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探路” 这一天,是1957年5月19日,距离铲起定陵发掘的第一锹土正好一年。孙宪宝记得,一向稳重的白万玉老人那天高兴得直拍手,“可算找着门了!” 定陵金刚墙的发现,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轰动,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者及政界要人纷纷赶到定陵。为保护发掘现场,北京市还特意派来一个警卫排。 23岁的刘精义几乎与警卫排同时来到定陵,因是学历史出身,他主要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常在定陵和北京市区两头跑。此外,他还负责接待参观人员,据他介绍,因定陵发掘还处于保密状态,当时只有经过特批的内部人员才能参观,而外国人则是保密的重点对象。 刘精义记得,第一次去定陵时,他背着行李从西直门坐火车到南口,一路打听询问,翻过两个山口,走了几十里路才找到。抵达定陵时,之前在附近村子借宿的工作队已在定陵“安营扎寨”,他回忆当年的“宿舍”:“临时搭了十几间工棚,外面是竹坯子,里面是刨花板,冷得很,冬天放盆洗脸水,转眼就冻成冰。” 生活条件的艰苦,刘精义并不在意。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刚来到定陵不久,发掘现场就发生了塌方事故。6月的一场暴雨,直接导致金刚墙上方宝顶上的大片黄土塌陷,“圭”字封口和金刚墙都被黄土淹没,“金刚墙顶部的黄色琉璃瓦也被砸碎了。”此事过后,工作队不得不重新清理石隧道。同时,为了防雨,工作队特地请来北京的老艺人,在工地搭盖了长60米、宽26米的大型席棚,将第三条探沟和金刚墙完全覆盖。 眼看雨季即将结束,工作队准备着手打开金刚墙,种种离奇的说法却纷至沓来。多年后,赵其昌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描绘了当年的情景:“有的说皇帝的陵墓布满暗箭,箭头是用毒汁浸泡过的,碰着就要丧命。又说墓门之后,上有千斤石,下有滑动踏板,稍有不慎,要不粉身碎骨,要不失足深渊……” 孙宪宝则讲了当年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墓室中有小河,河上有船,八字相合的人才能坐船进到墓室,否则……” 对于此类流言,刘精义笑言,有些说法一听就很荒谬,譬如帝王陵寝最忌讳墓室中有水,所以往往特意将棺床建得比地面高一些,哪有成心把河修在墓室的道理?至于暗箭机关,虽未实际见过,但工作队倾向于认为“不足信,更不可怕”。唯一需要注意的,大概就是尸体腐烂形成的有毒气体。 尽管如此,孙宪宝等民工依然将信将疑。他告诉记者,赵其昌站在梯子上从金刚墙上抽开第一块城砖时,只听“扑”的一声闷响,一股黑色浓雾从洞中喷射而出,一股霉烂潮湿的气味顿时弥漫开来。过了一会儿,雾气由黑变白,气味儿也没那么浓了。当金刚墙被打开了一个“圭”形洞口后,有人提议找条狗先放进去探路,没承想,这狗太凶悍,怎么也不肯进去。这时,又有人提议,干脆抓只鸡放进去,鸡不会瞎刨,也不会弄坏地宫文物。孙宪宝说,他亲自跑去村里买了一只公鸡回来,“拿绳子拴住鸡爪放进金刚墙内,几天之后,公鸡还能打鸣”,工作队这才让赵其昌腰拴粗绳,第一个走了进去。 不过,对于公鸡“探路”这个故事,杨仕和赵其昌的女儿赵朗玥讲述的却是另一个版本:的确有人提议放鸡进去,但没等鸡拿来,赵其昌就从梯子上跳进了金刚墙内。赵朗玥说,父亲跟她提过好多次这段插曲,“他迫不及待想进去看看,其实更多的是兴奋、激动,并没有太紧张。” 真实的细节已经无从考究,但进入金刚墙后的小心翼翼,赵其昌妻女与孙宪宝的回忆是一致的。孙宪宝说,确认金刚墙内没有毒气和暗箭后,赵其昌、白万玉等人先后进去了。为防翻板,他们人手一根拐杖,左边一下,中间一下,右边一下,“当当当”敲三下,才往前走一步。几人一边往前走,一边拿手电四处搜寻,终于,两扇汉白玉做成的石门暴露在眼前。 “拐钉钥匙” 汉白玉石门之后,毫无疑问就是工作队寻找一年多的地宫。然而,手推石门,却纹丝不动。两扇石门中间有一条小缝,手电光打进去,可以看到门后有一个石条,死死顶在石门上,外力根本推不动。 刘精义告诉记者,这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创造的一种自动锁死机构,能够把陵寝地宫从里面彻底封闭。石门背后的石条叫“自来石”。此石呈长条状,底部嵌在一个事先凿出的槽中,上部卡在两扇石门背面同样事先凿就的槽中,类似寻常百姓家顶门用的木棍。当帝后棺椁安放完毕,要封闭地宫时,将自来石下端卡在地宫内地面的凹槽中。石门留有一个较大的缝隙,门外的人用粗绳或其他工具牵引将自来石慢慢倾斜,直到上部嵌入石门两边的凿槽。