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创新未必是反思标志 研究视野的创新不一定意味着政治思想的转变。相反,在特定情况下,视野创新还可能是民族主义史学的变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文化史学家卡尔·兰普雷希特提出以经济生活与民族心理为核心的“文化时代”理论,以替代以国家政治为中心的兰克史学,但这一创新之举遭到德意志帝国主流历史学家的毁灭性打击。虽然他提出与现代社会史学很相近的史学理念,但并没有突破民族主义史学的藩篱。他提出文化史理念的目的也在于撰写一部从古到今的德意志民族通史,为帝国的民族主义政治服务。由于德意志民族在古代和中世纪缺乏一个明确的政治中心,难以用兰克史学的核心概念来撰写这段历史,因此必须创造一个以经济与精神生活为内容的文化概念。在民族主义立场上,兰普雷希特与其他历史学家没有多大区别。一战爆发后,他也积极参与德国政府针对协约国而发动的“文化战争”,并到比利时前线为德国军队鼓舞士气、搜集情报,因积劳成疾而过早去世。可见,在兰普雷希特那里,学术视野的创新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政治思想方面的批判与反思。 在一战后德国“族民史”(Volksgeschichte)学派那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一战后,德国主流历史学家仍然坚持以国家政治为核心的政治史,但也有少数历史学家提出以人民生活为主题的“族民史”理念,开始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东欧地区德意志居民的经济与文化。不过,他们并不是极端民族主义潮流的反思者与批判者。相反,他们的目的在于通过“族民史”研究,来证明在东欧地区属于少数民族的德意志人在文化上的优越性,以抵制《凡尔赛条约》按人口多少决定东欧民族杂居地区的归属。纳粹时期,一些“族民史”学者还参与了希特勒政权驱逐、迫害波兰人和犹太人政策的前期策划,被称为“灭绝政策的策划者”。 二战以后,联邦德国一些保守历史学家一反常态,别出心裁地使用跨民族乃至全球视野为帝国与纳粹历史辩护。早在50年代,黎特就以纳粹主义不是德国原生而是源自法国大革命以来遍及欧洲的群氓运动为由,拒绝追究纳粹主义在德国历史上的根源。在1986年的“历史学家之争”中,右翼历史学家恩斯特·诺尔特更是企图通过引入欧洲乃至全球视野,淡化纳粹德国的罪恶形象。他主张从欧洲历史的视野来观察纳粹历史,把纳粹德国的侵略战争视为一场“欧洲内战”,认为西欧人应该认可纳粹德国阻挡苏联控制全欧洲的“功绩”。他列举其他国家发生过的大屠杀事件,企图论证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不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极端罪行。所幸的是,诺尔特的上述观点受到了以哈贝马斯为首的左翼自由派学者的有力驳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