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徽州旧称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原新都郡更名新安郡。后徽人多以“新安某氏”自称。参见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1987年,徽州更名黄山市。历史上长期辖歙、休宁、婺源(今属江西)、黟、祁门、绩溪(今属安徽宣城)六县。 ②新安理学是朱子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崛起和流传于徽州一带。该流派奉祖籍徽州婺源的朱熹为开山宗师,在其近600年的传承中,有鲜明的学派宗旨和一脉相传的学者群体,并对12世纪以后中国哲学史的演变以及明清徽州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见周晓光:《新安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④程曈:《新安学系录》卷15,詹烜:《赵东山行状》。 ⑤赵汸:《东山存稿》卷3《答上虞学士书》。 ⑥道光《徽州府志》卷3《学校》。 ⑦(11)《明史》卷69《选举志一》。 ⑧详道光《徽州府志》卷3《学校》、民国《歙县志》卷2《营建志》、道光《休宁县志》卷3《学校》、嘉庆《黟县志》卷10《学校》、同治《祁门县志》卷17《学校志》、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6《学校》、嘉庆《绩溪县志》卷5《学宫》。 ⑨王圻:《续文献通考》卷60《学校考·社学》。 ⑩弘治《徽州府志》卷5《学校》。 (12)施璜:《紫阳书院志》卷18,唐皋:《紫阳书院记》。 (13)(22)施璜:《紫阳书院志》卷16《会纪》。 (14)《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5)(78)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12—14页。 (16)参见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17)参见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张国标:《徽派版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7页。 (19)参见刘尚恒:《虬川黄氏宗谱与虬村黄氏刻工》,《江淮论坛》1999年第5期。 (20)赵汸:《东山存稿》卷4《商山书院学田记》。 (21)施璜:《紫阳书院志》卷12《汪县尹》。 (23)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24)(56)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卷1《清代朴学先导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86年版。 (25)《四库全书总目》卷45—90,中华书局1965年版。 (26)参见刘道胜:《徽州方志研究》上编,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0—13页。 (27)参见郭因、俞宏理、胡迟:《新安画派》第2、3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上《黄山画苑论略》,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29)赵华富:《明代中期徽州宗族统治的强化》,《1998年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1)陈从周:《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 (32)参见张玉才:《新安医学》第2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参见翟屯建:《徽派篆刻》第2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道光《徽州府志》卷3《学校》。 (34)《皇清奏议》卷4,李人龙:《垦荒宜宽民力疏》。 (35)《明清史料》丙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783页。 (36)民国《华阳县志》卷34《物产》。 (37)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清代农民战争史料资料选编(安徽部分)》第1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2页。 (38)彭孙贻:《平寇志》卷10,《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55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878页。 (39)计六奇:《明季北略》卷23,中华书局1984年版。 (40)嘉庆《黟县志》卷6《人物》。 (41)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 (42)(43)(44)(47)(48)(65)(66)道光《徽州府志》卷3《学校》。 (45)郑江:《重建徽州府试院记》,乾隆《歙县志》卷17《艺文志中·记》。 (46)道光《休宁县志》卷3《学校》。 (49)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附录一,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页。 (50)施璜:《紫阳书院志》卷18,施润章:《寄曹冠五太守书》。 (5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6《礼部·学校》。 (52)康熙《徽州府志》卷7《学校》。 (53)郭因等:《新安画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54)参见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广陵书社2003年版。 (55)《四库全书总目》卷40《经部·小学类一》。 (57)戴震:《戴震文集》卷12《江慎修先生事略状》。 (58)戴震:《戴震文集》卷9《与是仲明论学书》。 (59)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卷5、6《皖派经学家列传》,岳麓书社1986年版。 (60)参见道光《徽州府志》卷15《艺文志》。 (61)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之《于宗林跋》,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2)汤球:《十六国春秋纂录校本》校勘记《吴翊寅跋》,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63)刘道胜:《徽州方志研究》上编,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3—16页。 (64)参见徐彬:《徽州谱学的理论与方法》,安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67)参见《东山书院志略·新立条规》(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道光《徽州府志》卷3《学校》、嘉庆《黟县志》卷10《政事志》等。 (68)《还古书院志》卷12《会纪》。 (69)参见许登瀛:《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8《许氏家规》。 (70)据安徽师范大学梁仁志博士统计数字。 (71)参见朱万曙:《徽州戏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8页。 (72)嘉庆《绩溪县志》卷1《风俗》。 (73)民国《丰南志》卷1《舆地志》。 (74)沈复:《浮生六记》卷4《浪游快记》。 (75)(76)张秉伦、胡化凯:《徽州科技》,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6、197页。 (77)华衡芳:《学算笔谈》卷7《论四元》。 (79)张海鹏:《徽学漫议》,《光明日报》2000年3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