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始终坚持业精于勤与持之以恒的治史态度 安作璋曾提出,勤奋出成果,这是个真理。这既是他多年辛勤耕耘于史学园地的经验之谈,亦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他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凡是真正做学问的人,都主张三勤,即眼勤、脑勤、手勤,也就是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这一认识,系统地阐释了历史学研究的史家素养之基本要求。有了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还需具有研究历史的基本功,这便是“史学”。老一辈史学家所言的治史“四把钥匙”,就是入门的基本功。当然,仅有这四把“钥匙”还不能登堂入室,还需有诸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其他方面的基本功。治史不仅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还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研究历史不仅要有基本的功夫,还需具备研究历史的基本技能,这便是“史才”。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库中找寻到所需的材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以卡片为著录方式,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方法。搜集到的资料,还要进行辨伪存真。有了材料,就要进行分析与写作。写作也是一项更重要的技能。根本的要求就是研究历史必须实事求是,不虚美,不掩恶,这便是“史德”。 无论史学、史才、史德,都需要勤奋与坚持。没有面壁十年的精神,是做不好学问的。但这不是说要把所有精力全放在做学问上,生活上的诸多事情还是要做的。在这种情况下,安作璋提出,要处理好整与零的关系。所谓“整”,就是专业方向或研究课题的整体规划,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要轻易改动,切忌见异思迁,否则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成。所谓“零”,就是不要贪图“一口吃个胖子”,一个整体规划决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得了的,应把它分解为若干具体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加以研究,这叫“化整为零”。等到所有的小课题基本得到解决,然后再归纳综合,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这叫“化零为整”。 从中学时代,安作璋就表现出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虽然学习环境恶劣,但毫不影响他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反过来,历史知识中所包含的百折不饶的精神,又鼓励和激励着他的学习热情。考入齐鲁大学,除了上课之外,就是在图书馆、资料室或宿舍学习,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觉。这也是他成为当时能毕业的两名学生之一的很重要因素。刚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在完成教学之余,差不多写了近10篇论文,其中就包括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论文集《汉史初探》,影响很大。除了师友指导与帮助外,主要是他自身的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起作用。例如正是在大学勤奋学习外语,遂产生了1957年撰写完成的专著——《两汉与西域关系史》。从1951年工作至今,安作璋已在史学园地里辛勤耕耘了60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不能不说是先生业精于勤、持之以恒治学态度的结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敬佩。 五、始终坚持古为今用的治史宗旨 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这一优秀遗产,是当今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人民服务,为现实服务,这是史学研究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安作璋多次指出,深入探索历史的本质与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才是治史的真正目的。面对所谓的“历史无用论”,他不断反思与辩驳。他认为,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正确认识今天和未来,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化素质,现实生活需要我们借鉴历史经验,历史具有难以替代的教育功能。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更需要在今天发扬光大。 安作璋十分注重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这一点可以说贯穿其研究的始终。对于安作璋所从事的山东地方史研究,原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苗枫林曾说:“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把我们与古人之间隔开得非常遥远,但是,安先生却把这个遥远距离拉得近些再近些,并且不时地在他的书房里,把早已尘封了的古代事件磨莹成清澈照人的历史规镜,给人以启迪,以感悟,以力量。”又言:“《山东通史》的编纂和出版,负有‘当国之龟镜’的责任,它理应唤起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科学地认识山东,开发山东,把山东重新推上祖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前驱。它理应唤起山东人民的正确的自我意识,使命意识,奋斗不息,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去重新书写新一代山东人的光辉历史。”⑩这样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彰显了安作璋史学研究的现实生命力。 在安作璋看来,研究齐鲁文化,弘扬齐鲁文化的精髓,对于当前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秦汉官制的探讨等史学研究,同样呈现出安作璋对现实的终极关怀。因为通过秦汉官制的考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才能准确地把握当代及未来中国政治生活的基本走向。(11) 在史学研究成果普及方面,安作璋充分利用历史这门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课程,有意识地通过若干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成败得失等具体生动的事实和评价,使得更多的人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历史经验教育。他亦长期致力于传统道德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传统道德与精神文明》《说孝》《为国·为学·为人》等文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深入挖掘研究区域的历史文化。 正如安作璋所言,只有博采众家之长,方能成一家之言。总结安作璋60余年史学研究的治学思想与方法,一方面是表达对一位前辈史学家治学成就的敬仰,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安作璋治史路径与求真致用的史学精神,共同推动中国史学的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