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皇帝之问:宋代殿试策问及其模式化焦虑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方笑一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对宋代殿试策问的研究,通常关注其所蕴含的史料价值或文体学意义,但这两种视角各有局限。在试策被确立为宋代殿试的唯一项目之后,殿试策问成为宋代皇帝和士人沟通的重要方式。策问中普遍反映出帝王的焦虑,问题由焦虑所引发。焦虑通常来源于与上古理想政治状态的反差,与汉唐明君、本朝先皇统治状况的比较,儒家经典文本的制约,以及天降灾异。其实这些焦虑和来源也出现于前代帝王及文人拟作的策问之中,是一种“模式化焦虑”,是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享的一套政治话语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传统中国帝王们政治想象力的深刻局限。一旦面临非常的政治情势,殿试策问中仍然会显示出独特的政治印记,它们夹杂、隐匿于模式化焦虑和惯常的政治话语之中。
    关 键 词:宋代 皇帝之问 殿试 策问 模式化焦虑 政治话语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代试策与策文研究”(11CZW033)、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策论与经义:宋代科举考试文体比较研究”(14PJC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方笑一(1976-),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宋代思想史、学术史。
     
    中国古代皇帝与士人之间有诸多沟通方式,策问便是其中之一。策问产生于西汉,皇帝通过策问,向士人征询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看法,士人则针对策问,用对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供皇帝参考。同时,皇帝也可据此判断士人的政治识见和处事能力,进而将其置于合适的职位。科举制度产生以后,策问和对策演变为制度化的试策,成为一种重要的考试方式。唐代科举,无论常科还是制科,诸科目中几乎无不试策,其地位之高不言而喻。①到了宋代,无论科举经历了怎样的变革,试策制度一直在各级考试中保留,地位不曾动摇。元、明、清三代,试策也始终是考试方式之一,并为最高层级的殿试所采用,在皇帝和士人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
    一 本文论题与研究现状
    宋代科举中,策问一般都以主司的口吻写成,只有常科和制科的殿试策问,是以皇帝口吻写成,可以称为“皇帝之问”。常科考试最后设置殿试环节,是宋代首创的制度。从熙宁三年(1070)开始,常科殿试只试策一道,非但终宋之世未变,也为元、明、清所继承。宋代制科分为阁试和殿试两个环节,阁试六论,殿试策一道。也就是说,在常科和制科的最后考试——殿试中,当考生得以直面皇帝之时,他们不再需要写诗作赋或议论经义,甚至毋须撰论,只要回答皇帝的策问。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史学界感兴趣的是策问中包含的“历史”和史料。比如艾尔曼(Benjamin Elman)通过明代乡试和会试的策问研究当时史学观念的转变,②冯尔康讨论清代前期殿试策问与时政的关系,③章清用策问呈现晚清中国的“历史记忆”,④刘海峰从整体上阐述科场策问的史料价值。⑤上述研究努力彰显过去学界所忽略的策问中所涵摄的历史信息,为讨论各自关注的史学问题服务,其中心在策问背后之“历史”。在文学研究界,对策文的研究由来已久,而策问近年来也被视作一种文体,其“文体特性”被不断定义、描述和阐发。如吴承学从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的论述出发,不仅指出策问“通常注重文采辞藻,讲究用典,语言骈俪”,而且“不仅仅发‘问’,往往是以‘论’带‘问’的,甚至是以‘论’为主,篇末见‘问’”,据此认为“古代的策问的确是具有一定独立形态的文章形态”。⑥吴文主要讨论了唐以前的策问。此后,陈飞分析了唐代进士、明经、制科试策的文体形式,并将策问单独拈出,撰写了《唐代试策的表达体式——策问部分考察》一文。他认为,唐代制举策问文在形式体制上通常应包括起问辞、制辞、导问语、问题语以及促对语等五个组成部分,并认为唐代策问有三种基本的诉求体式:简单式、扩展式和繁复式。⑦但金滢坤不同意其将策问称为“策问文”,并认为陈飞对制举策问的分析“忽视了唐代试策的发展过程,其主张的‘策文的结构体制’也只是中晚唐制举试策定型后的文体,并不能代表整个唐代制举试策的标准问题”。金氏提出“唐代策问基本要素为起问、引问、设问、束问四部分,因时代和考官不同,策问的结构有所不同”,并将唐代试策(策问和策文)的体式看作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⑧这就提醒我们,即使是进行文体形式的分析,也绝不能对策问的形式仅作“八股”化的理解和解释。
    综观目前文史学界研究策问的方式,不难发现,由于学科分野的关系,策问的历史内容和文体形式被分别处理,相互孤立,未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假如仅仅关注策问的历史内容,那么策问与其他历史文献并无太大差别,此类研究的最终旨归仍是“历史”而非“策问”;假如纯粹聚焦于策问的文体形式,纠结于其格式如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为几个部分,那么策问中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定会被忽略,这样所能获得的学术意义和共识恐怕仍是十分有限的。
    具体到宋代,据笔者统计,现存宋代策问和策文的总数,约有1800多篇(道),远远超过之前各代的总和。其中策问的总数约在1000道以上。这些策问中,少数可以确定为发解试、省试、殿试策问,制科策问,馆职考试策问,以及各级学校出给学子的策问,也有许多留存于文集中的士人拟作的策问。更有大多数策问仅以“策问”或“试策”为题,根本不知是何种场合所试。在众多策问中,常科与制科的殿试策问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殿试的层级最高,试策是其中唯一的项目,试题就是用皇帝口吻撰写的一道策问。
    目前对于宋代殿试策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方面。如包弼德(Peter K.Bol)曾利用1070-1172年间的殿试策问讨论神宗到徽宗时期君主专制是否存在,⑨宁慧如对宋代殿试策与政局关系的研究也涉及策问,蒋林杰对神宗朝进士科殿试策问所反映的皇帝心态作过分析。⑩学界对宋代策问作文体研究的非常少见,(11)更罔论对殿试策问作单独的分析。因为纯粹的文体研究会将殿试策问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所涉议题中抽离出来,并不足以揭示这些“皇帝之问”的真正特点。本文试图将殿试策问看作一种特殊的文本,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对其作一番深入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