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台骀庙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来看,至清光绪年间,山西全境范围内台骀庙总数已达11座。其中,汾河流域共9座,自南而北分别位于曲沃、临汾、汾阳、太原、阳曲、静乐、宁武(太原和宁武各两座,余皆为一座)。汾河流域之外的石楼县翠金山和五台县紫罗山各有一座。(13)现存庙宇中除曲沃、太原、宁武外,其余皆毁。依据各地台骀庙现存碑刻和有关方志记载,可以判断出各地台骀庙修建的年代和出现的先后顺序:曲沃台骀庙位于今侯马市西台神村,创修年代最早,约出现于晋平公执政时代,这一点前已述及,不再赘述。汾阳台骀庙有唐代集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身份于一体的著名人物令狐楚在贞元九年所撰《谢雨文》碑可兹佐证,表明此庙至少在唐代贞元九年之前即已存在。(14)太原王郭村的昌宁公庙相对略晚,然其创建年代不晚于五代时期,有后晋天福六年石敬瑭所赐“昌宁公”封号为证。(15)宁武定河村昌宁公冢庙则不晚于金明昌五年,有金泰和八年(1208)州同知张守愚所作《汾川昌宁公冢庙记》为证。太原晋祠的台骀庙则是嘉靖十二年由晋祠东庄人高汝行创建,有确切记载可查。位于阳曲县西门外演武堂东的“汾河神庙”,亦即台骀庙,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年代较晚。雍正《山西通志》有记载:“明万历中,巡抚李景元筑坝,得台骀像于晋祠前,因建庙奉台骀,三楹,左右钟楼、碑楼二楹。后奉尹、董二公,三楹,左右翼室六楹,门二重,缭以周垣,额曰万年保障。万自约撰碑。”是为明证。位于汾河源头管涔山雷鸣寺的台骀庙,尽管创建年代不详,但是据晚清五台知名学者徐继畲的《修建雷鸣寺记》所言,该处“旧有石洞以祀台骀之神。今于道光六年新建下殿三间,上有楼阁一间,俱奉台骀神像,鸠工□焕,斗然一新”,至少表明汾源台骀庙在清道光六年以前即已存在很久了。汾河流域所有台骀庙中,唯有位于临汾县的“汾水神祠”和静乐县城西郭的“汾水川祠”记载最为简略,(16)无法判明出现的准确年代。 综上所述,可以基本明确台骀庙在汾河流域的时空坐标:位于汾河流域下游的曲沃县台骀庙年代最早,创建于春秋时期;位于汾河中游的汾阳、太原在唐宋时代已建有台骀庙;位于汾河上游的宁武县至迟在金代即已建有台骀庙。根据这一总体特征,可以判断出台骀庙在汾河流域的出现大体上是按照自南而北的顺序不断扩展: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台骀庙祭祀;到宋金时代汾河流域的台骀信仰已渐成气象,初具规模;延至明清时代,太原、阳曲等地不断有新的庙宇建立,使得汾河流域台骀庙达到历史上最为鼎盛的状态。 在众多台骀庙的文本记载和建筑遗存中,曲沃和太原王郭村的台骀庙规模较为宏大。其中,曲沃台骀庙被视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祭祀台骀的庙宇,现存庙宇建筑系清乾隆年间由曲沃县令张坊重修,占地约10000平方米,建筑主要有台王宝殿、娘娘殿、献殿和春秋楼。据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台骀庙碑记》所载:“吾乡之庙,自汉唐以来,时为修葺。金元之际,奉敕兴修者不一。前明亦时有修举,然圮于火,毁于兵燹,宏规已失,断碣犹存。”另据当地一位自发保护台骀庙的老人贺际泰先生记述,20世纪30年代前后台骀庙献殿两旁单单碑刻就有40余个,1958年大跃进大搞水利建设,很多石碑被当成石料拉走,目前只剩下3个了。(17) 关于太原王郭村的台骀庙,宋代文献中已有记载说“凡作正殿并东西两庑,高扉前启,子亭中峙,复设厅事于后,为待宾之所,举其成屋八十有二楹”。(18)延至清代,该庙是以太原县公庙的地位出现的,(19)而且在每年端午节由当地官员出面祭祀。据王郭村已故晋源区政协委员王锡寿先生撰文介绍,该村台骀祠庙分前中后三个部分,南北长四华里,东西宽四十丈,占地面积近300亩,庙堂建筑200余间。主体建筑包括前部的台骀神殿,中部的昧公殿、挥公殿和后部的万花堡、藏经楼等。清代以来迭遭战火和洪水破坏。顺治六年,汾阳义军与清军战于晋祠一带,昌宁公祠遭兵灾,千年神庙大部被毁。嘉庆十七年,汾河水涨,祠院再次遭灾,劫余殿堂全部倒塌。道光十九年重修,但规模已远不如前,仅建成正殿三间,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各五间,前门和钟鼓楼及偏院一所。后因年久失修,殿宇倾圮,古树被伐,庙院荒芜,只余台骀神像被村民保护至今。(20)以上是我们从现存文本、庙宇遗迹和地方人士有关技术中提炼到的有关汾河流域台骀信仰的基本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继《左传》之后,后世文本对台骀的记载中多因袭了《左传》中子产的说法。其中,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如果将《史记·郑世家》的记载与《左传》相比较不难发现,司马迁对台骀身世、事迹的记述基本上是对《左传》的原文照搬,改动不大。于是,后世士人便依靠《左传》和《史记》这两部重要文献,将台骀作为汾河水神和三晋大地上最早的统治者、保护神的角色长期确立了下来。 单纯就文献本身来分析,自《左传》和《史记》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看到“台骀”的字眼;直至唐代才再次出现,共有两处记载:一是贞元九年(793)唐人令狐楚为汾阳台骀庙撰《谢雨文》碑;二是河东节度使卢钧将台骀庙改名“汾水川祠”。卢钧在大中六年至九年间(852-855)间在太原任河东节度使。唐代的这两处记载中,台骀的功能、身份与祈雨、汾河水神相关,与先秦时代的记述差别不大。 北宋宝元二年(1039),时任并州通判的掌禹锡主持重修太原王郭村昌宁公庙并撰写碑记。碑文中作者首先援引《左传》的记载,确信“昌宁公即金天氏之遐裔。世长水官,通汾洮、障大泽而能似续其业,以处太原。春秋左氏纪之详矣”。接着他描述了昌宁公庙的职能,“或水潦作沴,一时缺雨,府帅以牲币禜之,必如响应之验。及天有六气,晦明生疾,编氓以豚蹄祝之,多获勿药之喜”。可见其依然是作为水神形象出现的。紧接着他肯定了台骀庙的久远历史,“故晋阳境中,博询群祀,最越前古”。最后他又再次强调了台骀的职能和贡献,“公生则以劳定国,没则能御大灾”,如此等等。这与此前的记载相比,依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记述台骀的核心话语上呈现出高度一致的特征,甚至出现前代不清楚、怀疑,后代反而愈加清晰、笃信的状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