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似城聚落”看中国城市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城市史是人类文明史一个重要的专题领域和组成部分,在当今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探寻城市的历史无疑具有学术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中,有许多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些理论问题的认识往往总会引起学界的争议。施瓦茨的似城聚落理论的提出,为我们重新审视城市史研究中的许多理论论争提供了一种理论的基础。 1.城市的起源与形成 我们知道,事物发展是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城市的形成也应是经过漫长起源阶段的量变积累,达到了一定的度而实现最后的质的飞跃。关于城市形成的标准,国内外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如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从考古学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形成的10项标准,苏联学者古梁耶夫根据古代东方和中美洲的相关材料概括出城市形成的8项标准,日本学者狩野千秋指出古代城市形成有7个方面的标准,国内学者许宏基于先秦城址研究提出了城市形成的3个方面的标准,笔者也对此发表过不成熟的意见,并指出城市形成标准中某一因素或几项因素在历史时期的出现,可以视作城市的起源过程已经开始。(12)近年来,中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考古发现了60多座史前城址,有人将这些城址视为中国城市的开始,笔者以为应该将城市的起源与形成二者区别来看,如果说把这些城址理解为中国城市的起源尚可接受,但若认为属于完全意义上的真正城市,尚需要做进一步的研判。 从似城聚落理论来看,似城聚落是一种介于乡村聚落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形态,城市的起源与形成应该是似城聚落在历史上的出现并有似城聚落转变为城市的历史过程。所谓城市起源,就是似城聚落的出现,这种新兴的似城聚落是一种不同于乡村聚落的聚落,是一种非季节性产业功能的聚落,具体来说是一种非农牧渔猎聚落。史前城址主要应属于似城聚落,但似城聚落未必一定具有城墙。城市的最后形成是似城聚落历史发展的结果。如何看待城市与似城聚落的差异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施瓦茨提出了5方面的指标,王妙发进一步指出城市应该是非季节性定居人口占绝大多数,且具有两种以上非季节性机能,其中包括一种中地机能的人群聚落。(13)对此,应该还有讨论的余地。当然,世界各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形成应该具有较大的区域性特征,虽然城市的起源皆始于似城聚落的出现,城市的形成在于似城聚落的质的转变,但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社会发展驱动力的不同,各国早期的似城聚落在类型与功能上应具有一定区别,早期城市形成发展道路有所差别,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形成表现出了特有的运行轨迹。(14)对此,笔者拟再作专文进行讨论。 2.市镇的性质 历史时期中国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宋代以来市镇的大量出现,既是农耕村落之外新型功能聚落不断涌现的反映,也是经济、军事、行政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中国古代的市镇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秦汉的定期市、魏晋隋唐的草市、宋元时期的草市镇、明清市镇这几个重要阶段,衍化轨迹十分明显。”(15)近代中国的市镇发展,除了中国固有的因素以外,西方工业社会的影响也极为深刻,市镇经济社会在外来刺激之下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关于中国市镇的性质,或者说关于市镇归属城市抑或乡村的问题,常常引起学术界的广泛争议,如加藤繁、杨懋春、费孝通、包伟民等人将市镇纳入农村范畴进行讨论,罗威廉(William T.Rowe)、刘石吉、乔志强等人则把市镇归入城市范畴加以研讨。(16)卢汉超认为小城镇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城乡连续统一体”(rural-urban continuum)的重要环节,呈现出“亦城亦乡、非城非乡、半城半乡”的状况。(17)关于市镇性质的这种异议,反映出市镇性质的复杂性与过渡性。似城聚落理论认为在城市与乡村聚落之间存在着L种介于城乡之间的过渡形态的聚落类型——似城聚落,从而为认识市镇性质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中国传统的市镇大多数既不完全同于城市,也与村落具有质的差异,应属于似城聚落,具有城市与乡村聚落之间的过渡性质。当然,对于不同市镇,特别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市镇应做具体分析,看是否已从似城聚落成长为真正的城市,即施瓦茨所说的“充分成长的城市”。如刘石吉认为中国近代江南的许多专业市镇已经具有了明显的中央性功能与城市生活,其性质已非常接近现代城市。(18)又如马正林将明清武汉三镇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方城市进行探讨,这一做法得到了陈桥驿的充分肯定。(19)对于不同市镇而言,聚落的规模与等级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介于城市与乡村聚落之间的似城聚落同样具有规模与等级的不同。作为聚落类型之一,历史时期的市镇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而似城聚落理论为市镇历史与性质的分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3.