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论明清徽州文化的阶段性发展(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江汉论坛》2015年第1期 周晓光 参加讨论

    徽州教育由沉寂而再兴,一是官学教育重新得到了发展,原先塌废的教育设施屡有修缮。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州府学在康熙三年、九年、十二年、五十四年和雍正三年、十年先后修复了圣殿、明伦堂、仪门、尊经阁、崇圣祠、乡贤祠等建筑。(44)徽州府试院亦于此期得到重建,郑江《重建徽州府试院记》叙其经过:“歙故有巡方,治所在郡治东。国朝康熙二十八年,易为督学使者公所。轺轩既临,合六邑之士校艺其中。历稔淹纪,浸以圯垝,扉枢朽落,栋瘤悬危,外观弗耀,子衿永慨。……郡人汪君激昂高义,喟然而兴,不贷众赀,奂然启宇,缭以周垣,蔽以崇闳。中为厅事,后为燕居之堂,堂后有楼,庖湢廊舍,左右咸秩。经始于雍正十一年十二月,讫工于乾隆元年六月。”(45)得到汪君(涛)资助重建后的徽州府试院,规模空前。此期官学教育设施的重修,还包括六县的县学。如休宁县学在清初“岁有增饰”(46),康熙元年(1662年)修复了启圣祠、尊经阁、石栏、明伦堂、礼乐器房、泮池、程朱祠等建筑。歙县学“顺治十年癸巳两庑坏、明伦堂圮,知县宋希肃新之;十三年丙申庙圮,教谕王昕修,康熙四年乙巳同知聂炜建;十一年壬子大淫雨,殿圮,知府曹鼎望建,三十六年丁丑知县郑元绶重建”。(47)官学教育不仅设施得到修缮,且功能与保障也有恢复。如徽州府学在原有160亩学田的基础上,又得到20户捐助的学产,保障了教授、训导的“薪水之费”以及府学“岁修之用”;康熙十四年,监生程子谦为休宁县学“捐银一千两置学田,取租为诸生科举费”(48),等等。二是书院讲会之风盛行,且以传播朱子之学为宗旨。清前期的徽州书院讲会,制定有《紫阳讲堂会约》等条规,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规范化的要求。据《紫阳书院志》、《还古书院志》等书不完全统计,除了各书院每月的定期讲会外,每年紫阳书院和还古书院的大会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总数达到了150次。(49)其规模有时甚至是“在会之士及观者千余人”(50),盛极一时。三是义学、塾学发展迅速。此期由官方或民间集资创办的“聚集孤寒,延师教读”(51)的义学,遍及徽州城乡。据康熙《徽州府志》记载,当时徽州的义学总数达到了460所,其中最多的休宁和婺源二县分别设立了140所。(52)与义学相辅的是此期徽州还有大量的塾学存在,特别是徽州的宗族,大多设有族塾、家塾,专为族内贫寒子弟提供受启蒙教育的机会。康熙十二年(1673年),歙县人施璜等还制定了《塾讲规约》,建立了一整套的塾师培训制度。这些都表明了徽州教育在经历了明清之交的相对沉寂后,开始出现兴盛的迹象。
    徽州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新安画派,也在此期悄然崛起。明中后期画坛上,由歙县人程嘉燧开创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天都画派,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传人在明清易代之际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途径,而渐趋式微。歙县人渐江、休宁人查士标、孙逸、汪之端在清初画坛先后崛起,因都主张师法自然,且画风相似,以枯淡、萧疏、幽冷为旨趣,被称作“新安四大家”。学界认为,以新安四大家为主要代表,其中渐江为首席代表,以程邃、戴本孝、郑旼等为主要骨干,以一大批新安画家为成员,最终形成了新安画派。(53)该画派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名重一时,且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清之际的战乱以及清初迭兴的“文字狱”,予当时刻书业以重创。刻书范围缩小,数量锐减,市场萎缩,这是其时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而徽州刻书业亦莫能外。不过,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在“文字狱”的阴影下,徽州的刻书业仍在艰难发展。首先是以府学、县学及书院为主体的徽州官刻,此期陆续刊刻了《紫阳书院志》、《程朱阙里志》等专志和《歙志》、《歙县志》、《黟县志》等8部方志;其次是徽州家刻在此期并未停顿,有学者统计清代徽州家刻有32姓,所刻图书300余种,其中有一部分诗文集和医案属于清前期所刻;(54)再次是此期徽州坊刻在本土以歙县、休宁为主,刊刻了部分经史图书和个人文集,在外埠杭州、扬州等地,刊刻了《昭代丛书》、《檀几丛书》等丛书。这些状况,表明了清前期徽州刻书业的复苏。
