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陈飞:《唐代试策考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页。 ②[美]艾尔曼:《明清华南乡试中史学知识角色的转变》,《经学·科举·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83—193页。 ③冯尔康:《康雍间殿试策问之题目与时政》,《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④章清:《“策问”中的“历史”——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一个侧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⑤参见刘海峰:《科举试卷的史料价值——以科场策问为中心》,《科举学论丛》第1辑,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上海嘉定博物馆编,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5—11页。 ⑥参见吴承学:《策问与对策》,《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⑦参见陈飞:《唐代试策的形式体制——以制举策文为例》,《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唐代明经试策形式体制考论》,《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唐代试策的表达体式——策问部分考察》,《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 ⑧金滢坤:《试论唐代制举试策文体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⑨Peter K.Bol,"Emperors Can Claim Antiquity Too:Emperorship and Autocracy under the New Policies",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Politics,ed.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Maggie Bickford,Cambrige(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6,pp.180—200. ⑩宁慧如:《宋代贡举殿试策与政局》,《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二十八期,台北,1996年9月;蒋林杰:《北宋进士科殿试策问研究——以神宗朝为中心》,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1)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十章第二节《策论的命题》虽涉及策题,但主要着眼于其内容较唐代的新变化,而不是形态的特点,见该书第289—292页;张灿贤的《古代殿试策问艺术简论》(《管子学刊》2003年第3期)等讨论了策问的写作和文体特点,但属于通论,不限于宋代。孙耀斌《宋代科举考试文体研究》第五章第二节《宋代科举考试的策问》中第1部分《体制》是笔者所见目前仅有的对于宋代策问形态的研究,但其中提出宋代策问“以骈为主”的结论尚可讨论,广州: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06—110页。 (12)参见[日]荒木敏一:《宋代科举制度研究》第三章《殿试》,京都:同朋社,1969年,第267—345页;何忠礼:《宋代殿试制度述略》,《中国史研究》1988年1期;张希清:《宋代殿试制度述论》,《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聂崇岐:《宋代制举考略》,《宋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191页。 (13)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一,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57年,第4356页。 (14)《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一,第4356页。 (15)[日]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94—195页。 (16)《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三,第4357页。 (17)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选举三》,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284页。 (18)《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一九至二○,第4365页。 (19)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八,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册,第614页。 (20)参见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5、88页。 (21)《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六,第4414页。 (22)吴自牧:《梦粱录》卷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页。 (23)聂崇岐:《宋代制举考略》,《宋史丛考》,第184页。 (24)《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三,第4427页。 (25)《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二六,第4368页。“永平”原作“永年”,径改。 (26)《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二八,第4369页。 (27)《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三○,第4370页。 (28)严可均辑:《全汉文》卷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57年,第135—136页。 (29)《全汉文》卷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140—142页。 (30)参见罗积勇、张鹏飞:《唐代试律试策校注》中策问的部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31)苏轼:《议学校贡举状》,《苏轼文集》卷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24页。 (32)《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一九,第4365页。 (33)此次考试所引发的取士争议,详见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76—178页。苏轼专门撰写《拟进士对御试策》表达异见,见《苏轼文集》卷九,第301—307页。 (34)王安石:《周礼义序》,《王文公文集》卷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26页。 (35)《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三四,第4372页。 (36)《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三六,第4373页。 (37)关于北宋末年徽宗推崇道教的情况,参见金中枢:《宋代学术思想研究》第七章《论北宋末年之崇尚道教》,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425—616页。 (38)《宋会要辑稿·选举》八之一,第4374页。 (39)《宋会要辑稿·选举》八之二,第437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