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定陵初掘(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北京日报 杨丽娟 参加讨论

     
    错过
    1956年5月17日,中国历史上首次有计划的、以科学研究为目的、主动地用科学方法对帝王陵墓进行的考古发掘破土动工。
    昌平长陵镇献陵村的村民孙宪宝和其他几十位民工来到了平日寂静荒凉的皇家陵园。当年的孙宪宝头一次听说“考古”这个词,懵懵懂懂的他只觉得这差事还不错:“生产队一天给记10个工分,每天还补贴两毛钱。”一大早,他扛着自家的铁锹出了门,到了定陵才发现,工作队给每个民工都配有新的铁锹和一种半圆柱形铁铲。头一天,孙宪宝被分配的任务就是打探铲,他才知道那奇怪的铁铲叫“洛阳铲”。
    在宝城内侧与城砖塌陷位置相对应的地方,民工们按照工作队撒的白石灰和拉起的绳子,开挖第一条探沟。没挖多久,孙宪宝就有了发现,宝城内侧正对券门的石条上隐约可见字迹,考古人员用刷子将石条上的泥土清理干净,“隧道门”三个字缓缓显现。“浅浅的刻痕,字体也不大工整。”孙宪宝回忆说:“我那时只认得‘道门’俩字,问了白老才知道是‘隧道门’。”
    他口中的“白老”,是刚刚到任的工作队副队长白万玉。白万玉时年58岁,被称为“白老”,因为他是工作队最年长的成员。除他之外,其余人几乎清一色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儿。
    第一天正式发掘,就发现“隧道门”三个字,发掘工作异常顺利。不久,在“隧道门”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个用城砖起券的大门。
    这时工作队如果顺着砖隧道继续挖,最后肯定能抵达地宫。但是,已经显露的砖隧道距离明楼还很远,加之陵园内古松苍翠,为保护古树,减少出土量,工作队决定在第一条探沟延长线约100米处开挖第二条探沟。没想到,为了省工省力设计的第二条探沟,却让他们错过了隧道门里最清楚不过的一个“指路牌”。
    这个指路牌是埋藏在城墙券门之内的一块小石碣。这块石碣清楚地刻着:“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墙前皮。”这段文字告诉人们,在石碣本身所处的位置,向里掘进一丈的距离就是通入地下玄宫的第二条也是最后一条隧道——“石隧道”,此处至玄宫前面金刚墙前皮的准确距离。
    可惜,当时工作队并没有继续挖掘隧道门。直到一年多后,定陵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清理现场时,工人们才在隧道门里发现了这块小石碣。
    第一天就发现隧道门似乎用光了工作队的运气,不但错过了这个指路牌,而且第二条探沟挖了一个多月,没有挖到任何隧道痕迹。现场的挖掘民工常戏称,“考古考古,就是挖土。”可是,挖土一直挖不出任何线索,也着实令人心焦。酷暑季节,定陵考古一时陷入困境,试掘献陵的想法又冒了出来。
     
    《夏鼐日记》清晰地记载了这一波折: 1956年8月17日(星期五)……我建议将定陵停工,改作献陵……1956年8月19日(星期日),上午与陈滋德、朱欣陶、赵其昌诸同志一起至西郊公园,与吴晗同志商谈明陵发掘事,他们仍主张(除赵君外)继续发掘定陵。
    吴晗与夏鼐这对同窗好友再度产生了分歧,夏鼐如何被吴晗说服不得而知,但“就是挖土”并没有停下。终于在9月中旬,工作队挖到了一个神秘的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孙宪宝对小石碑的模样记忆犹新:“大约50厘米高,刻字面很光滑,背面却很粗糙,字体跟前面发现的‘隧道门’一样,不太工整。”
    这块石碑后来被称为“打开定陵大门的钥匙”,现在作为定陵出土的第一件珍贵文物,陈列在定陵博物馆的橱窗里。
    但是这块石碑刚出土时,却让很多在场的人心生疑窦:皇帝埋了之后,为什么要放这么个石头小碑,还标出详细尺寸和深度,到底是指路碑,还是迷路石?真按小石碑所指去挖,会不会有什么陷阱?
    不过,赵其昌和白万玉对这样的担忧不以为然,他们心里已经有谱了。
    杨仕解释说,定陵建成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而万历及孝端皇后是1620年10月才埋葬的。陵墓建好后,皇帝皇后都没有死,自然先要用土封起来。负责陵墓修建的工部,为了将来用陵时能迅速找到地宫而不误吉时,会在地下偷偷留个标记。这块小石碑和隧道门里的小石碣、隧道棕绳都是这样的标记。
    有了小石碑的“指点”,民工们精神大振,干劲十足。孙宪宝回忆,为确保小石碑的可靠性,工作队先从小石碑处量够十六丈,让民工在十六丈处打探铲,“探铲提上来带有黄琉璃瓦的痕迹,后来挖开探沟才知道,黄琉璃瓦就在金刚墙上方。”恰在这时,工作队又陆续在宝城内侧的其他地点发现了“金墙前皮”、“大中”、“宝城中”、“左道”、“右道”等刻字,把发现刻字的地点与之前“隧道门”的位置放在一起看,这下连地宫的基本布局都能推测一二了。
    很快,与第二条探沟垂直、正对宝顶中心的第三条探沟开挖。随着出土量日益增加,工作队决定采用机械运土加快速度。未通电源的定陵陵园顿时变成了颇具现代气息的工地,新安装的柴油机带动卷扬机,将探沟内的土运出。他们甚至在探沟外铺设了一条十多米的小铁路,以便于用四轮翻斗矿车装土外运。
    1957年4月,两道由花斑石垒砌的墙壁赫然出现,曾经失去踪迹的隧道再度现身,并且,砖隧道“升级”成了石隧道,显然,工作队离地宫更近了。
    当石隧道全部显露出来时,地宫入口的承重墙——金刚墙矗立在考古工作队面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