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明上河图》的巨大影响 《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虽然历经坎坷,但其光芒从未被泯灭,产生的巨大影响出现了奇迹:一是随时间推移如同江河一样越来越大,二是远远超越了绘画。 (一)开创模仿热潮,推进市肆风俗画发展 该图感染力强,欣赏价值高,深受世人喜爱,因而自古以来临摹该图之风极盛,形成一股《清明上河图》热。其中有摹本、有仿本、有臆造本,许多本子有所创新,把宋代开封、明清的江南市景、北京风貌等,都以《清明上河图》的形式展现,将市肆风俗画不断推向高潮,这一艺术价值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它的意义就是《清明上河图》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供世人任意挥洒,成为市肆风俗画的源头。早在明代,沈德符就说:“今《上河图》临本最多。”(45)晚明李日华提及“京师杂卖铺,每《上河图》一卷,定价一金,所作大小繁简不同”,(46)正是当时北京市场的记录,足证临摹《清明上河图》已经产业化、商业化。又如清代苏州画家黄彪,以擅长临摹《清明上河图》闻名:“摹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几欲乱真。”(47)其摹本恐非一幅,当属商业行为成就的名气。 众多仿本中,最著名的有两种:一是号称“明四家”的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本,采用青绿重彩工笔,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十分精美,被称作后世众仿作的鼻祖,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二是清院本,由清宫画院的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位画家在乾隆元年(1736)合作画成,是清廷官方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今流传在世界各地的《清明上河图》多达数十种,仅200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清明上河图》特展”上,就有7件藏品同时呈现在观众面前,该题材的绘画在社会上产生的持久轰动效应可见一斑。 (二)成为风俗长卷的代表和市井繁华、全景式作品的形容词 “《清明上河图》热”不仅表现在模仿画作,更成为风俗长卷的代名词。清人阮元在欣赏王振鹏《江山胜览图》时写道:“山峰多用云头细皴,墨色淡冶,钩画精细。山水云树极多,其中又多人物布景,仿佛《清明上河图》,而山水多耳。”(48)明明看的是《江山胜览图》,偏要用《清明上河图》这一代表作来衡量。 《清明上河图》因其独特性和知名度,从一幅画的名称变化成为形容词。例如市井繁华景象,常用“清明上河图”来形容。如清代蒙古族人崇彝记载北京道:“三月初一至初五日,为东便门内南河沿蟠桃宫庙会。沿堤摊棚林立,百戏杂陈。自崇文门以东至此三里之遥,车马喧阗,人烟杂沓,有《清明上河图》风景。”(49)清代满族人震钧在北京东便门内太平宫也看到:“地近河堧,了无市聒。春波泻绿,堧土铺红。百戏竞陈,大隄入曲。衣香人影,摇颺春风,凡三里余。余与续耻菴游此,輙叹曰:‘一幅活《清明上河图》也。’”(50)清代苏州名胜狮子林,“每当春二三月,桃花齐放,菜花又开,合城士女出游,宛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也”(51)。甚至在南国广州,也有其名气:“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舟……又曰大良龙凤船,舟极华丽,设轮而转,作秋千戏,仿佛《清明上河图》所有,尚为升平盛事。”(52)《清明上河图》早已不再是一幅图画的名称,而是风俗画和长卷的代称,甚至成为市井繁华的别称、形容词。有学者指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的真正发生是在宋代,“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描摹世情的民间风俗画也创举性地登上画坛,其纯朴生动的内容、细腻写实的手法,不仅是宋代城市生活的艺术再现,而且是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物化产品的典型”。(53)由此也可以说,中国城市审美文化诞生于汴京,标本就是《清明上河图》。 到现代,作为形容词使用的情况更为广泛。比如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在静默中构建当代文学的“清明上河图”》:“就《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而言,时间的意义不仅在于历史纵向渐进过程的呈示,而且更多表现在共时态的记述上。大量史实共时态铺排的结果,形成了一个文学时代的多维空间、一幅文学生态的全息图景,它使‘复现’历史语境成为可能,并且可以帮助读者形成一种整体意义上的历史感。……读者则如置身于一片由史料构成的风景,身临其境、游目四望,那些看似‘琐碎散乱’的史料间原来存在着多重关联。该书勉力追求的,正是这样一幅当代文学的‘清明上河图’、一部由一个个被‘复现’的历史场景勾连而成且具有某种历史动感的当代文学史。”(54)《清明上河图》又成了全景式、纪实式研究作品的形容词。 (三)衍生品层出不穷,形成文化产业 “《清明上河图》热”在当代社会更加火爆。其影响超出自身的生存时空,提升到一种带有文化意义的高层面,这种特有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绘画界,也远远超越了艺术界乃至文化界,衍生品层出不穷,形成文化产业。如前文所言,早在明代,绘制、销售《清明上河图》就已经产业化,现代的红火则是明代望尘莫及的。由于该图的广泛、巨大影响,早已达到妇孺皆知、人人喜爱的地步,各种材质、各种表现形式的《清明上河图》不断涌现。既有邮票、火花、电话卡、明信片、扑克牌、香烟盒等,又有瓷画、鼻烟壶画、烙铁画、漆画、拼贴画、剪纸、纸刻、沙盘、麦秸秆、钱钞等,至于雕刻如微雕、木雕、石刻、砖雕、根雕、铜雕、竹雕、骨雕、瓷雕、银雕、玉雕等,刺绣品如汴绣、苏绣、蜀绣、鲁绣、湘绣、发绣、十字绣等,壁挂如挂毯、竹帘壁挂、大理石壁画、铜版画等。其蕴涵的无穷魅力不断得到发掘,成为一种系统的文化产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了巨大财富。