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西汉郡国更置与侯国迁徙(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史研究》2012年4期 马孟龙 参加讨论

    三千乘郡置年考
    通过以上考释可以看出,明确西汉存在“郡国更置引发侯国迁徙”的规律,一些文献记载中看似无法理解的侯国地望,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不过,掌握这一规律的意义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探寻个别侯国迁徙的线索,它还可帮助我们解决西汉政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对千乘郡始置年代的判断,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千乘郡,《汉志》自注“高帝置”。《汉志》的这一说法未引起人们的怀疑。直到清末王国维作《汉郡考》才指出千乘郡并非高帝所置。其考证曰:
    《史记·诸侯王表》:“文帝十五年,分齐为胶西国,都苑。”徐广曰:“乐安有苑县。”按《汉志》齐地无苑县,据《水经·瓠子河注》所引,则作“高苑”。高苑,千乘县也……是汉初千乘之地属于胶西,不得有千乘郡也。(46)
    至于千乘郡的始置年代,王国维以为在景帝三年平定七国叛乱之时,故谓:“是岁,七国反,既平其地,又以其余威削诸侯,于是始得平原、千乘、济南、北海、东莱之地于齐。”王国维不盲从《汉志》本注的说法,见地极高,但立论却有问题。谭其骧先生已有考辨: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齐分胶西,都宛。《集解》徐广曰:乐安有宛县。《水经·瓠子河注》引《史记》徐广皆作高苑……窃谓史公原文亦当作高密,其后讹密为苑,徐广、郦元所见本是也。更其后又讹苑为宛,脱去高字,则今本是也。夫高苑于《汉志》为千乘属县(东汉更千乘名乐安),地处淄、济之间,去胶西亦已远矣,且中隔齐、菑川二国,二国与胶西同日俱立,使胶西都于高苑,则二国何以为国?王国维《汉郡考》不审其谬,且据以为汉初千乘地属胶西之证,疏矣。(47)
    谭先生所论极是,兹不赘言。王国维有关千乘郡析置于胶西国的论说并不成立。关于千乘郡的由来,谭先生的看法是:
    汉初千乘之地自当属齐。盖自文帝析齐郡为齐、菑川二国,齐但有故郡之西半。而《三王世家》武帝立子闳为齐王,犹曰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齐东负海,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矣,故知齐兼有《汉志》千乘十五县之地也。(48)
    谭先生以为千乘郡乃分齐郡地置,而且直到元狩六年武帝分封皇子闳时仍无千乘郡。
    周振鹤先生则依据《汉书·卜式传》判定千乘郡始置于元封元年(前110):
    元鼎中,南越吕嘉反,卜式上书曰:“臣愿与子男及临淄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死之。”博昌《汉志》属千乘郡,时卜式为齐相,是怀王齐国有千乘之地,然时尚未分置千乘郡。元封元年,齐王薨无后,齐国除,分为齐、千乘二郡。(49)
    周先生言之有据,所论精当。但若将侯国分布纳入考虑范畴,则千乘郡始置于元封元年的看法便出现了问题。元朔四年,汉武帝分封故齐孝王十子为列侯,其中刘燕为被阳侯、刘忠为繁安侯(50)。检《汉志》,被阳、繁安属千乘郡。今据谭先生和周先生的看法,元朔年间千乘郡尚未从齐郡中析置,故被阳、繁安两侯国当处齐郡境内。元狩六年,武帝封皇子闳为齐王,更齐郡为王国。遵循“郡国更置引发侯国迁徙”的规律,被阳、繁安两侯国当与前叙临朐、平度、宜成三侯国一并从齐国迁出。(见图一)但《汉志》千乘郡之被阳、繁安下皆注“侯国”,说明两侯国直到元延三年仍然留在原地,从未发生迁徙。如此一来,则元狩六年至元封元年之间,齐国境内势必辖有侯国,这显然与“王国不辖侯国”定制相违。因此,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元狩六年分封齐国时已经存在千乘郡,因千乘郡地不属齐国,故两侯国不必迁出,而仍然留在原地。如此则可明确,千乘郡的设置不可能晚于元狩六年,元狩六年当为千乘郡置年下限。
    前面提到,谭先生认为元狩六年之时尚无千乘郡。其实,谭先生的看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他所援引的史料并不可靠。《史记·三王世家》载:
    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武帝曰:“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菑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矣。”王夫人以手击头,谢曰:“幸甚。”
    《三王世家》中的这条记载并非太史公原文,乃是褚先生的补叙。元、成之际的褚少孙是否清楚武帝史事,未免令人生疑。而《汉书·武五子传》便对褚少孙此语不置一词。再细考褚先生所叙,显然与史实存在出入。《史记·封禅书》曰:“其明年(元狩四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51)据此,王夫人元狩四年之前已经病故,而皇子闳受封乃是元狩六年的事情。皇子闳受封时,其母早已亡故,所谓“王夫人为子请封齐国”之事绝非信史,此当是褚少孙得自“长老好故事者”的逸闻。凭据如此史料所得出的结论,其可信度自然大大降低(52)。
    至于周先生所引《卜式传》的记载,未必可作为千乘郡地元鼎年间属齐国的直接证据。博昌《汉志》属千乘郡,但《汉志》所载乃是西汉末年的政区状况。而博昌县地处千乘、齐两郡交界地带(53),故博昌县在元鼎年间可能属齐国,而不属千乘郡。西汉两郡交界地带的县和侯国,其隶属关系常常会发生变更。除本文开篇所举瑕丘侯国外,还可举贝丘、长平为例。《汉志》贝丘属清河郡,长平属汝南郡,但居延汉简见有“东郡贝丘”(EPT56·191(53))、“魏郡贝丘”(EPT52·479)和“淮阳郡长平”(19·40)。查《中国历史地图集》,贝丘地处清河、魏、东郡三郡交界,长平地处汝南郡、淮阳国交界,显然两县隶属关系几度变更,《汉志》并不能作为判断某县隶属沿革的唯一依据。
    综上所述,千乘郡应设置于元朔二年至元狩六年间,而笔者以为该郡的设置正在元狩六年齐郡改置王国之时,这可从同年所置广陵国的情况得到启发。元狩六年,皇子刘闳、刘胥同日受封为齐王、广陵王。而广陵王并非以广陵整郡受封。据《西汉政区地理》考证,元狩六年汉廷从广陵郡中析置临淮郡,以余地置广陵国(55)。依此类推,汉廷从齐郡中析置千乘郡,以余地置齐国亦在情理之中。(见图二)
    在这里,笔者附带谈一下元狩六年齐王、广陵王不得整郡受封的原因。周振鹤先生曾经言及元狩年间所封广陵王仅得广陵郡部分地,可能与中央集权强化,有意削弱王国势力有关。而笔者想补充的是,二王不得整郡之地,除武帝限制王国势力之外,侯国分布可能也在考虑之中。元狩六年,齐、广陵两郡境内已分布有相当数量的侯国(56),若两郡以整郡改置王国,势必引发大量侯国迁徙。侯国迁徙并非仅是变更封地那么简单,随之而来的还有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和一整套侯国官制系统的重建,其调整过程十分繁复。大量侯国的异地安置将带来巨大的行政成本支出,这是汉廷所难以承受的。因此切实可行的方法无疑是将汉郡重新规划,将侯国分布地区开置为新郡,而将余地组建成诸侯王国。若以上解释不误,则侯国分布也是引发西汉新郡产生的因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