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是徽州绘画在新安画派基本格调的基础上,此期进一步发展,不仅涌现了一批画坛名家,如程士镳、方士庶(1692-1752年)、程鸣(1676-1745年)、吴子野等,他们的绘画风格也进一步创新,善于将诸多不同的绘画元素融于一体,形成了“新安变派”。这一变派既有自身的创作理念,也有不同凡响的创作实践与作品,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歙县人,1864-1955年)、汪采白(歙县人,1887-1940年)等人。 八是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百余年间,徽商发展到了鼎盛阶段。研究者指出,此期徽商的实力不但得到了恢复,且在诸多方面超过了明代:徽人从商风习更为普遍;徽州盐商势力发展至登峰造极,“两淮八总商,邑(歙)人恒占其四”;徽商在长江沿线的商业活动扩大;徽州会馆普遍建立;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更为密切。(78)凡此种种,表明了徽商在此期可谓盛极一时。徽商既是徽州文化得以兴盛的“酵母”(79),同时徽商文化现象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徽州版画在此期亦全面复苏,徽州建筑的风格更为显著,徽州工艺思想与艺术风格体现出时代风貌。从总体来看,清中叶的徽州文化整体呈现出博大与精致的特征,该特征也是徽州文化发展到鼎盛的重要标志。 道光之后,近代新学术、新文化渐次兴起,明清时期徽州传统文化各种现象或逐步消退,或重新转型,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文化典型代表的徽州文化,进入了另一个发展时期。明清徽州传统文化的阶段性发展遂告一段落。 我们认为,徽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出现的阶段性发展,与历史环境的变迁关系密切。比如,明前期之所以出现求变与创新的现象,基于明朝在蒙元历史发展阶段之后,着力建章立制,重构汉文化谱系的背景。明季出现的顿挫,与动乱、战争环境相关,而清中叶的鼎盛,则得益于“盛世”环境。同时,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与其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也密切相关。徽州文化自南宋之后,逐渐形成既有地域性,又具普遍意义的区域文化。明清时期徽州文化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基于其前期的积累;各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发展、演变,也总是贯穿了其一贯的学脉,从未有突兀而兴、蓦然而衰的现象。因此,在考察徽州文化的阶段性发展时,关注历史环境的变迁和其自身逻辑的发展,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