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传承与嬗变:从黎峻使团来华看晚清的中越关系(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孙宏年 参加讨论

    三、嬗变:黎峻使团朝贡期间的新变化
    黎峻使团是在中、越两国都遭受西方侵略的背景下来华朝贡,遇到了1852年以前从未有过的新情况,也产生了一些新观念。这些新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第一,越南使者关注“天朝”和“同文之国”朝鲜遭受列强侵略的情况,并思考应对“洋人”之策。
    从19世纪40年代起,作为“天朝”的中国遭受列强侵略,越南方面对此已经有所了解。1840年,越南明命帝就得知“红毛(英国)谋扰广东”,为此感叹“清人懦弱,我知之矣”。(15)19世纪60年代末,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黎峻使团在汉口、北京都深切地感受“洋人”、“洋馆”的存在和影响。1869年1月,黎峻等人在湖北了解到,在汉口“俄罗斯、法兰西、英英吉通商”9年了,都住在汉口下街,有300多家“洋行”、约1000多“洋人”,经常有六七艘商船“自西南来”;列强在汉口“各设领事”,因“洋人”通商,汉口设立江汉税关,还在北面筑城,屯兵六处。(16)
    在北京,黎峻、阮思僴等人对于被列强焚毁的圆明园印象深刻,所住的内务府四译馆附近又有天主堂,更直接地感受到“洋人”的活动,对于“洋人”侵略“天朝”的情况非常关心。阮思僴对此尤其关注,他的《燕台十二绝》共12首诗,第10、11首诗分别写了圆明园和宣武门天主堂(今称南堂)。第10首是:“圆明园抱玉河湾,晻画楼台水木间。闻说天津兵火后,翠花不复到青山”。阮氏为这首诗做了注释:圆明园在京城西四十里,雍正初年建,四译馆的人讲“此地虽无土木金碧之美,而修然有山水之胜,列帝数岁临幸”,自辛酉年(1861)“西人闯入”,池沼、宫殿被毁,现在仍未修复!对于天主堂,他写道:“天主堂开译馆东,当年历法召西戎。近闻和好删新约,要见王师不战功”,而且做了注释:“内务府四译馆东数十步有天主堂,或云自康熙年间用洋人南怀仁、汤若望等参订历法,遂敕于京师建天主堂,凡数处。咸丰末年和约,近闻中国已向他删改,诸领事等方寄回。西方诸国阅定所约何款,事秘,不得知,亦未知将来如何究竟也”。(17)他还专门记下:“使馆之东,隔数店有洋人屋,屋上作十字架形,不知洋人驻此多少”,并感叹“中国自与洋约和以后,气挫势屈,虽京师根本重地,他亦杂处,不能禁”。(18)
    此外,越南使者在北京还关心朝鲜遭受列强入侵的情况,并反思越南、朝鲜抗击列强侵略的得失。1869年3月19日(二月初七日),阮思僴秘密致函朝鲜使臣,询问“洋船曾否来扰”。朝鲜使臣回答说:丙寅(1866)秋,“洋船来侵,随机捍御”,使他们“不能肆毒,自此以后渠反畏缩”。阮思僴又问“捍御之道”,朝鲜使臣告诉他:“制敌之道,以其国之伎俩临辰外变,要在当场用。”阮氏为此感叹:大盖“洋人”最初侵扰朝鲜时,让他们“未可大得志,故暂退”,越南“未与洋约和之前”,列强“屡来屡去”,属于类似情形。(19)
    第二,朝贡期间是中国与越南互相了解国情的重要机会,但越南使者并未主动报告本国遭受法国等西方列强侵略的情况,甚至在中国官员询问时故意隐瞒有关情况。
    在华期间,黎峻、阮思僴、黄竝多次与中国官员接触,甚至长时间“笔谈”,涉及内容很多。其中,1869年5月28日(同治八年四月十七日),黎峻、阮思僴、黄竝在保定拜会直隶总督曾国藩,曾氏“与之笔谈”,陈兰彬、萧世本、薛福成、吴汝纶等前往拜会,笔谈很长时间。阮思僴在《燕轺笔录》中记述:曾氏“问我皇上安好及年谷好否?试法、经学、诗文学如何?”使臣们“随事酬答”。曾氏又问“西洋人每往来我国否?”使臣仅仅回答说“现在通商南陲海口”。(20)对笔谈的内容,薛福成、吴汝纶都有记述,其中吴汝纶在这年3月7日“宿北河,遇越南使臣阮思僴,与之笔谈”,“问及通商事”。5月28日,他又与黎峻等笔谈,得知:一是越南“国君即位已二十年,现年四十一岁。其相臣一为武仲平,一为阮姓,名知方”;二是“考试之制与中国略同,翰林系由进士、举人升用。仕进之途有荫入监者、有由书算者,亦有捐资入宦者,不使之从政、治军”;三是“官制多用前朝之制,如直学士本朝所无,又六部尚书之下有参知,位在侍郎上;不立宰相,大臣当国者二人”;四是“养兵约三十万,每岁军饷米约五六百万斛,钱银之数约与米同”;六是该“凡十三省,幅员三千里。其民食,稻米最重,闻广东多有市越南米者”;七是该国“历代皆有国史,近又开局修纂地志”。(21)
