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 晁福林 参加讨论

    二、宗法王权:周代君主的盛与衰
    经过周革殷命的政权更迭,周王朝的最高权力呈现着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周代最高权力掌握在周王以及其下大大小小“君主”手中。(32)周天子以及诸侯国君主的权力在周初主要是经由两个途径来实现的:其一,采用殷商故技,托庇于神灵;其二,创立宗法体系,实施分封制度。关于这两个方面,专家多有精辟论析。这里,笔者认为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是,在因袭商人做法的同时,周统治者又进行了怎样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先来考察周人神灵世界的问题。周人对于殷商神灵世界不仅多有继承,依然尊奉天神和祖先神,而且为适应宗法王权的需要,还大力进行创新和改造。十分显著的是,周人拉近了原来被高悬一格、不食人间烟火的“帝”与人世的距离。周代的“帝”不仅“降懿德”(《钟》,《集成》(33)251)于周人,而且,用周厉王的话来说,还可以降下“大鲁令(命),用保我家、朕位、胡身”(《胡簋》,《集成》4317)。还有的彝铭谓:“肆皇帝亡斁,临保我又(有)周,雩四方民,亡不康静。”(《师訇簋》,《集成》4342),意思是说,辉煌的帝不厌其烦地俯视和保佑着我们周王朝,以及四方庶民,使得普天之下无不安康稳固。《诗经·大雅·皇矣》篇亦谓:“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这里说上帝十分关注民生,了解民众疾苦。(34)由此可见,从周王到庶民皆为天帝所保佑。
    此外,周人创造出“帝廷”作为天帝“办公”场所,据说,周人的祖先可以到帝廷并侍奉在帝之左右,传达帝的旨意。《诗经·大雅·文王》说:“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周文王的神灵侍奉于帝之左右,这于彝铭亦有证。周初的《天亡簋》说“丕显考文王事喜上帝”(《天亡簋》,《集成》4261),清楚地表达了周王拥有最高权力而使“万邦作孚”的原因,那就是周人最伟大光荣的文王的神灵升之于天,侍奉在帝之左右,得到了帝所授予的统治天下的命令,后世周王以文王为榜样(“仪型文王”),所以天下顺服。可以说“帝”成为周代王权最得力的靠山。一座巍峨的“帝廷”出现于天国。帝廷之中,先王仍然可以监临天下,《尚书·金縢》说:“(先王)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在天国的“帝廷”与人世间,周先王上下“陟降”,通于神人之际,传达天命于下界。周厉王曾说:“朕皇文剌(烈)祖考……其濒(频)才帝廷陟降……阤阤降余多福宪烝、宇慕远猷。”(《胡簋》,《集成》4317)意思是说,我的辉煌、典雅、有伟大功业的祖先,频繁地在帝廷升降,传达帝的旨意,绵绵不断地降给我许多幸福美善以及安定国家的谋略和计划。周的先王总是居于“帝廷”,彝铭谓“先王其严才(在)帝左右。”(《狄钟》,《集成》49)是说先王的神灵庄严地在帝左右侍奉。开始的时候似乎只有周先王之神灵才可以升到“帝廷”,后来,商人后裔亦仿此例,把自己的先祖也抬到天上去侍奉帝,说“赫赫成唐(汤)又(有)敢(严)才(在)帝所,尃受天命”(《叔尸钟》,《集成》275)。这是殷商后裔向周人学习的结果。然而,只说成汤升到“帝所(帝所在的处所)”,但并未登堂入室,只是怯怯地表示升到帝之居处,尚不敢与在“帝廷”侍奉于天帝左右的周先王比肩。
    通过改造,以“帝”、“天”为主的神灵世界成为周代王权强有力的后盾。周人曾劝说殷遗民要顺服于周,说这是“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的结果,春秋中期,楚庄王问鼎王城之下时,周人还以“天命”作为利器而使楚不敢轻举妄动,周人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左传》宣公三年)使得不可一世的赫赫霸主楚庄王在周的“天命”面前不敢造次,对于天命的重视于此可见。后世有“挟天子以令诸侯”(35)之枭雄,如果相比较的话,可以说周王正是挟天帝以令诸侯了。(36)
    周人创造了“天子”之称,作为其神圣性质的根本依据,亦是其天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37)“天子”之称应与周代宗法制的创制有关。宗法的核心在于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有宗法观念里面的“承重”、“传重”之责,即嫡长子有继承和延续宗族祭祀和宗族统绪的重责。在宗族的各种关系中,父子关系是至为重要者。父亲要将一切重大责任和权利传给嫡长子。周王得天命,犹言天之重责和大权传给周王,周王亦即天之嫡长子,天子之称实即宗法关系里的父子关系的投影。天子即天的嫡长子,所以《尚书·召诰》说:“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皇天上帝更改其长子即此大邦殷之命,将这命授予周。周王接受天命,拥有无疆界的美善。《尚书·立政》载周公告成王语谓“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称成王为“天子王”,意即以天子的身份为王。“天子”之称的潜台词是说,天帝把统治天下的权力赐予周王,就好像父亲把宗族大权传授给其长子一样。“天子”之称亦是周人的一大发明。
