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今人习以为常的“华南”区域概念,始于1895年,与来华西人尤其是欧美报纸的报道和传教士的翻译有关。相应地日本方面的南清之说,也被译成华南。民国时期,因为地域差异和政治分裂,体育界采取分区方式组队参加远东运动会,华南为分区之一。国民政府统一后,分大区进行的模式被其他社会活动乃至政府组织所仿效,华南的用法日渐扩张。而日本实行南进政策以及国民政府加强珠江流域各省的建设,使得华南的指称更加流行。不过,华南一词的使用虽然逐渐增多,其涵义却有广狭两种,广义即南华,指中国南方或南中国,狭义指以珠江流域为主的若干省份。而且狭义不仅所指省份因人而异,还与西南、中南等概念混用,尚未专有特定。华南指称的晚出及其内涵外延的变动不居,提示区域研究应自觉分区概念的形成演化与历史进程相吻合,以免先入为主地削足适履。 关 键 词:华南/区域研究/教会/日本 作者简介: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集合概念往往后出,用后来的概念指称前事,作为方便名词一般而言问题不大,作为关键概念使用则应当十分慎重,以免任意增减而害意。历史上指称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名词,或是名词虽然相同,由不同主体使用或在不同语境之下却意涵各异,受到内外各种要素转移变化的影响,才逐渐演化以致约定俗成。如果不顾演化的历史,用一时的约定俗成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名词集于一线,则难免似是而非。有鉴于此,不宜用概念连缀历史,而要探究历史以把握概念。二者的取径做法看似相仿,实则迥异。前者先入为主,以今人说古事论古意,无论如何旁征博引,心中先验的一是已经认定,对于史事的千变万化和千差万别只能看朱成碧,与本事本意相比照,难免捉襟见肘;后者则由梳理错综复杂的千头万绪寻出线索,呈现渊源流变的来龙去脉,所论必先探知领悟前人本意及前事本相,进而知其所以然。由是可以避免此类研究中称引前人所言,实际上不过是发挥己意的通病。 1923年,梁启超针对国故学复活的原因指出:“国故之学,曷为直至今日乃渐复活耶?盖由吾侪受外来学术之影响,采彼都治学方法以理吾故物。于是乎昔人绝未注意之资料,映吾眼而忽莹;昔人认为不可理之系统,经吾手而忽整;乃至昔人不甚了解之语句,旋吾脑而忽畅。质言之,则吾侪所恃之利器,实‘洋货’也。坐是之故,吾侪每喜以欧美现代名物训释古书;甚或以欧美现代思想衡量古人。加以国民自慢性为人类所不能免,艳他人之所有,必欲吾亦有之然后为快,于是尧舜禅让即是共和,管子轨里连乡,便为自治。类此之论,人尽乐闻。平心论之,以今语释古籍,俾人易晓,此法太史公引《尚书》已用之,原不足为病,又人性本不甚相远,他人所能发明者,安在吾必不能。触类比量,固不失为一良法。虽然,吾侪慎勿忘格林威尔之格言:‘画我须是我’。吾侪如忠于史者,则断不容以己意丝毫增减古人之妍丑,尤不容以名实不相符之解释,致读者起幻蔽。此在百学皆然。而在政治思想一科,更直接有‘生于其心害于其政’之弊,吾侪所最宜深戒也。”[1]经过晚清民国时期的知识与制度转型,梁启超所告诫世人的毛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成为普遍化的常态。使用大区概念研究区域的社会历史文化,便是典型事例,值得顺时序检讨从无到有发生演化的历史进程。以“华南”为例,以《申报》为脉络,辅以相关资料,即可窥见一斑乃至大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