另有以此命名的歌曲、电视连续剧、歌舞剧、大型舞蹈诗、大型中国交响音画、动画片、二胡曲、小说等文艺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在中国绘画史上,一幅图画能有如此众多衍生物的现象是绝无仅有的。 更为突出的是其犹如神话般地走出画面,在香港、杭州、开封、诸城等许多地方落地生根,再现辉煌。 1979年,最早将《清明上河图》落地建设、展示利用的是香港宋城。这是1979年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照北宋首都开封建成的一座旅游城,坐落于九龙荔枝角荔园游乐场旁边,占地5500平方米。经营十余年,曾红极一时,1997年结业(拆除)。 1996年建成开园的杭州宋城旅游景区,位于西湖风景区西南,基本依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按照宋代营造法工再现了宋代都市的繁华景象。由《清明上河图》再现区、艺术广场区、九龙柱群区、瀛洲仙山区和南宋皇宫区等部分组成。在号称人间天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遍布的杭州,这座仿古新景点借助名画的名气很快便成为杭州极具人气的主题公园。 1998年,在《清明上河图》的原型地、创作地开封,建成一座大型宋代文化实景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该园坐落在开封市龙亭湖西岸,严格按照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设,占地600余亩,其中水面180亩,大小古船50多艘,房屋400余间,景观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形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复原宋代的建筑,也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国家黄河黄金旅游专线重点历史文化旅游景区。2009年,清明上河园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座以绘画作品为原型的仿古主题公园。 2012年,张择端的故乡山东诸城不甘落后,在诸城的城市核心区(潍河岸边)建成又一座“清明上河园”,也是山东最大的水岸公园步行街。项目总规划310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由书画文化主题商业街和滨河主题公园两部分组成,包括张择端故居、万古塔、鎏金阁、清明上河图动画展示馆、非遗传人艺术作品馆、文化一条街、酒吧一条街、大型超市、电影院、商务酒店、餐饮美食街、娱乐城等18种业态。 在江苏无锡影视基地,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投资建造的又一个影视拍摄基地水浒城,1997年正式开放。水浒城西濒太湖,占地580亩,可供拍摄的水上面积1500亩,主体景观可分为州县区、京城区、梁山区三大部分。京城区的重要建筑“清明上河街”,就是根据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至街市城门内外的布局建造的。 河北唐山麻龙湾的《清明上河图》泥塑文化园,始建于2007年,是一座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大型泥塑艺术园林,占地200亩。它以精湛的泥塑艺术,把《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按真实比例立体地、全方位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游人穿行其间犹如身临其境。 还有更多的“清明上河街”。如广东东莞凤岗龙凤山庄投入3000多万元建造的大型古典建筑“清明上河街”,2011年正式对游客开放。它以《清明上河图》为雏形,融入现代灯光及科幻元素打造而成,集观光、购物、美食、表演于一体。2006年,北京朝阳区东郊市场建造的名为“清明上河街”的步行街,经营来自56个民族的特色商品。此外,河南漯河东方大市场中也有清明上河街,属于商铺商业街。至于以《清明上河图》为招牌的楼盘小区就更多了,如马鞍山的“清明上河城”、芜湖的“清明上河城”等等。其卖点显然都是《清明上河图》中体现的宜居,该名称又成了舒适、和谐、典雅的代名词。 总的来说,上述各种都是以《清明上河图》搭台,旅游经贸唱戏,成为经典的文化产业链。 (四)代表国家走向世界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展览活动之一。作为一个重大的世界性活动,被形容为“人类文明的驿站”。融合世界各国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文化于一地,世博会让全世界几百万、几千万民众前来开阔眼界,进行学习交流,产生思想碰撞,从而激发新的竞争和进步。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首次由中国、由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总投资和参观人数是世界博览会史上的最大规模。其中的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在馆内最核心也是最高的49米层展区北面,主题是“智慧长河”,整面墙赫然是长128米、高6.5米的《清明上河图》投影版,并有时间变化和人物行动,成为最热门的“镇馆之宝”。闭馆之后在世界各地巡展,无不引起轰动。对河南馆来说,该“特产”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其镇馆之宝大型香樟木根雕《清明上河图》,为其引来了大批观众。 2012年1月,“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展”之“国宝观澜——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华展”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全部展品是以宋代为中心的254件珍贵文物,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首次在国外展出。经过日本媒体迅速深入报道、广泛宣传,《清明上河图》极大地牵动了日本参观者的好奇心,“平成馆”真迹展出期间,参观者超过10万人。