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艾森豪威尔政府将核武器视为威慑中国的法宝,对中国进行核讹诈,多次表示不惜对中国大陆实施核打击,并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试图以此来阻止中国收复东南沿海岛屿。但是,美国的核讹诈不仅未能奏效,对中国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使其自身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遭到国内外舆论的普遍反对,中国政府采取的灵活主动政策使得美国的核讹诈最终破产。此次危机表明,美国政府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当时已经走到了尽头。 关 键 词:核威慑/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关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核武器与美国对外关系研究”(批准号12BSS03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学功,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盘踞大陆东南沿海的部分岛屿,并试图以此为前哨基地和踏脚石,实现其“反攻大陆”的梦想。在美国政府的纵容和支持下,国民党军队频频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军事袭击和骚扰活动。朝鲜战争爆发伊始,美国提出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不仅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而且加强了与台湾方面的政治、军事联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图谋制造“两个中国”,使大陆与台湾长期分离,并与台湾方面缔结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企图以此使其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合法化”。1954-1955年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后,美国政府更是变本加厉,全面加强对国民党的支持,在台湾设立“军事援助司令部”,部署可携带核弹头的“斗牛士”中程导弹,大规模扩充驻台军事顾问团,并与台湾方面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继续在台湾海峡地区制造紧张局势,向中国进行战争挑衅,由此引发了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对于此次危机,国内外学者已有较多研究,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论著,但从核武器这一视角来审视美国政策发展变化的却较少。①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核威慑使得中国放弃了解放沿海岛屿的计划,并将这次危机视为美国核威慑取得成功的案例。②另有学者提出,美国之所以在此次危机中没有使用核武器,系基于军事、政治和道义上的考虑,是决策者“自我慑止”的结果,军方制定的核打击计划不过是纸上谈兵。③本文主要利用美国新近解密的有关档案资料,就核武器与美国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考察。 一、美国准备使用核武器阻止中国收复沿海岛屿 20世纪50年代后期,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愈发依赖核武器,将其视为实现外交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这一时期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明确规定:核武器与其他种类的武器一样,都是美国武器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把核武器与常规武器同等对待;无论发生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只要军事上需要就可以使用核武器。艾森豪威尔明确指示,“在任何可能卷入的小型冲突中,美国将对军事目标使用战术核武器,为此应继续制定相应的计划”。他确信,战术核武器的使用不会引发一场全面冲突。军方领导人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也多次强调这一点。④1958年5月,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就在远东打一场有限战争进行了研究,认为如果在中国的金门、马祖、台湾发生冲突,美国需要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基地实施有限核打击;打击目标一般在冲突现场约500英里半径范围内,同时还要加上中国准备用来发动攻击的位于任何地点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和广州等地的军事基地;如果大陆方面攻打台湾,美国则有必要对整个中国实施核打击。⑤ 美国中央情报局还就美国在远东的有限战争中如果使用了核武器,有关盟国将会做何反应提出分析报告,强调美国在远东一旦使用原子弹,会使盟国普遍担心冲突可能扩大为一场全面战争,并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民众的强烈谴责,包括北约国家在内的大多数盟国很可能不会参与美国干涉中国收复沿海岛屿的行动。在这些国家看来,美国根本没有必要为了这些小岛而大动干戈。虽然如此,该报告仍然宣称,使用核武器可以显示美国帮助国民党守住沿海岛屿的决心和意志,若能有效地阻止中国大陆方面的军事行动,迅速取得胜利,结束冲突,同时也没有造成大量平民伤亡,那么盟国的反感态度就会减弱,美国会重新赢得盟国的尊重,一些亚洲国家甚至可能会因此大大增加对美国捍卫其安全、“抵御共产主义”能力的信任。