    此外,徽州文学在曲折中亦有所发展,出现了张潮(1650-1709年,歙县人)、汪森(1653-1726年,休宁人)、孙默(1613-1678年,歙县人)、赵吉士(1628-1706年,休宁人)、闵麟嗣(1628-1704年,歙县人)、程梦星(1678-1747年,歙县人)等一批文学家和诗词作家,他们在清初文坛上均占有重要的位置。徽州版画在此期虽未恢复到明中后期的万千气象,但仍出现了一批艺术珍品,如顺治五年(1648年)刊刻的《太平山水图》(萧云从画)、顺治八年(1651年)刊刻的《博古叶子》木板画集(陈洪绶画)、康熙四十年(1701年)刊刻的《秦楼月传奇》等。而新安医学在清初则出现了以汪昂(1615-1698年,休宁人)、郑重光(1638-1716年,歙县人)、程衍道(1593-1662年,歙县人)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医,他们一方面重视医学理论的研究,编著了大量的医案验方等实用医学著作,另一方面也关注临床医学实践活动,推动了新安医学的快速发展。惟徽商因在明末受挫严重,振兴稍慢。总体来看,徽州文化在经历明末的顿挫后,于清前期得到逐步复苏,部分文化现象已然出现了兴盛的状况。
    第四时期是清中叶。该时期大致从康、乾之交开始,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告一段落。此期徽州文化体现的特征是博大与精致。
    由于战争的影响,清廷定鼎中原后,百废待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休养生息,清朝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史家把这一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盛世”之一。徽州文化在清初复兴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徽派朴学名家辈出,学术影响深远,进入全盛的发展时期。清前期歙县人黄生(1622-?)著《字诂义府》等字书4部,“于六书多所阐发,每字皆见新义,而根据博奥,与穿凿者有殊”(55),被推为“清代朴学先导大师”(56),首开徽州朴学风气之先。其后婺源人江永(1681-1762年)著《礼经纲目》、《律吕阐微》等书,在训诂学上的贡献自汉大儒郑康成后“罕其俦匹”(57);休宁人戴震(1724-1777年)著《孟子字义疏证》等书,“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58),成为徽派朴学最重要的奠基人。近人支伟成称“皖派经学,实自江、戴开宗”,而其“人才之盛,诚远迈他派”。(59)乾隆以降,徽州朴学名家大量涌现,其中代表人物包括程瑶田(1725-1814年,歙县人,著有《通艺录》等书)、郑牧(1714-1792年,休宁人)、汪肇龙(1721-1780年,歙县人,著有《石鼓文考》等文)、汪梧凤(1725-1773年,歙县人,著有《诗学女为》、《松溪文集》等书)、方矩(1729-1789年,歙县人)、金榜(1735-1801年,歙县人,著有《礼笺》、《周易考古》等书)、汪龙(1741-1823年,歙县人,著有《毛传异义》、《毛诗申成》等书)、洪榜(1745-1780年,歙县人,著有《四声韵和表》、《书经释典》等书)、凌廷堪(1757-1809年,歙县人,著有《礼经释例》等书)、江有诰(1773-1851年,歙县人,著有《江氏韵学十书》等书)、程恩泽(1785-1837年,歙县人,著有《国策地名考》、《程侍郎遗集》等书)等人,他们以江、戴为宗,著书立说,构成了徽派朴学强大的阵容,并推动其发展到全盛期。在乾嘉考据学派中,以徽州籍学者为核心组成的徽派朴学,是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