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定陵初掘(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北京日报 杨丽娟 参加讨论

    
    风雪俱停
    今天的人们提起十三陵时,多少都会忆起定陵发掘的些许往事。鲜为人知的是,从1958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建成开放,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定陵对于众多的游客而言,只是一座普通的遗址博物馆。游客们不知道定陵发掘背后的坎坷往事,除了考古界的同行,也很少有人追问新中国发掘的第一座皇陵为何迟迟不见发掘报告问世。
    《风雪定陵》的作者之一岳南是个例外。1989年下半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就读的岳南来到十三陵参观,看到气势恢宏的定陵地宫时,他忍不住向讲解人员询问定陵的发掘过程,结果讲解人员也是一知半解,只知发掘与北大考古系有关。于是,岳南带着疑问找到了北大考古专业教授阎文儒,辗转介绍,这才找到毕业于北大的定陵发掘工作队队长赵其昌。
    那时,赵其昌正在等待定陵考古报告的最终出版,经历了多年的曲折,对于定陵发掘的细节故事,这位曾经开朗健谈的老人选择缄默,不愿多言。
    按照考古工作的常规,从发掘完工至建起博物馆只算完成了工作的一半,要到整理、修复文物并把全部发掘过程、出土文物以及相关问题编写成为报告,公诸于世,才算最后完成。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定陵发掘的后一半工作却一拖就是20多年。
    亲自指导定陵发掘的夏鼐,深知报告对于研究的重要性。赵其昌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夏师一直在关心此事,每次见面总要问起”,“‘文革’后期,在灯市口马路上突然遇到夏鼐所长……他把询问定陵发掘报告的信函递给我,有国内的,更多是国外的,厚厚一叠,有询问,也有讥讽、挖苦,甚至口出不逊,令人难以忍受。我也把收到的询问信送给他看,他不再走动,静静地坐着,一语不发……”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把整理定陵出土文物、编写发掘报告列入了“社科六五规划”项目。1979年,赵其昌、王岩等人进驻定陵,定陵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终于上马了。
    杨仕告诉记者,虽然编写报告时帝后的尸骨和棺椁已遭损毁,原始资料有散失,照片底版有霉污,丝织品残损更甚,但十几年的运动风波中,定陵的仓库保管员李亚娟一直默默守护着装满文物和发掘工作原始记录的简陋仓库。仓库里的大量文物、照片以及赵其昌的发掘笔记,成了定陵发掘报告最原始的资料。1985年5月底,总计65万字、近400幅照片的定陵发掘报告初稿最终完成。1990年,报告取名《定陵》,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面世。此时,距离1956年定陵试掘开始,已经过去了30多年。
    岁月行至今朝,恰逢定陵发掘60年,定陵博物馆也已对外开放50多年。当年存放于简陋仓库中的3000余件文物,已然如当年的考古前辈所愿,在斥资3000多万元修建的地下专业文物库中“安家”。总面积2435平方米的新建文物库房,终于能达到安全保卫和文物所需要的恒湿、恒温要求。
    就像赵其昌在《风雪定陵》一书的序言中所写,“现在风已停歇,雪已消融”,而那些曾经伴随这座皇陵的往事,终将成为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难以消逝的记忆。(原文刊于《北京日报》2016年02月23日第13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