县级治所与城市 在有关中国城市历史的研究中,往往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那就是确定何种聚落为城市的问题。对此,虽然拿出了一定的办法,但仅能看作一种权宜之策。陈桥驿曾经写道:“历史城市的研究者,不论是研究城市史、城市地理或其他方面,长期来都面临一个难题,即什么是历史城市?所谓城市,其本身不过是一种聚落,这种聚落能冠以城市之称,现代各国都有明确的指标,而这种指标基本上都是计量的。”中国历史城市缺少诸如人口等计量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历史城市研究者,常常采用一种不得已的历史城市标准,即凡是历史上曾经作为县一级政府驻地的聚落,就作为历史城市”。陈先生指出这种标准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偏差,但在缺乏统计资料的历史时期,要从数量庞大的县邑之中区别出来哪些属于和哪些不属于历史城市却是非常困难的。(20)中国历史上的城市绝大多数是各级政府的治所,县级及其以上级别的治所一般认作为城市,而县治被视作城市对于多数县治来说并无异议,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县治算作城市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在城市与乡村聚落二分法的前提下,即使人口、经济等规模较小的县治,如不被看作城市,也无法归入乡村,比较来说,归入城市似乎更为妥当。似城聚落思想认为在城市与乡村聚落之间存在着一种介乎二者之间的独立的似城聚落类型,据此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县级治所多数应属城市,其余虽难以算作城市,但应该属于似城聚落。从根本上讲,各级治所属各级行政的中心,管辖一定的区域;城市则是不同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各自的影响范围。通常来看,县级治所同时也是一个地方的经济中心,如此,治所作为城市体现出地方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合一,因而会得到认同。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有些地方,行政中心的治所与经济中心的城市并非合一,表现为行政中心聚落与经济中心聚落在空间上的一种错位,甚至在一定区域内并未形成一个真正的经济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治所聚落的功能相对单一,也就无法算作城市,仅为一种似城聚落而已。从似城聚落与城市的区别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城市应该主要由大多数县级及其以上的治所和一些发达的市镇所组成。对于某一历史聚落是否属于城市的判定,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似城聚落与城市化 “城市化”是表述包括城市史在内的城市问题的重要概念。所谓城市化,是指城市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指城市数量的变化和原有城市规模的增减,也指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的转化,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关于城市化,亦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城市化是指近代工业化影响下的城市化,而广义的城市化应该贯穿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城市化始于史前时期城市的起源,包括了传统农业社会城市的发展和工业社会以来城市不断发展的全部进程。中国历史时期的城市化不仅指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的城市化,更应包括中国传统社会的古代的城市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传统农业社会的历史就是一种乡村不断城市化的历史,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形成发展就是乡村城市化过程的具体表现。(21)在以手工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为内容的商业化条件下,中国历史时期的城市化发展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城市化道路,而随着近代外来政治经济势力的介入,这种独立的城市化进程就只能宣告结束。(22)似城聚落是一种不同于乡村聚落而更为接近于城市的聚落形式,虽然有别于城市,却与城市具有相似性,具有部分的城市形式与功能。此外,笔者以为似城聚落性质上介乎城市与乡村聚落之间,但其自身从规模等方面来看,亦有层级的划分,我们可大致将其分为两种等级:一种是规模大于乡村聚落而同时小于城市的似城聚落,历史上的建制镇大多应属此类;一种是与村落规模大体相当的非农聚落,历史上的许多小型聚落属于这种情况。所谓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似城聚落的不断涌现、成长并部分转型为完全意义上的城市的历史过程。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中,最早的似城聚落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城市的起源,此后,似城聚落的出现并发展为城市的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似城聚落类型之一的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加速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即使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路径便是由乡村聚落逐渐转型为似城聚落(有学人撰文将这种现象称为“村落拟城化现象”(23)),再从似城聚落发展为现代城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