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沙学浚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地理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和沙学浚编著《城市与似城聚落》(台北“国立”编译馆1974年版)均将Gabriel Schwarz译为“许瓦茨”,此后论著中多用此译名,今据通用译法改为“施瓦茨”。 ②此书中译本有孙宕越翻译的《人文地理学原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沙学浚:《城市与似城聚落》,第4页。 ④沙学浚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地理学》“似城聚落”词条(沙学浚撰写),第99-100页。 ⑤沙学浚:《城市与似城聚落》,第11-13页。 ⑥王妙发:《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王妙发:《略论似城聚落》,《地理科学》1992年第1期。 ⑦沙学浚在《城市与似城聚落》一书中主张将聚落三分为城市、似城聚落和乡村聚落,同时又将似城聚落归入都市(城市)聚落之中,该书的都市聚落包括了城市与似城聚落两种(第5页)。这样的处理和内容编排逻辑上似有矛盾之处。 ⑧如吴传钧主编《经济大辞典·国土经济·经济地理卷》“似城聚落”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页)、于光远主编《经济大辞典》“似城聚落”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5页)和陈洪博主编《土地科学词典》“似城聚落”词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745页)等均对“似城聚落”有专门解释。 ⑨王妙发、郁越祖:《关于“都市(城市)”概念的地理学定义考察》,《历史地理》第1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3-140页。在中国古代和现代汉语里,“城市”和“都市”可以交互使用,对此可以举出大量的例证(沙学浚:《城市与似城聚落》,第3-14页),由此看来,以“都市”取代“城市”并非必要,甚至会引起更多的麻烦(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⑩王妙发:《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第24-46页。 (11)如梁佳美、赖光邦:《日据时期影响台湾制盐工场社区建立的因素——以布袋盐场为例》,杨鸿勋主编《营造》第3辑(第三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234页;武廷海:《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城市的起源》,《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56页。 (12)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3)王妙发:《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第45页。 (14)毛曦:《论中国城市早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5)任放:《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1页。 (16)任放:《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第54-55页。 (17)卢汉超:《非城非乡、亦城亦乡、半城半乡——论中国城乡关系中的小城镇》,《史林》2009年第5期。 (18)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思与言》1978年第2期。 (19)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序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0)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序言”。 (21)樊树志:《市镇与乡村的城市化》,《学术月刊》1987年第1期。 (22)王瑞成:《近世转型时期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史学基本问题初探》,《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4期。 (23)张俊:《城镇化进程中村落拟城化现象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4)如萧公权在《中国乡村:论19世纪的帝国控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4年版)第1章中将乡村地区聚落分为村庄、市集与城镇,若再加上城市,即有4种聚落类型。 (25)沙学浚:《城市与似城聚落》“自序”,第4页。 (原文刊于《史林》2016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