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新历史考证学”,学术界已多有论述,张越认为:“新历史考证学既得益于传统考证学所打下的坚实基础,又受到了五四时期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学术环境的深刻影响。对西方学理的借鉴,对史学‘求真’的重视,对‘科学’的历史学的追求,都成为历史考证学的内涵,也是20世纪新历史考证学形成的主要原因。”(张越《五四前后新历史考证学兴起原因初探》,《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相关论述还有瞿林东《20世纪的中国史学》,《历史教学》2000年第3、5期;侯云灏《20世纪前半期的新历史考证学及其历史地位》,《求是学刊》2001年第6期;陈其泰《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考证学的新境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等。陈其泰首次从理论上探讨了1949年以后新历史考证学和唯物史观之间的关联,考察了谭其骧、唐长孺等将实证方法和唯物史观相结合在学术上达到的新境界,令笔者深受启发。 ②参见王晓欣《郑天挺教授的元史教学与思考》(《郑天挺元史讲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王力平《传宋贤之薪火,得乾嘉之余绪——郑天挺先生隋唐五代史教学卡片整理后记》(《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中华书局2011年版);常建华《郑天挺先生关于清代军机处的研究——读郑天挺〈清史讲义〉7〈军机大臣〉》(《郑天挺诞辰110周年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孙卫国《郑天挺先生与20世纪的明史研究》(《中国文化》2012年第1期)。 ③孙卫国在《历史主义对“史学革命“的一次反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一文中比较详细地梳理了郑天挺与翦伯赞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编修历史教科书一事,初步涉及了这个问题。 ④参见孙卫国《郑天挺先生与20世纪的明史研究》,《中国文化》2012年第1期,第147页;王永兴《忠以尽己,恕以及人——怀念恩师郑天挺先生》,《郑天挺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5页。 ⑤王学典在《近50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166页)一文中将这类以传统路数治学的学者统称为史料派或考订派,并将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转变归纳为三种类型的姿态:幡然醒悟型、遗世独立型和艰难改造型。事实上,即便是王所称幡然醒悟型的学者,其转型之路也并不平坦,郑即属于这类学者的代表。 ⑥《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几位专家教授认为历史研究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光明日报》1981年3月18日。 ⑦参见莫东寅《满洲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尚钺《清代前期中国社会之停滞、变化和发展》,《教学与研究》1955年第6期;张维华《满族未统治中国前的社会形态》,《文史哲》1954年第10期。 ⑧赵展和杨孟雄认为努尔哈赤兼并各部落建立的是奴隶制国家,不是封建国家;傅乐焕也认为努尔哈赤兴起时满族处于奴隶社会,只是在实行“计丁授田”以后才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参见《辽宁举行满族史学术研讨会》,《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⑨郑天挺《明清史讲义卡片》(未刊)。“对于明清史应具的认识”,这部分明清史讲义卡片,是郑天挺数十年讲授明清史所作教学卡片,凝聚着其明清史研究独到的心得和创见,非常感谢郑天挺哲嗣郑克晟的支持,使笔者有幸见到《郑天挺明清史讲义卡片》和《郑天挺杂存》(未刊)等珍贵材料。目前,《郑天挺明史讲义》以及《郑天挺清史讲义》均被中华书局纳入出版计划。 ⑩郑天挺《怎样读历史书》,1962年9月15日在中央宣传部报告,载《郑天挺杂存》(未刊)。《郑天挺杂存》乃是郑天挺所作读书笔记和学术讲话的草稿,尚未整理发表。 (11)郑天挺《团历史系支部学习报告》,1956年11月16日,载《郑天挺杂存》(未刊)。 (12)郑天挺此为郑天挺学习列宁著作所作札记,引自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26页),载《郑天挺杂存》(未刊)。 (13)郑天挺《怎样学习历史》,1961年12月18日,载《郑天挺杂存》(未刊)。 (14)郑天挺《百家争鸣与历史研究》,1957年5月17日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讲座,载《郑天挺杂存》(未刊)。 (15)载《郑天挺杂存》(未刊)。 【参考文献】 [1]郭沫若.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摘要)[N].光明日报,1951-07-29. [2]封越健,孙卫国.郑天挺先生学行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郑天挺.落后一步就有落后一万步的危险[N].人民南开,1958-03-14. [4]诸庆清.修订红专规划,登上跃进坦途[N].人民南开,1960-01-20. [5]谢泳.当年大学教授如何看待胡风事件[J].杂文选刊,2010,(7下):46. [6]郑天挺.郑天挺元史讲义[M].王晓欣等,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郑天挺.及时学人谈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王学典.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118. [9]郑天挺.怎样学习历史[J].历史教学,1981,(2):5. [10]孙卫国.历史主义对“史学革命”的一次反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11]刘志伟,陈春声,揭示传统中国政治斗争的经济和文化内涵——读《明代政争探源》[J].广东社会科学,1992,(2):136、121. [12]乔治忠,钟学艳.坚守求真理念致力新中国史学整体建设——陈垣1949年之后的学术建树[J].学术与探索,2011,(2):260. [13]陈峰.新历史考证学与唯物史观的密切关联——以岑仲勉晚年的史学成就为中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4-89. [14]曹文柱,李传军.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2,(5):16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