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比丘林,19世纪俄罗斯最卓越的汉学家,一生发表和出版关于中国的文章、译著和专著百余种,他和他的作品奠定了19世纪俄国汉学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历史文化、蒙古、西域民族、社会与政治等,当属中国研究之集大成者。 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 在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关于中国的研究大部分出自欧洲驻华传教士之手。比丘林批评有些早期在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居高临下地描写中国,批评有些天主教传教士以基督教信仰的神圣原则凌驾于异教之上,故意从坏的方面来描写中国。比丘林认为,这样的作品都不是基于现实的观察和客观的分析,因此他力求使自己的文字建立在自身观察以及中国文献史料基础之上。 1840—1848年间,比丘林依次出版了三部关于中国的专著:《中国,及其居民、风俗、习惯和教育》《中华帝国详志》和《中国民情与风尚》。这三部著作主要使用了《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中文典籍,其中的内容包含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国,及其居民、风俗、习惯和教育》介绍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教育、宫廷礼仪、民间节日、饮食、服饰和风俗等内容。《中华帝国详志》一书介绍了中国的自然地理状况、动植物、矿产区域等内容。《中国民情与风尚》描述了清朝的国家体制、国家经济、审级制度、法律的执行和实施等内容。 以上三部著作,从内容上涵盖了中国的方方面面,组成了一个中国百科全书系列。在当时俄国依靠翻译欧洲传教士作品认识中国的情况下,俄国人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国,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中国,比丘林当属第一人,在当时俄国的学术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比丘林在1829年出版了译本《三字经》,它的独特之处是,中俄文对照并对其中的历史、文化典故加以解释,附注百余条。该书后来成为喀山国立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的汉语教材。 《北京志》和《中国农业》是比丘林另外两部作品,前者是译著,后者是专著。《北京志》节译自清代吴长元辑《宸垣识略》,该书的意义在于书后附有北京城郭图,为了绘制该地图,比丘林几乎走遍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亲自步行测量纵横交错的街道巷隅,用五年时间完成了地图的绘制。这个北京地图在当时的欧洲是绝无仅有的,地图中北京的任何一条大街,甚至于一条偏僻的胡同都没有遗漏掉;所有的古迹建筑也都标在准确的位置上;连城墙和街道的尺寸都是正确的。《中国农业》一书取材于《授时通考》,介绍了自神农开始的农业史,还附了70余种中国农具的图片。比丘林说,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中国的《授时通考》出版时欧洲还没有如此详细的农业著述,“这是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荣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