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始卒”、“心情”和“出史入道”(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 龚郭清 参加讨论

    二、重“心”尊“情”的人本史观
    龚自珍认为,世界及其历史是由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或“众人”所创造的;“我”(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是创造和推动世界的终极性力量。
    在《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中,龚自珍写道:“书契以降,世有三等,三等之世,皆观其才;才之差,治世为一等,乱世为一等,衰世别为一等。”(12)龚自珍认为,有记载以来的社会历史生活存在三种形态,即治世、乱世和衰世;而每一种社会历史生活形态的区分和转换,以人的发展状态(“才之差”)或“人才”(“才士与才民”)的生存状况作为根本标准甚至唯一标准。龚自珍继续写道:
    是故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忧不才而庸,如其忧才而悖;忧不才而众怜,如其忧才而众畏。……三代神圣,不忍薄谲士勇夫而厚豢驽羸,探世变也,圣之至也。(13)
    龚自珍认为,要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人才”的生存状况为依据,“探世变”,把握、区分社会整体的生存状态。龚自珍所谓的“良史之忧”,是仁人之忧(“良史者,必仁人也”(14)),是“去慰苍生六月天”、“夜闻邪许泪滂沱”、“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的人文情怀,是“黔首本骨肉”的“悲辛”和“感慨为苍生”的“歌哭”,是“苍生气类古犹今”的“幽情”,是“九州同急难”的“怃然心”,是“攘臂定礼乐”的“血性”,是“既窥豫让桥,复瞰轵深井”的“剑侠”心或“江湖侠骨”,是对传承“前古之礼乐道艺”和担负“救弊”、“修废”、“革穷”等社会历史使命的“人才”生存状况的极度关怀——“忧不才而庸”和“忧才而悖”。龚自珍所谓的“良史之忧”,“不是等闲凄恨”(15),而是“无涯之忧”,是“总是忧道,非为冷热忧矣”(16)。龚自珍所忧的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状态和基本生存之道,是“今中国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黄河日益为患”的社会生态大格局,是“才士与才民出,而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的不良社会文化习俗,是“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的压制人性的社会政治制度。
    道光九年(1829)十二月初一日,龚自珍在《上大学士书》中写道:“自珍少读历代史书及国朝掌故,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所恃者,人材必不绝于世而已”(17)。龚自珍认为,历史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创造或改造文化(特别在思想和制度层面上)依靠的是“人才”,历史创造活动是以“人”或“人才”为根本的。龚自珍“受三千年史氏之书”而后得出的结论是:“人才”或“人才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理想价值。所以,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写道:“人心者,世俗之本也;世俗者,王运之本也。人心亡,则世俗坏;世俗坏,则王运中易。王者欲自为计,盍为人心世俗计矣。”(18)龚自珍认为,“人心”可以改变“世俗”,“世俗”可以转移“王运”。因而,从总体上看,龚自珍认为,历史变化的根本因素则在于人心(19)。龚自珍是一个极其崇尚“心力”的人,“把改造‘人心’看作是改造社会的根本,以为变法改制的关键在于提倡一种精神力量”(20)。笔者以为,龚自珍心目中的“人心”,可以包括“众人”之心或“民心”(21),但更主要的是“君子”、“人才”或“豪杰”之心。在《尊隐》等文中,他以“君子”、“人才”或“豪杰”的取舍、出处、穷达作为主要依据,来判断某一特定朝代处在“蚤时”、“午时”或“昏时”,来判定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处于“治世”、“乱世”或“衰世”。
    龚自珍说:“心无力者,谓之庸人。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又说:“大兵大札,起于肉食。大亡大哀,起于莞簟。大薄蚀,大崩竭,起于胶固。”(22)在这里,龚自珍既从正面强调“心之力”、“哲人之心”的历史作用,又从反面说明“寄生精神”、思想—制度的僵化是社会历史大灾难的根源。
    龚自珍大声呼唤“尊情”。狭义的“情”,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态度和内心体验;广义的“情”,就是“真”(23),就是完全的精神世界、完全的生命、完全的人生。龚自珍倡导“尊情”,即尊“真”,就是尊“真心”,尊“真我”,尊“真人”,尊“完全的人”;真的情,不限于理性,更不限于主流意识形态或官方正统学说,而应包括非理性,包括正统学说和官方意识形态(流行的支配性世界观)之外更加广阔的主体生命世界,以及主体生命过程中“我”与周围环境世界的真实、鲜活的关系。
    龚自珍劝告人们要警惕重“事”轻“心”、重“迹”轻“本”的传统史学。他说:“后世读书者,毋向兰台寻。兰台能书汉朝事,不能尽书汉朝千百心。”(24)龚自珍吟道:
    我读先秦书,莱子有逸妻。闺房以逸传,此名蹈者希。勿慕厥名高,我知厥心悲。定多不传事,子孙无由知。岂但无由知,知之反涟洏。羞登中垒传,耻勒度尚碑。一逸处患难,所存浩无涯;一逸谢万古,冥冥不可追。示君读书法,君慧肯三思?(25)
    这里的“读书法”,即是读史法。龚自珍教给后人的“读书法”或“读史法”,就是要寻求历史中“名”或“事”等表象背后的真心、真情。
    有学者指出:“对语言的不信任,是龚自珍的特性。”(26)被时人推为“天下善言文章之情者”(27)的龚自珍认为,人心深处最可贵、最美妙的感情,是无法用言语、乐器等外在工具来表述的。他说:“前哲有言,古今情之至者,乐器不能传,文士不能状,意者然乎?嗟嗟!感前修之易沦,眷华士之踵起,名满天下,才啬于命,情又啬于才。”(28)在人类生活历程中,“人才”是十分宝贵的;在“人才”的精神世界中,“真情”、“至情”、“异梦”、“春心”、“童心”,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状态是极其复杂的,不是传统经学也不是既有史学所能完全涵盖的。
    龚自珍十分注重历史长河中人类个体生命当下的直接体验——“心情”、“哀乐”。人类个体生命在特定历史时刻所表现的“心情”、“哀乐”,是人类历史生活内容的内在基本构成,是人类历史演化发展的内在主要动力,是人类历史演化发展的内在基本体现,也是人类历史理想价值实现的内在主要尺度。龚自珍吟道:“千秋万岁名,何如小年乐?”(29)
    “万千哀乐集今朝”、“歌泣无端字字真”的龚自珍向我们表明,完整的历史,既要见事,也要见心;既要见“迹”,也要见“本”;以史见“我”,即见“我”的“童心”,见“人”的真心或“哀乐万千”。这样的历史才是人的“心迹尽在是”(30)的历史,才能体现人类生命的完整轨迹,才称得上是人类生活全史,乃至人类的完全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