    如果结合阮思僴与薛福成、吴汝纶的记述,就可看到:尽管曾国藩向越南使臣问到了“西洋人”是否与越南往来,陈兰彬等人询问了“幅员、财赋、官制、考试、风俗”和“通商”等情况,但越南使臣并未主动告知法国入侵越南一事,反而关注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特别中国与列强签约、中国人信奉“洋教”的情况。不仅如此,黎峻、阮思僴等人在回答中国其他官员询问时也采取了类似办法。1869年8月25日(己巳年七月十八日),黎峻等在长沙拜谒湖南巡抚刘崐,刘氏向他们询问云南与越南“接界处江道”,并问“古占城、真腊地”,他们仅仅“随事应答”。(22)对此,阮思僴在《燕轺笔录》中称:刘崐是云南人,“家居澜沧江之东”,所以询问“本国富良江发源所自”。他还问了“禄柰、东埔古今地名”,黎峻等“随事酬答”。(23)刘崐所问到的“禄柰、东埔”原来的确是“古占城、真腊地”,17、18世纪时已被阮福映祖先建立的南方阮氏政权吞并,1869年时已成为法国侵占下的殖民地,黎峻等仅仅用“随事酬答”敷衍中国官员,故意隐瞒了这一事实。笔者认为,黎峻等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因为这时阮朝尚未确定向中国求援以抗击法国,而使团的使命仅仅是进贡,也不敢主动向清王朝官吏通报法国侵略越南的情况,只能“随事酬答”。
    第三,越南使者在中、越都遭到列强侵略的情况下,强调中、越、朝等国“同文”,并强调越南并非“蛮夷”,希望“同文诸国”联合抗击西方侵略。
    在这次出使中国期间,阮思僴见到《粤西地舆图说》中凡是广西与越南交界地方都标着“某国某夷州、夷县界”,为此写成《辨夷说》。这篇《辨夷说》强调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近两千年,独立建国后“累世职贡,不失事大之礼,天朝盖常许为同文国之一”,因此越南与中国“同文”,不应被称为“夷”。(24)这种越南与中国、朝鲜等国“同文”的思想,使越南使者对“同文诸国”充满亲近感,也成为越南使者联合抗击列强入侵的基础,如阮思僴就在《燕台十二绝》第12首就借荆轲刺秦王的典故,抒发抗击列强的强烈愿望,诗中写道:“易水风高九陌尘,荆郎去后几经秦。只今宣武门前路,燕市谁为击筑人(洋人在燕京者,惟宣武门为多)!”(25)他感叹“燕市谁为击筑人”,又加上“洋人”在宣武门为多,显然希望有更多的“击筑人”不畏强暴、勇敢地抗击“洋人”侵略。作为遭受法国侵略的越南官员,这隐约地表达了希望中、越联合抗法的意愿。
    第四,越南使者在汉口、北京等感受到了清政府不同的外交体制,对中国依然限制“同文诸国”使者过多往来、却允许西方在华设立使领馆的“双重体制”产生了隐约的不满。
    1869年1月15日(戊辰年十二月初三日),黎峻等人到达湖北,住在汉阳府。他们了解到,以前越南贡使经过湖北时公馆都设在汉口,这次安排在汉阳,是因为英、法、俄等国在汉口通商,又设了领事,湖北省官员不愿意让越南使团“居止相近,故于汉阳城中设馆”。16日,他们又提出派人到汉口“采办公货”的要求,湖北官员以“使部不可久留”为由婉言拒绝,阮思僴认为这只是托词,真正的原因是中国方面“西事受亏,恐惹外人”。(26)这年3月11日到达北京后,越南使团被安排住在正阳门附近的内务府四译馆,内务府专门发布告示,称“此次朝觐之越南国使臣等业已到京,在四译馆居住,理宜严肃”,附近军民不得在此喧哗、“擅行出入”。阮思僴从四译馆官员处得知,“洋人现居宣武门内,他习气不比同文诸国,故总管内务府大臣以日下本国本使到馆,严禁闲杂人不得擅自出入,盖为洋人也”。他还得知,“朝鲜每岁冬来朝”,朝鲜“诸君贡务完,每可相见”。3月16日,阮思僴与朝鲜使臣金有渊、南廷顺、赵秉镐相约在玉成参店见面,谈及各自历史、疆域、官制等情况。会见分开后,阮思僴感叹:朝鲜使臣“所驻会同四译馆与本国使馆相去只四、五十步,初请来馆拜会,他辞以中国法严不敢来”,才约在参店相会。可是“使馆之东,隔数店有洋人屋,屋上作十字架形,不知洋人驻此多少”。中国“自与洋约和以后,气挫势屈,虽京师根本重地,他亦杂处,不能禁”,可是担心朝鲜、越南“诸国窥其深浅、护其轻重”,所以对于越南、朝鲜使臣,“虽不显禁其往来,而每每构阂,不得如从前之宽简”,内务部的告示,与“朝鲜使之不敢来会”,都是明显的证据。(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