最后,随着石门的关闭,自来石的上部完全进入石门的凿槽之内,紧紧地顶住了石门。 这些都是后来打开石门后推理出来的原理,当时在门外的考古工作队可是犯了难。顶门的石头在里面,人在外面,隔着两扇紧闭的石门,要开门,还不能造成破坏,实在无处着手,一时陷入僵局。 学历史出身的刘精义这时忽然想起,曾在文献中看到过打开地宫大门的记载。他花了两天时间翻找旧书,终于在《日下旧闻考》中找到了: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崇祯皇帝自缢,昌平县的几个乡绅出于对君主的效忠,凑钱为崇祯发丧,可惜崇祯生前未来得及给自己建陵,只是给他的宠妃田贵妃修建了一座豪华陵墓,乡绅们便决定将崇祯安葬于田贵妃墓中。工匠们用了四个昼夜,挖开了田贵妃墓,见到了地宫大门,用拐钉钥匙将石门打开…… 刘精义将相关的文献记载告诉了赵其昌和白万玉。从里面锁死的地宫大门能够从外面打开的记载很让人鼓舞,只是拐钉钥匙究竟是什么样?没有人见过。但是“拐钉钥匙”四个字,已经给出了线索。 后来经过研究考证,考古人员很快破解了这把钥匙的构造。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L”形的铁棒,顺着门缝塞进去,然后旋转90度,用力一推,就把自来石顶开了。 打开定陵地宫的拐钉钥匙,却不是这么简单。这把“钥匙”原理类似,却比“L”形铁棒要思虑周详。 工作队把一根粗铁丝弯成半圆形,立着从石门缝里送进去,再转过来,套住顶门石的腰部,然后把门外多余部分铁丝用手弯,边弯边送。铁丝渐渐形成了一个圆,那一头又从门缝转了出来。两头一拧,连上绳子。这个铁丝环的作用不是要把自来石推开,恰恰相反,是要把它拉住。开门的过程中自来石如果倒下去,很可能砸到地宫中的文物。即便是自来石本身,摔坏了也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顶开自来石的工具相当简陋,就是一块长条木板。一切准备就绪,十来个人合力开门。 一名队员拽着拴在铁丝圈一头的绳子,其他队员用竹板从门缝里伸进顶门石的上端,一边顶一边推石门,顶顶推推,这样门缝越推越宽。 等门缝大得可以钻进一个人,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孙宪宝侧着身子就钻了进去,一把抱住立起的自来石。门缝开得更大些,又有人进去,一起将自来石搬到旁边,继续推门。 铿铿锵锵的金石之音在地宫中悠长地回响着,嗡嗡不绝。关闭300多年的地宫大门缓缓敞开。 定陵地宫打开的过程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下来,现在在十三陵景区内仍不断播放着。不过,这个画面是后来重演的,考古工作队按照当年地宫封闭时的方法,让自来石重新归位,然后在摄影机前重复了一遍打开地宫大门的过程。纪录片的画面上,工作队的队员们表情轻松,赵其昌推开石门时甚至面带微笑。 但当年第一个钻进地宫大门内的孙宪宝现在回想起来还说:“真害怕!外面是没翻板,谁知道地宫里有没有翻板?” 与孙宪宝相比,进入地宫的赵其昌等专业考古人员并不担心传说中的机关埋伏。他们更担心的是,定陵地宫到底是否被盗过。刘精义说,如果考古人员费心发掘的陵墓到最后却发现现场并非第一手的,那就是兜头一盆凉水。 传说中的机关、暗器一概没有,但难闻的气体却很浓,好在大家都戴着防毒面具。这是地宫的第一道石门,石门内是地宫的前殿,这是个长方形券顶石室,地面铺砌当时江苏烧制的方形澄浆砖(当时的名砖,被称为“金砖”)。 前殿后部有门,门也为石制。工作队员们又用“拐钉钥匙”打开此门,进入地宫中殿。此殿后部陈设有三套汉白玉石宝座,前有黄色琉璃五供和青花云龙大瓷缸,缸里装有香油、铜瓢、灯芯,这就是当时所称的“长明灯”,亦称“万年灯”。 可惜古人不明白最基本的燃烧原理,陵墓一封闭,没有氧气,灯自然熄灭,怎么能长明?青花云龙大瓷缸里的灯油基本没有用,因时间长久油已凝固。 中殿南北两壁各有一条甬道可通往左右配殿,发掘人员又分别循着甬道进入配殿。配殿陈设有棺床,棺床上却无棺椁。几个考古专家的心一下子揪紧了。难道地宫被盗过?难道这地宫是假的?万历皇帝和皇后没有葬在这里,另葬别处?…… 偌大个地宫内,只剩最后的一个后殿尚未打开,它也是最后的希望。 后殿的石门与前殿、中殿一样,考古工作队在最后的这道门前驻足。 从门缝中间往里看,三口朱红色棺椁在汽灯和手电的光柱中隐约可见,棺椁周围有倾斜的青花梅瓶、因腐朽而塌下去的木箱,还有一堆金器在手电的光划过时烁烁闪耀。 万历帝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终于被找到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