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宋代笔记、历史记忆与士人社会的历史意识(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天津社会科学》 江湄 参加讨论

    结语:历史笔记撰述的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两宋时代,历史笔记的撰述获得了长足发展,已蔚为大观,这使得学者们开始探讨和论述这一类笔记在内容、旨趣、形式、写法上的特点及其在史学上的价值,这是对历史笔记发展的理论总结,反映了历史笔记在发展之中获得的自觉意识(57)。这一点,在笔记的序跋中有充分的体现,也属于两宋历史笔记撰述的重要成果。
    两宋间人张邦基在《墨庄漫录》的跋语中,将唐以来“小说家流”分为两大类,其中有一类,“神怪茫昧,肆为诡诞,如《玄怪录》、《河东记》、《会昌解颐录》、《纂异》之类,盖才士寓言以逞词,皆亡是公、乌有先生之比,无足取焉”。而“小说家”的主流是供“后史官采摭者”,他列举了“近世诸公所记,可观而传者”三十六种,都是北宋著名的历史笔记。这是明确地把“小说家”中虚构性的志怪传奇和纪实性的历史笔记区分开来,从而使历史笔记成为一个较为独立的撰述门类。他还指出,这一类“小说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著述者于褒贬去取,或有未公,皆出于好恶之不同耳”(58)。但对于我们来说,笔记作为当时人记当时事,其中强烈的情绪性、偏向性、主观性同样也是重要的历史信息。
    杨万里在给曾敏行《独醒杂志》所作的序中指出,历史的记忆和传承有两种形式和途径:一种是“言”,“未必垂之策书,口传焉而已矣”;一种则是“策书”。书可焚禁,但却不能封住人们的口耳,但口传之言毕竟需要以书册的形式才能传之久远,所以说“书与言其交相存欤!”笔记这一类撰述形式就是要将口传之言书写下来,以书存言,如曾敏行所记“皆近世贤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老之所传也”。这一类撰述,记载的内容广泛、丛杂甚至微不足道,但却可以寄托、寓含重要的思想:“盖人物之淑慝,议论之予夺,事功之成败,其载之无谀笔也。下至谑浪之语,细琐之汇,可喜可笑,可骇可悲,咸在焉”(59)。赵师侠为《东京梦华录》作跋,他把“史册”和“传记小说”对立并举,以为缺一不可:“礼乐刑政,史册俱在,不有传记小说,则一时风俗之华,人物之盛,讵可得而传焉”(60)。如果说,“史册”是政治史,那么,“传记小说”就有些社会史、文化史的意味了。
    给周辉《清波杂志》作跋的徐似道认识到,笔记撰述提供了多种历史记录和证据,使得后世研史者有了更多的凭据,可以互相参照,以得其真:“大抵记载事实之书,各随所见,收书者不厌其博也。他日讨论一事,适然针芥相投,车辙相合,方知此书之效”(61)。对于这一点,周密在《齐东野语》的自序中论述得更加详细。他“尝疑某事与世俗之言殊,某事与国史之论异”,其父拿出“其曾祖及祖手泽十大帙”以及“其外祖日录及诸老杂书”,参照之后,给出解答,并告诉他:“其世俗之言殊,传讹也;国史之论异,私意也”。“定哀多微词,有所避也。牛李有异议,有所党也。爱憎一衰,议论乃公。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而吾家乘不可删也”(62)。这就准确指出了“国史”和“私记”作为史料存在的缺陷,以及诸家笔记撰述在史学上的重要价值。
    这些理论性的论述,对促进历史笔记的发展、对历史笔记之撰述传统的形成,都有很大的作用。中唐兴起两宋形成的这一历史笔记的撰述传统,在“正史”、“国史”之外,展现了一个更有社会性、抗争性、多元性的历史书写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传统,而这一撰述传统也是两宋相对比较自由、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