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郑天挺与马克思主义史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 段晓亮 参加讨论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历史的新成就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郑天挺开创了其晚年学术新境界。具体来讲,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治史的新成就包括:
    (一)以社会形态理论分析元初和清初社会性质
    郑天挺曾深入探讨元初的社会性质。前苏联学者乌拉吉米佐夫认为,成吉思汗初期蒙古已经由氏族社会进入游牧封建制社会,但这种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模式,在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引起争议。日本学者青木富太郎认为当时蒙古社会处于氏族制末期;秋泽修二则认为元代是奴隶制的复活。中国学者吴泽、邓初民、吕振羽、范文澜等也提出由氏族制飞跃到封建制、半奴隶制社会等不同观点。郑天挺认为:“蒙古族原为原始公社制之游牧民族,依血缘关系组成之氏族社会,由女系走入男系。在铁木真父祖时代,早已有私有财产,是已入氏族社会末期。入中国而后,适应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一跃而进入封建制社会阶段。”[6]100两年后,他进一步确认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社会“以游牧封建为近实”,理由主要有:蒙古人对成吉思汗有人格的依附性,成吉思汗的万户、千户制度正是封建制的阶梯制,成吉思汗用政治力量统治部属,蒙古部族均须当兵,等[6]102-103。尽管他并没有深入展开论述,但对蒙古早期社会性质的探讨,推动了蒙古社会发展阶段的讨论走向深入,到20世纪60年代国内史学界在激烈的争论后,多数观点近似于“游牧封建说”。
    满族入关前的社会形态也是当时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不少学者主张满族没经历过奴隶社会,直接飞跃到封建社会⑦;也有学者认为满族经历过奴隶社会,但对满族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看法有分歧,对满族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上见解也不同⑧。郑天挺1962年在《历史研究》发表《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一文,认为努尔哈赤在19岁时和父母分居,得到些许“家私”,“家私”在满语里解释为“阿哈·乌勒哈”,即奴隶和家畜的意思,说明努尔哈赤出身于没落奴隶主家庭;又据《李朝实录》记载证明奴隶在建州可自由买卖,随意处置。郑天挺认为满族的确经历过奴隶制,1616年满族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但仍处于封建制初期,其封建化进程是逐步深化和上升的。文章发表后引起学界广泛重视。文革结束后,郑天挺又撰写《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续探》,于1979年在《南开学报》发表。该文利用最新考古成果和《满文老档》等新材料,重新论证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属于封建制。文章将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融入到具体史料考证当中,其观点也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二)归纳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位和特点
    郑天挺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度面临严重的危机,“但还没到行将瓦解的程度,还不可能使中国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在1840年以前,中国的“资本主义仅仅是在孕育之中,还没有诞生,更说不上取代封建制度”,这个时期不能叫做封建社会末期,因为“晚期表示该时代的社会制度的衰败,即已开始逐步走向崩溃,但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发展余地;而末期则揭示那种制度灭亡和被新制度代替的过程”,所以中国1840年以前的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晚期或者后期,而不是末期。郑天挺还总结出明清时期的七个特点:中国历史上较长的统一时期;中国封建经济最发达的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阶级矛盾的尖锐;封建依附关系的变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时期;抗拒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时期[7]13-17。1962年郑天挺到中央党校讲述清史,讲稿整理后命名《清史简述》,由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全书勾勒出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特点和重大事件,很多独创性的见解使人深受启发,比如他高度评价了摊丁入亩和取消人口税的重要历史意义;恰当地分析了这一时期是“满族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公正地评价了清代的历史地位。这是郑天挺数十年研治清史的成果,也是其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晶,被誉为“建国以来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概述有清一代历史的专著”[2]532、348,对清史研究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三)实事求是地研究农民战争问题
    封建时代的农民战争问题是当时史学界研究的重点,一些学者基于同情农民的政治立场,对农民战争片面歌颂的多,实事求是研究的少。郑天挺在1949年之前讲授明清史时便主张客观看待农民战争,他认为明末农民战争“起于经济压迫,我人不应以其未成功而不悯怜其动机;同时不应因其动机可悯而宽容其‘纪律之纹乱与政治知识之幼稚’”⑨。1949年以后郑天挺主持整理《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和《宋景诗起义史料》,并发表《宋景诗起义文献初探》《农民起义和秘密宗教的关系》[2]《红巾军起义的历史背景——元末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史中的两个问题》《关于明末农民战争史的几个问题》[7]等文章,仍延续着客观研究农民战争的理念,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其理论深度和学术视野均大为开阔。马克思说过宗教色彩是一切东方运动的特点,有学者据此以为中国的农民起义多以宗教为掩护。郑天挺认为尽管农民起义经常以民间宗教迷信为纽带,这些宗教教义个别方面确实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在民间广为流行,但秘密宗教与农民起义并非一开始就结合在一起,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农民革命的工具。农民起义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民的智慧,并不是宗教教义。当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朱元璋为农民起义出身,后来背叛了农民起义。郑天挺认为:“现在人们研究朱元璋,往往急于找他何时背叛农民革命。其实,这等于封了门,已经否定了他,就很难正确评价他的各项政策了。这样的研究方法,无异于作茧自缚,不利于研究的深入。”[7]78
    郑天挺认为朱元璋完成民族革命,结束了北方自唐代天宝年间以来的割据和纷争,部分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历史功绩不容抹杀。朱元璋参加了农民革命,后来脱离农民做皇帝是历史局限,但不能说朱元璋背叛了农民革命,因为农民革命的要求是改朝换代、反对暴君拥护好皇帝的,朱元璋做皇帝是自然的事[2]312。在谈及大陆学者与台湾学者研究农民战争的区别时,郑天挺坦然表示:“我们认为是起义的,他认为是流寇、叛逆。观点上确是截然不同,内容倒没有什么。”[2]373可见,郑天挺并没有因政治立场改变其客观实证的研究态度,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立足于扎实的资料和具体的时代环境,所以他的见解更有说服力。
    (四)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
    早在1956年,郑天挺在《关于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史料处理的初步意见》提出自己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看法。他以制墨业和官僚资本从唐代到清代的发展状况为例,认为应详细归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点。他还提出要考虑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具体情况,搜集更多的史料,比较研究,才能了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7]237-247。《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的自然经济》分析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认为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摧残和阻碍[7]224-229。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方一样,在历史上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却看法不同,很多人将徐一夔《始丰稿》中《织工对》所反映的情况,当作明初资本主义萌芽的证明。郑天挺1958年在《历史研究》发表《关于徐一夔〈织工对〉》一文,根据《始丰稿》编排体例,以及《织工对》“日佣为钱为二百缗”一语中“缗”为元末一千钱的通用说法,认定《织工对》为徐一夔在元末所写。他还从织工数目比例判断《织工对》反映的是丝织业,不是棉织业状况。他并未生搬结论,而是以精密的考证方法澄清了一段重要事实,因此受到学界普遍称赞,被誉为“将旧国学考证辨伪再赋予生机”的典范[2]36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