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盛世下的忧患(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欧阳哲生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参见拙作:《十八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的“北京经验”》,《中国文化》第34期,2011年秋季号。
    ③另有华人司铎多名。迄今对遣使会研究的中文成果甚为缺乏,遣使会在耶稣会被解散后,取而代替耶稣会在北京的角色,同时大力发展华人主教、司铎,成为19世纪在北京传教举足轻重的势力。参见耿异:《遣使会传教士的在华活动》和《1697-1935年在华遣使会士列传》,收入《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31—546、549—573页。
    ④参见尼·伊·维谢洛夫斯基编:《俄国驻北京传道团史料》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22—128页。
    ⑤据统计,华人加入耶稣会士者有81人(内司铎50人),参见沙不烈:《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冯承钧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
    ⑥有关17世纪末北京与巴黎的比较,参见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李伟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66—69页。有关18世纪北京与伦敦的比较,参见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李国庆、欧阳少春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434页。
    ⑦沙不烈:《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冯承钧译,第4页。
    ⑧《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11页。
    ⑨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李申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84、88页。
    ⑩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李伟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163页。
    (11)J. B. Du Halde,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Chronological, 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Chinese-Tartary, Corea and Thibet: including An Exact and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ir Customs, Manners, Ceremonies, Religion, Arts and Sciences, Vol 2, London: J. Watts, 1736. 中译本参见杜赫德编著:《中华帝国通史》第二卷,石云龙译,收入周宁编注:《世纪中国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392页。
    (12)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李国庆、欧阳少春译,第422页。
    (13)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李国庆、欧阳少春译,第429—430页。据中国学者比较可靠的统计,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人口数量为:313,000,110。参见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乾隆年间的可耕地面积约为人口的四倍,即1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每人4亩,参见郑正、马力、王兴平:《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
    (14)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李国庆、欧阳少春译,第411—412页。
    (15)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李国庆、欧阳少春译,第424页。
    (16)有关18世纪中、英农民的比较,中文文献可参看徐浩:《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该书对18世纪中英农民与农村经济、农村生产关系、农村商品经济、农民生产生活、农民反抗斗争作了详细比较。
    (17)参见彭斐章主编:《中外图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该页有耶稣会士“著译图书学科分类统计表”。
    (18)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9)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679—680页。
    (20)参见张柏春:《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该书对17、18世纪中国测天仪器之欧化过程描述甚详。
    (21)有关西方数学在17、18世纪中国的传入情况,参见杜石然:《数学·历史·社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213页。
    (22)参见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乔治·马戛尔尼、约翰·巴罗:《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何同济、何毓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60—61页。
    (24)有关英国使团对中国科技的评价,参见乔治·马戛尔尼、约翰·巴罗:《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何同济、何毓宁译,第60—70页。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李国庆、欧阳少春译,第203—228页。
    (25)有关西洋火炮技术在明末清初的传播及其运用,中、西研究文献甚多,新近重要论著有黄一农:《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以火炮测准技术之演变为例》,《清华学报》1996年第1期。徐新照:《明末两部“西洋火器”文献考辨》,《学术界》2000年第2期;尹晓冬:《明末清初几本火器著作的初步比较》,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七卷第2期;刘旭:《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7分册《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358页;狄宇宙:《与枪炮何干?火器和清帝国的形成》,收入司徒琳主:《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赵世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52—207页。
    (26)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页。
    (27)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第250页。
    (28)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第5页。
    (29)Kenneth Pomeranz,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30)参见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1)Peer Vries, Peer, Via Peking Back to Manchester Brita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China, Leiden: Cnws Publications, 2003.
    (32)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中文版序言,苗婧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iv页。
    (33)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文版前言,刘北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0页。
    (34)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589页。
    (35)参见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6)John King Fairbank edit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37)参见中国航海学会:《中国航海史》(古代航海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334—336页。
    (38)有关清代秘密结社与排满思想之间的关系,参见萧一山:《清代通史》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92—924页。
    (39)张星烺:《欧化东渐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1页。
    (40)沙不烈:《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冯承钧译,第82、84页。
    (41)参见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80页。
    (42)参见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第313、480页。
    (43)参见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第680—683页。据载,1720年“守义抵华后,康熙皇帝欲知艾逊爵神甫消息,召守义赴京,垂询一切。嗣后守义在京,终其余年,曾传教近畿、山东一带”。1753年2月28日殁于京师,终年七十一岁。
    (44)是文为阎宗临先生在罗马图书馆拍摄携回,载1941年桂林《扫荡报》“文史地副刊”第52—53期。《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2月号复刊。收入阎宗临:《中西交通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198页。
    (45)有关胡若望的欧洲之旅,参见Jonathan D. Spence,The Question of Hu,New York:Knopf,1988.中译本有史景迁:《胡若望的困惑之旅:18世纪中国天主教徒法国蒙难记》,吕玉新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46)参见马国贤:《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导言,李天纲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2页。
    (47)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第745页。
    (48)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第753页。
    (49)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第760页。
    (50)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第970—975页。
    (51)张星烺:《欧化东渐史》,第41页。
    (52)参见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冯承钧注释:《海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安京校释:《海录校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3)如《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介绍《西方要记》时称:该书“专记西洋国土、人物、土产及海程远近。大抵意在夸大其教,故语多粉饰失实”(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55页)。
    (54)Hu Shih, "Historical Found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in: Edmund J. James, Lectures on Government: Second Series, Urbana: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41, pp. 53-64.
    (55)乔治·马戛尔尼、约翰·巴罗:《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何高济、何毓宁译,第46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