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专门史与整体史 >

中日关系的历史分期与转折(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 武寅 参加讨论

    
    日本的跨越式发展使它增强了自信,同时也滋生了其挑战中国地位的冲动。
    明朝建立后,日本正值室町幕府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贸易需求不断增加。为了从对明贸易中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1401年,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派使节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开展日明官方贸易。永乐皇帝答应了日本的要求,至此,中断了500年的中日官方交往重新恢复。但明朝规定了贸易条件,对日本加以限制,规定10年一贡,人不得超过200,船不得超过两艘,同时不得携带军器。日船来明,要凭所发牌照(勘合符)入港,否则不予接待。到1433年宣德年间,由于日本的强烈要求,限制稍有放宽,规定10年一贡,人不得超过300,船不得超过三艘,刀剑等商品不得超过3000。[14]因苦于倭寇骚扰,明朝始终对日本抱有戒备之心,不肯放开对日贸易。
    这时的日本,对中国态度已明显不如从前。日使抵明后,沿途滋事扰民,甚至殴打明朝官吏,刁难接待人员。日本对明交往时断时续,完全是从国家的商业利益出发,早已不再有遣唐使那种谦恭求学的姿态。15世纪中期以后,遣明船更是变成了以承包制为主要形式,幕府只是向承包商抽取提成。[15] 1523年,发生了争贡事件。组织遣明船的大内、细川两派商人为争利大打出手,从宁波到绍兴往返追杀250里,一路烧杀抢掠,中国多名官员被掳走或被杀,沿途百姓受害更是惨重。
    争贡事件后,明朝断绝了对日贸易,并采取了日益严厉的海禁政策。刚刚恢复的两国官方交往不到百年,再次中断。
    1592年爆发的壬辰战争,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预示着自秦汉以来延续了一千五百年多年的中强日弱的基本格局,开始进入转折过渡期。这种过渡是以两国实力对比差距的缩小和逆转过程为主要内容的。
    壬辰战争是由日本统治集团头目丰臣秀吉发动的、以中国大陆为最终目标的、中日关系史上第一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592年4月,日本侵略大军渡海从朝鲜半岛釜山登陆,一路向北推进,5月占领了朝鲜首都王京。在丰臣秀吉下达的作战指令中,明确地表达了发动战争的目的,即第一步,先拿下朝鲜半岛,然后,再以半岛为跳板,进入中国大陆。占领后,把中国划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赐予日本的大封建主,作为他们的领地。最后,再把天皇请到中国来,由天皇坐镇中国,统治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全部领土。[16]
    侵略军占领王京后,继续北上。5月底渡过临津江进入开城,6月渡过大同江,占领了平壤。9月俘获了朝鲜二王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侵占了朝鲜大部领土,兵临鸭绿江,侵略矛头已直接指向了中国。此时的明朝虽然由于内忧外患而捉襟见肘,但朝鲜半岛的战略屏障地位仍然使朝廷决定出兵援朝。最初,只派了少量兵力,认为日本乃东夷小国,不足挂齿,只要天朝大兵一到,倭兵定会望风而逃。没想到,明军接战后很快败下阵来。朝廷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决定派兵部侍郎宋应昌率大军入朝参战。明军于12月底渡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在朝鲜军民的配合下,于1593年1月一举攻克了平壤,接着又拿下了开城,继续南下,日军开始陷入困境。明军则出现轻敌思想,单兵冒进,以为能轻易拿下王京,结果在王京附近打了败仗。这时,明、日双方都没有力量长期打下去,于是双方进入了议和阶段。日本想通过议和拿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而明廷则还想用传统的册封办法安抚日本,以为只要给他一个封号,就可以令他偃旗息鼓,满意而归。为了争取在议和中的有力地位,双方边打边谈,停停打打,战事迁延达7年之久,耗资巨大,却始终没有哪一方能够取得彻底胜利。最后,丰臣秀吉病死,日本撤兵,战争不了了之。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通过壬辰战争,双方对彼此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估。明朝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再也不是古代那个主动前来请封的倭国,甚至不是靠贸易优惠就能够满足的东夷小国,它的野心正在与日俱增;而日本则通过这次交手认识到,大明并不是像他们战前所估计的那样“畏倭如虎”,一打就倒,大明仍然是一个实力犹存,不可小觑的大国,要想战胜它,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尽管如此,日本的挑战并没有停止,只是转换了一个方位。丰臣秀吉死后,日本萨摩藩主继承了他的衣钵,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提出了新的挑战。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萨摩藩主岛津家久连年派人到琉球,要求其国王向日本朝贡,均遭到拒绝。1609年,萨摩藩得到江户幕府中央政权的批准,开始以武力入侵琉球王国。当年4月,琉球国王尚宁兵败投降。1611年,被迫将奄美诸岛割让给萨摩藩。以后,琉球王国又被迫接受了与萨摩藩的附属关系,琉球从历史上一直与中国保持朝贡关系,变成了与中国和日本两国同时维系朝贡关系。[17]
    江户幕府时期,日本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城市发展迅速,全国形成了分别以江户、大阪、京都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工业中心。科学技术也有新的突破,数学、天文学等领域,都在中国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步。1720年,江户幕府以长崎为窗口,鼓励学习荷兰语和欧洲自然科学,由此开启了“兰学”热。1774年,第一部大型兰学译著,介绍人体解剖学的《解体新书》问世。此后,兰学由医学迅速发展到各个学科,由长崎扩展到全国各地。1811年,幕府设置兰学翻译局,开始大量翻译西洋书籍,使欧洲近代科学知识在日本得到普及。幕府末期,在“兰学”的基础上又发展起“洋学”,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观念乃至政治文化等在日本进一步传播,影响着上层社会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日本进入了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国家形成的前夜。
    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前来叩关,以武力打开了江户幕府闭锁了二百多年的国门。1868年,日本爆发了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中国,比美国舰队到日本叩关早13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港通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随后又签订《虎门条约》,包括片面最惠国待遇、外国驻兵权、治外法权,等等。其他西方列强也接踵而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如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58年、1860年、1864年先后与俄国签订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仅此三个条约就丧失了总计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此外还有与美国等其他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使中国向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
    1870年,日本刚刚发动明治维新的第三年,就派人到中国来谈判,也要模仿列强与中国签约,遭到拒绝。第二年,日本再次派人来中国。最后,双方在对等的基础上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中日通商章程》。这是中日两国在近代签订的第一个条约,这个号称“对等”的条约,并不是宣告中日两国对等的开始,而是宣告:由壬辰战争爆发开始的转折过渡期已经进入尾声。过渡期内,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从缩小到接近,从接近到开始逆转。从此,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两国的实力差距开始沿着相反的方向逐渐拉大。对抗也开始逐步升级。正如日方所称:“缔约不久便屡生事端,两国都想凌驾对方,其情景实为各国间无以类比,两国官民不快之感逐年加剧。” [18]
    这是中日关系史的第三阶段:挑战与转折,也是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大转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