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越脏、泥越厚的地方,沉船保存得越好 1987年刚接触水下考古时,我们请日本水下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教授来给我们上过一次课,属于“扫盲”性质。到了1989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举办了国内第一期水下考古培训班,由澳大利亚老师来进行培训。 参加培训班的共有11个人。11个人被分成了两组,老师把年纪大的、身体不太好的人都放在一个组里,把身体好、潜水技术好的人放在另一组。我们说,一个叫“老弱病残组”,一个叫“明星组”。我是“明星组”的组长,那位“老弱病残组”的组长已经39岁了。 老师分配任务都是同时派给两个组。但是后来发现,同样的任务,最后总是“老弱病残组”做得比“明星组”好。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水下考古不是能力强就能干好的,一定要协调好,要有团队精神,才能把这个工作干好。 经过培训,我们终于掌握了基本的水下考古知识和技术。 在这期间,不少国外的打捞公司都希望与中国合作,共同打捞“南海一号”,但都被我们拒绝了。1989年11月,我们和日本组成了联合调查队,准备对“南海一号”进行勘察。但那个季节不适于海洋作业,风浪比较大,水下能见度极低,潜水很困难,所以只能作罢。 “南海一号”所在的地点在珠江口的西岸,那里刚好有一股菲律宾来的洋流从东北向西南流,所以淤积的泥沙非常厚,泥沙厚度达到了30米。这样的环境有两个特点:第一,几乎没有能见度;第二,沉船全部埋到了泥沙内。所以我们后来总结了这样一个经验:水越脏、泥越厚的地方,沉船保存得越好。 虽然我们发现了“南海一号”,但却没法开展工作,因为我们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于是,我们先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1991年到1997年,我们完成了辽宁三道岗一条元代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