真迹返还之后,观众欣赏摹本的兴趣依然不减,总计达到25万人次。这次展览会盛况空前,据说观众参观《清明上河图》真迹时,排队等待时间长达5个小时。(55) 《清明上河图》在海外的名气并不输于中国,西方汉学家上课的第一天,常喜欢从它入手来形象地解读古代中国。(56)《清明上河图》是不需要翻译的中国城市元典,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城市符号。以上事例,充分反映了北宋开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世界影响。 (五)成为当代和谐城市的代表 近年来,《清明上河图》不断被当作当代和谐城市的代表,用作不满城市管理的反衬背景。2008年4月流传于网络的热图《“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又称“清明上河图遇上城管”),发帖者先是上传了一张《清明上河图》的某个热闹的局部,接着出字幕“城管来啦!”,然后把画面街上的人物尽数处理,只留下散落在街上的一片狼藉。网友以此来表达对城管的不满:原本繁华热闹的街市,因不文明执法变得满目凄凉。我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受此启发,选定了《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作为毕业论文。2014年11月,在连州第10届国际摄影展上,影像艺术家戴翔的巨制——2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2013》展出,随即在网上迅速传播。作品用照片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原景,但新添了当代社会街景和人物,展现了约40个近年来的热点事件,每个都反映了社会的不同侧面。“我爸是李刚”“城管打人”“征爹求包养”等剧情取代了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集市,还反映了城市管理暴力、交通管理、地沟油、挟尸要价、权势炫耀等社会问题,引发摄影圈、文化评论界、市民公众的热烈关注。所有这些事例都说明,《清明上河图》中的熙熙攘攘与和谐也是当代的理想,是中国梦的平民版、中国梦的城市版。 非但如此,《清明上河图》在海外成为城市发展的榜样。著名美国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特别引用了《清明上河图》作为未来城市理想的说明图,他说:“如果生命得胜了,未来的城市将有(当然只有极少几个城市具有的)这张中国画‘清明上河图’所显示的那种质量:各种各样的景观,各种各样的职业,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各种各样人物的特有属性——所有这些能组成的无穷的组合,排列和变化。不是完善的蜂窝而是充满生气的城市。”(57)这种充满生气的城市就是和谐城市的代表。《清明上河图》犹如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千年之前的城市建制、景观氛围,居然仍是未来城市神往的模本,其生命力之强大,实在出乎意料。在越来越多的高楼空间挤压下,在越来越多的浮躁中,该图仿佛是人类返璞归真的精神家园。 (六)学术研究持续不断 自该图被重新发现60年以来,对其进行研究就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美术界、史学界都有大量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当代大陆地区以及港台、海外学者直接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著有28部,论文有300余篇,间接以及涉及者不计其数。《河南大学学报》在20世纪80年代还专门开辟了“《清明上河图》研究”专栏。相应的是召开学术研讨会。如2005年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召开了“《清明上河图》及宋代风俗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和美国、日本、加拿大的37位历史学家、美术史学者、建筑学专家就该图的传承、著录、定名、作者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将《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推向高潮。周宝珠先生指出,从事《清明上河图》研究的人员早已不限于美术和历史学界,诸如文物、历史、绘画、文学、建造技术、医药卫生,饮食服务、民俗与服饰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诸多爱好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这是需要许多专门知识才能解决的。在这个研究热潮中,实质上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应该称之为“清明上河学”。(58) 最早也是当时唯一记录《清明上河图》的《向氏评论图画记》一书,是北宋末期的著作。《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后期的开封,是北宋时期近代城市形成的产物,靖康之难中被金军掠夺至北方。该图的创作、流传颇具传奇色彩,而其影响更是无与伦比的奇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文化、精神效益。《清明上河图》不再是一幅画,不再是一种美术形式,它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精神向往。其魅力、张力,在公众与学界的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绘画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对中国而言,具有名片性;对当代而言,具有元典性;对开封而言,具有标志性。所有这些,可概称之为“《清明上河图》现象”。这一现象贯通古今,最大限度地弘扬了中华文明。而其根源,则是所反映的宋代开封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和商业的繁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