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既有研究关于杨联陞教授的学术定位与解读,以余英时的《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论学谈诗二十年——序〈胡适杨联陞往来书札〉》两文最具代表性。近年,有研究者从清代学术传统与清华学派的角度分析杨联陞的史学风格(李显裕:《博雅的通人:杨联陞史学精神再探》,彭明辉、唐启华主编:《东亚视角下的近代中国》,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以及着重从史料、史观、会通的派分来研究杨联陞的治学及学术交往(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杨联陞学术交往探要》,山东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本文致力于梳理杨联陞学术转向的因缘以及针对汉学界乱象的批评与引导,故以书信、回忆录及书评等类文字为基本资料。 ②③《杨联升致胡适》(1945年9月10日),胡适纪念馆编:《谈学论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1-72,72页。 ④杨联陞:《杨联陞自传》,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⑤杨联陞:《打像为誓小考》,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82页。 ⑥杨联陞:《书评经验谈》,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140页。 ⑦杨联陞:《打像为誓小考》,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第282页。 ⑧余英时:《论学谈诗二十年——序〈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胡适纪念馆编:《谈学论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第9页 ⑨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陈美延编:《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361页 ⑩杨联陞:《追忆陈寅恪先生》,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35页。 (12)杨联陞:《杨联陞自传》,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5页。 (12)杨联陞:《忆钱稻孙先生——兼忆贾德纳》,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52页 (13)《杨联升致胡适》(1943年10月26日),胡适纪念馆编:《谈学论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第2-3页 (14)《杨联升致胡适》(1944年9月14日),胡适纪念馆编:《谈学论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第63页。 (15)杨联陞:《书评经验谈》,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145页。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5页。 (17)杨联陞:《杨联陞自传》,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7、8页。 (18)桑兵:《〈近代中国的学术批评〉解说》,《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19)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页。 (20)二战末期,他在《思想与时代》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如《富路特,中华民族小史(书评)》、《评韦尔柏〈前汉奴隶制度〉》、《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书评)》及《司开洛术战争与史学》等。 (21)杨联陞:《评韦尔柏〈前汉奴隶制度〉》,《思想与时代》1943年第28期。 (22)余英时著,傅杰编:《论士衡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00页。 (23)萧公权:《问学谏往录——萧公权治学漫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224、225页。 (24)杨联陞:《敬挽萧公权先生》,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87页。 (25)《致杨忠平》(1976年2月21日),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333页。 (26)杨联陞:《东亚研究大会晚偈》,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299页。 (27)余英时:《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169页。 (28)杨联陞:《书评经验谈》,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143-144、145页。 (29)杨联陞:《杨联陞自传》,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8页。 (30)(31)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9,334-335页。 (32)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第145页。 (33)同为清华校友、但治学取径颇不一致的何炳棣,在回忆中对杨联陞有褒有贬。他既欣赏杨联陞的学术见识与博雅,又对杨的取径不无保留。据何炳棣透露,杨治史有一诀窍。由于日本研究中国史的学人对于史料用功“勤远”,远超一般中国学人,所以杨先以日本人的著述为“引得”,再加上自己穷检遍翻所获的心得,从而能够在海外汉学界赢得博学无双的声誉(何炳棣:《读史阅史六十年》,第364页)。 (34)《致缪钺》(1977年7月11日),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353页。整理本原为“见遇于师方堪传授”,“遇”字可能为繁体“過”之讹误。 (35)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第313页。 (36)余英时:《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第172、173页。 (37)杨联陞:《书评经验谈》,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147页。 (38)张光直先生晚年的著作中屡屡提及社会科学研究与西方历史及中国史的关系,强调“社会科学上所谓原则,都是从西方文明史的发展规律里归纳出来的”,如果没有经过其他地区历史经验的检验,特别是几千年文明连续的中国经验,那么现行的社会科学都不能说是通则。正是基于此,张先生提出21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中国的世纪。参见张光直收入在《考古人类学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应该跻身世界主流》等诸篇文章。 (39)余英时著,傅杰编:《论士衡史》,第401-402页。 (40)杨联陞:《〈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读后》,《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41)据严耕望自述:1956年起,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开始函请史语所派遣青年学人到该社访问,次年按资历轮次应当是严耕望,但其“英文甚差,他人不免有争先之想”(严耕望:《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7页)。 (42)《胡适致杨联升》(1957年9月12日),胡适纪念馆编:《谈学论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第400页。 (43)《致缪钺》(1985年1月19日),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415页。 (44)严耕望:《治史三书》,第65页。 (45)此为黄宽重转述韩国学人语,见严耕望:《治史三书》,第273页 (46)费孝通:《赴美访学观感点滴》,费孝通:《费孝通域外随笔》,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47)《致杨忠平》(1976年2月21日),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333页。 (48)《致缪钺》(1982年5月4日),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392-393页。 (49)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陈美延编:《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4页。 (50)《致缪钺》(1981年1月17日),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第371页。 (51)王锺翰:《王锺翰学述》,《王锺翰清史论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60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