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②《旧唐书》卷一百二《刘知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0页。 ④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史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⑤这些治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安作璋的几篇学术总结文章中,如《关于秦汉史的学习与研究》《史学杂谈》《史学功能与史家修养》《从编写〈中国史简编〉中所产生的几点想法》《我与〈山东通史〉的编纂工作》《关于秦汉史与山东地方史综合研究》《回顾与展望——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刍议》等。详见安作璋《学史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下文所引,均不再注明。 ⑥康香阁:《史学大家安作璋先生访谈录》,《邯郸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⑦安作璋:《西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山东师院学报》1959年第5期。 ⑧安作璋:《班固与〈汉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班固评传——一代良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秦汉时期封建地主阶级的构成、特点和历史作用》(与逄振镐合作),历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⑨康香阁:《史学大家安作璋先生访谈录》,《邯郸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⑩《他的“道德学问”影响着莘莘学子——记山东师范大学“五老”志愿者安作璋》(全省高等院校关工委调研座谈会材料汇编,2011年),《山东通史》序言。 (11)高志文、陈虎:《淡泊明志博学深思——安作璋先生的学与术》,《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原文刊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