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似城聚落”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理论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史林》 毛曦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德国地理学家施瓦茨提出了“似城聚落”的概念,认为在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类型之外,尚有性质独立的介于二者之间的似城聚落类型的存在。从似城聚落思想来看,城市的起源始于似城聚落的最早出现,城市的形成在于似城聚落转变为“充分成长的城市”;中国传统市镇大多属于似城聚落,少数发达市镇达到了城市的标准;中国历史上的县级治所多数属于城市范畴,少量属于似城聚落;城市化就是似城聚落的不断涌现并部分转型为完全意义上的城市的历史过程。此外,从城乡二分法到城市、似城聚落和乡村聚落三分法以及把握历史上似城聚落的常态与动态,对于历史研究颇多启迪;在历史聚落地理、社会史、经济史等专业领域研究中,似城聚落理论也具有一定价值。
    关 键 词:似城聚落/城市史/城市化/市镇/历史聚落地理
    作者简介:毛曦,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流域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地理学研究”(项目号:06BZS021)阶段性成果
     
    现代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往往能在历史研究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德国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893-1969)创造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简称“中地论”),至今仍在历史研究中得到充分认同并被广泛加以运用。“似城聚落”作为聚落地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被提出以来,虽然在史学领域受到了一些关注,但就似城聚落理论在历史研究中所具有的潜在的理论认识的价值而言,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和系统发掘。“似城聚落”虽为地理学的概念,但在历史学中颇具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此做出总结并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并对中国历史研究有所裨益。
    一 似城聚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
    1.似城聚落理论简介
    “似城聚落”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施瓦茨(Gabriel Schwarz)①提出。法国地理学家邵尔(Max Sorre)在其《人文地理学基础》②(Les Fondements de la Géographie Humaine,A.Colin,巴黎,1952年版)一书中将聚落分为三类:乡间聚落;都市的聚落;从乡间聚落到都市聚落,包括“大农村”即村城及工业聚落等,属于既不是多村,也不能称为城市的聚落。③此后,施瓦茨著《聚落地理学通论》(Allgemeine Siedlungsgeogrqphie,Walter De Gruyter Incorporated,柏林,1959年初版,1965年第2版)第三章“城乡之间的聚落(非农业的、部分似城的聚落)”,系统阐述了其聚落三分法主张,同时明确提出了“似城聚落”的概念。与已有将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的二分法不同,他将人类聚落三分为城市、乡村和似城聚落。施瓦茨的这一思想既是地理学思想学术发展的产物,亦是适应分析相关实践问题的必然要求。
    似城聚落,英文为“Partly city-like Settlement”,简称“City-like Settlement”,是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聚落,其性质介于乡间聚落(即乡村)与城市之间,属于既非乡间聚落,又未能完全具备城市性质的过渡性聚落。这类聚落是“非乡间的”,却是“部分的像城市的”,故称为“似城聚落”。因其经济和社会性质的种种不同,似城聚落可以分为9种类型:(1)传统的工艺聚落和工业聚落,包括矿冶聚落、林产聚落、渔产聚落、工艺和工业聚落等;(2)现代工业引起或改造的聚落,包括林业聚落、渔业聚落、矿业聚落和乡村与工业的混合聚落等;(3)中点聚落,即具有某种中心地功能的聚落(施瓦茨将城市分为普通功能的城市和特殊功能的城市,前者即为中地城。似城聚落中包含具有部分中地功能的中点聚落);(4)交通聚落;(5)旅游聚落;(6)居住聚落;(7)军事聚落;(8)宗教聚落;(9)文教聚落。④
    作为中间性质的似城聚落,其与乡村和城市聚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需要加以分辨。似城聚落与乡村聚落的不同在于:乡村聚落是一种农牧渔猎聚落,也就是说,其聚落中的居民主要从事的是一种依赖于自然界的季节性生产活动;而似城聚落中的居民主要从事的是非季节性产业,也就是说主要从事的是非第一产业的活动。似城聚落虽与城市相似,但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其与城市具有一定的差异。施瓦茨认为:真正的城市即“充分成长的城市(Full-fledged City)”是“一个有固定的大量人口集中在有确定形状的聚落中,而其内部结构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城市生活的发展也达到足够的广度,并且有明显的中央性(Centrality)”。具体说来,城市的地理性质具有5个方面:具有一定数量或很大数量的人口;具有确定的聚落形状;拥有不同功能空间及中央区所构成的内部结构;具有不同于乡村生活的城市生活;中央性即中点影响,即一般城市的普通功能对于附近周地有密切的关系。这5个方面相互关联,唯有同时完全具备,方可认定为真正的城市,否则只能属于似城聚落甚至乡村聚落。⑤王妙发认为分辨城市与似城聚落的差异,关键在于人口和聚落功能两个方面,提出城市属于“非季节性的定居人口占居民的绝大多数,并且具有两种以上非季节性机能,其中包括一种中地机能的人群聚落。达不到此种定义范畴的,则仍停留在似都聚落范围”。⑥
    2.似城聚落理论的传播与运用
    将似城聚落理论引入中国学术界,应该始于中国台湾学者沙学浚先生。1974年,沙学浚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地理学》,专门撰写词条“似城聚落”。同年,沙学浚编著《城市与似城聚落》出版,该书对于施瓦茨的包括似城聚落理论在内的聚落地理学思想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与分析。⑦此后,胡振洲著《聚落地理学》由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于1977年出版,该书第六章《似城聚落》在沙学浚《城市与似城聚落》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似城聚落按照专业化市镇(包括交通市镇、游览市镇和大学市镇)和综合性市镇(包括大都市附庸型、农商过渡型、家庭工业型和现代住宅城)两大类予以说明。1992年,王妙发《略论似城聚落》一文首次在中国大陆刊物上系统介绍和研讨施瓦茨的似城聚落理论,而文献来源主要是沙学浚著述中的有关内容。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出版的一些专业工具书中也列有词条,对似城聚落予以专门解释。⑧
    中国学术界对于似城聚落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从沙学浚的译介即已开始。沙学浚在其论著中,不仅编译介绍了施瓦茨的似城聚落理论,同时对这一理论有所研判,并运用似城聚落理论解释当代聚落地理现象及对包括中国历史在内的世界历史中的一些聚落问题做出初步阐释。胡振洲的著作在研讨似城聚落理论的同时,将其用于具体的聚落地理的研究。王妙发倡议以“都市”一词取代“城市”之称,⑨进而把“似城聚落”改称“似都聚落”;在分析似城聚落理论时,进一步阐明了城市与似城聚落的差异;特别是将这一理论具体运用于中国史前聚落的研究当中,认为史前聚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原始村落到似城聚落再到真正城市出现的历史过程,从而为准确把握史前城址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⑩此外,也有少量学人运用似城聚落理论从事具体地理问题和历史问题的研究。(11)
    总的来说,施瓦茨的似城聚落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还较为有限,《聚落地理学通论》一书至今尚未有中文译本出版;对于似城聚落理论的研究仅限于极为少数的学人,对于该理论的潜在价值的发掘尚有很大余地;关于似城聚落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和历史学领域,但对其应用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这一理论可对许多历史现象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