    周人对于最高权力的总体设计是:周王向上对于天国而言,垄断了天国和天命;向下对于社会而言,则是以宗子的身份而凌驾于芸芸众生。自周公制礼作乐以降,周王即成为天下大宗的宗子。周代社会的最高权力可以称为“宗法王权”。(38)宗法与分封是周王最高权力的两翼,宗法偏重于周王子孙,分封则兼及整个社会。自“君统”而言,周王是社会政治的主宰;自“宗统”而言,他又是普天之下最高的宗子。“君统”言其政治地位;“宗统”则表示其传统的宗族关系。在西周时期,这二者是合一的。周王的最高权力通过分封诸侯(以及重申任命)、巡狩,赏赐、设监以“监国”、“监军”;诸侯依礼朝聘、纳贡等措施得以实现。以至于《诗经·小雅·北山》所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为周人口头禅一样的信条。《礼记·曾子问》引孔子语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是周王拥有最高权力的反映。对此,王国维说得最为精当,他说:周公东征之后,行宗法分封之制,“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夏殷以来古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39)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政治家们的国家改造与设计,尽管反映了高度的政治智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君主权力的实现与国家机构的合理配置还显得比较粗糙,尚不能满足长时段的社会运转的需要。
    周人对于最高权力的设计,自以为周到细密,简直无懈可击。周王所拥有的最高权力有天命、帝廷作为其终极的无敌的后盾;有宗法以网络天下大大小小的宗族;有分封以保证开拓和稳固天下疆土;有作为贤才的卿士为其操劳朝政。然而,周天子还是不放心,我们从文献和彝铭记载中见不到周天子意满志得、飞扬跋扈之态,倒是可以窥见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绪。周公告诫成王要像保持火焰永远燃烧一样延续王权,“叙弗其绝”,还说“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尚书·洛诰》、《无逸》),周厉王自言其勤政,“亡康昼夜”(《胡簋》,《集成》4317),周平王呼吁晋文侯“汝多修,扞我于艰”(《尚书·文侯之命》)。这类语言固然表现着最高权力拥有者勤于德政的自勉之意,但也流露出许多忧愁。周天子忧愁的原因何在?值得我们探究。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40)宗法与分封固然把周王架到无与匹敌的“天下共主”的最高位置,但也让他不与基层社会权力发生关系。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即《左传》昭公七年所谓“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真正同心同德者。各诸侯国的大夫、士、庶民仅对其直接的“上”(即诸侯、大夫、士)负责,而与周王无直接干系。周王所拥有的社会最高权力便层层消弭于这个层次结构之中。尽管周天子是普照的光,然而,“普照”却类乎“不照”,中下层的受赐者无须对周王直接感恩戴德。西周前期,周王带“天子”之光环,携文、武之余烈,拥“六师”之兵众,巡狩会同而威加诸侯,“君主”之姿,荣焉耀焉,威风凛凛。然而好景不长,西周后期,形势即急转直下,周厉王时的“共和行政”可谓一个标志。这一转变,实肇端于因王室经济的匮乏而实行的侵犯贵族利益的“专利”政策,由此而引起国人暴动。周厉王狼狈逃窜,最后不得不由卫国诸侯入主朝政而平息祸乱。貌似强大的周厉王溃败于贵族们的现实经济利益。得益于宗法与分封制度的贵族们为实利而不惜与周天子翻脸,这一方面是他们数典忘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周王所拥有的最高权力已是江河日下。
    总之,宗法王权的确立,虽然为周王拥有社会最高权力开辟了新的路径,但随着贯彻宗法精神的分封制度的不断实施,王权也随之衰落。并且,被高高悬置于上苍的天国只是周王专擅天命的后盾,而不可能如同商代那样成为限制王权的天网。从这个角度可以说,社会最高权力在西周时期进入“有法无天”的时代。可是,这个“法”(即宗法)对于王权也是一种限制。王权要摆脱羁绊,真正成为“无法无天”的专制权力,还有一长段路要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