,第四首感怀南海,西域南海并置,透露了西域建省与中原生计的规划,预见了东南海疆的夷祸危机,参见刘凤鸣等整理:《左宗棠全集》第13册《诗文·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456页。另参见罗正钧著,朱悦等点校:《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11页。 (81)左宗棠:《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刘泱泱等校点:《左宗棠全集》第6册《奏稿》,长沙:岳麓出版社,1997年,第188页。 (82)文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9,《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21册,第662页。 (83)参见左宗棠:《〈海国图志〉序》,刘凤鸣等整理:《左宗棠全集》第13册《诗文·家书》,第257、255页。 (84)左宗棠:《答陶少云》,岑生平校点:《左宗棠全集》第12册《书信三》,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596页。 (85)参见龚自珍:《御试安边绥远疏》,王佩诤编:《龚自珍全集》,第113页;魏源:《圣武记》,《魏源全集》第3册,第9—10、12—13、91、156、489页;稍后何秋涛《北徼汇编》中的“北徼”就拆开“西北”历史空间的复合结构,“北徼”则涵盖了东北、北部内外蒙古地区、西北青海和新疆地区,而不包括“西徼”的西藏地区,并如“龚魏”一样,称呼东北地区为“东三省”。 (86)李鸿章:《〈黑龙江述略〉序》,徐宗亮纂修:《龙江述略》,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5页。 (87)康有为:《殿试策》,姜义华、张荣华编:《康有为全集》第2集,第66页。 (88)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姜义华、张荣华编:《康有为全集》第2集,第73页。 (89)参见林志钧:《〈饮冰室合集〉序》,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序言”,第1页。 (9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63、64—65页。 (91)梁启超:《中国改革财政私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八,第23页。 (92)矢野仁一:《论中国边疆》,邹念之译,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译组编译:《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55、159页。 (93)参见矢野仁一:《论中国边疆》,邹念之译,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译组编译:《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第1卷,第160页。 (94)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页。 (95)参见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第420页。 (96)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47页。金毓黻也指出,清代自嘉、道以后,学人多究心西北地理,初仅以新疆伊犁为范围,继则扩及蒙古,后移其重心于元史。(参见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72页) (97)参见周育民:《“历史空间”与中国“东南”漫议》,郭太风、廖大伟主编:《东南社会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1—60页。 (98)参见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8卷《观堂集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18—61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