⑥ 艾森豪威尔政府企图使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并谋求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因而,在大力加强台湾防务的同时,继续敦促国民党放弃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但是台湾方面拒不撤兵,反而不断加强驻守金门、马祖的军事力量,并极力要求美国支持其“反攻大陆”的行动,宣称只要国民党军队在大陆东南沿海建立起一个滩头阵地,大陆各地的民众就会群起响应,新中国有可能会因此被推翻。至1958年,驻守金门、马祖的国民党军队已达11万人,占其地面部队总数的1/3,并花费数亿美元加强沿海岛屿的防御能力,使金门成为当时“世界上防守最为严密的地方之一”。⑦ 1958年7月,伊拉克发生军事政变,亲西方政权被推翻,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中东战略。为了防止伊拉克革命的蔓延,美国公然出兵黎巴嫩。与此同时,美国宣布其驻远东地区三军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台湾方面则趁机加紧“反攻大陆”的各项准备,下令国民党军队进入“特别戒备状态”,所有官兵停止休假,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军政高层相继到金门、马祖活动,并要求美国政府向台湾海峡派驻更多兵力,为其提供导弹、战斗机等装备,公开发表“协助”国民党军队守卫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的声明。金门、马祖和台湾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先后举行军事演习,加强对大陆沿海地区的侦察活动和袭击准备,并煽动大陆军民随时准备配合国民党的“反攻”。⑧美国也从本土和地中海调派大批军舰、飞机,加强第七舰队的力量,并向台湾方面提供40枚导弹、4艘登陆艇等装备。⑨台湾海峡地区的局势骤然紧张。 为了反击国民党军队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和破坏活动,维护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中国政府决定炮击金门、马祖,准备收复这两个小岛。实际上,第一次台海危机结束以来,中国领导人就一直考虑收复包括金门、马祖在内的东南沿海岛屿,并制定了相关作战计划,各项军事准备工作从未间断。⑩7、8月间,解放军空军、海军和炮兵陆续进驻福建前线,完成了作战准备工作。随着中国向东南沿海集结兵力,大陆沿海岛屿问题再次成为美国决策者关注的焦点。艾森豪威尔认为,这些岛屿没有什么战略价值,只是“军事上的负担”;即使大陆方面进攻金门、马祖,美国也没有理由进行干预,“除非对这些岛屿的进攻是进攻台湾的前奏”。(11)国务卿杜勒斯则认为,在安全上,这些沿海诸岛已经与台湾相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沿海岛屿的攻击也就构成了对台湾的攻击”。在他看来,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的很多人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声称,如果中国大陆收复了沿海岛屿,不仅会损害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有可能因此而崩溃,而且对美国在远东的地位也是一种沉重打击。(12)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饶伯森(Walter Robertson)对此表示赞成,但由于担心核武器的使用会使美国在台湾、冲绳或其他地区的基地遭到报复,他建议首先用海空力量阻止中国大陆对沿海岛屿的进攻,并用常规炸弹摧毁厦门附近的机场。倘若这些行动不能奏效,则使用小当量的原子弹打击福建的军事目标。(13) 美国军方领导人坚持认为,沿海岛屿一旦被解放军攻占,“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台湾的进攻,因而美国必须进行军事干涉,并基于使用核武器来制定作战计划。参谋长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参联会)所属的战略计划部拟定了五种行动预案,其中包括:要求大陆方面在24小时之内停止对沿海岛屿的军事行动,如遭拒绝,美国则对所选择的目标进行有限的核打击,并再次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倘若中国仍不接受,美国就应扩大核打击范围。(14)在8月中旬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参联会主席特文宁(Nathan F.Twining)阐述了军方对沿海岛屿的基本立场:美国应当帮助国民党军队打破大陆方面对金门、马祖的封锁,如有必要,则使用美军,美国应“协助”国民党军队守住沿海岛屿。为此,应授权美军使用小型核武器,打击沿海岛屿附近中国大陆的机场。他表示,参联会目前正在拟定相关的详细作战计划。特文宁确信,如果只是小规模地使用原子弹,中国不会寻求苏联的帮助进行核报复,只有在打击中国腹地的目标从而威胁到其战争潜力之时,中国才可能对美国在冲绳和台湾的基地进行报复。在国防部副部长夸尔斯(Donald Quarles)看来,不使用核武器轰炸中国大陆的空军基地,即使美国进行军事干涉,也无法阻止中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15)军方的观点是,“无论是应对进攻还是封锁,美国有效的干涉必须是对大陆的基地进行核轰炸”,首先使用小型的原子弹轰炸厦门周围6-8个空军机场,如果不能奏效,则只能对远至上海的目标进行核打击。(16)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命令部署在关岛的5架可以携带核弹头的B-47轰炸机处于警戒状态,必要时向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机场发起核攻击。同时,还指示有关各部,一旦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应准备摧毁中国主要的城市和工业基地。(17) 在美国决策者看来,这些沿海岛屿的象征意义和心理影响远远超过实际的军事价值。正如海军作战部长伯克(Arleigh Burke)所言:“这些岛屿根本不算什么,纯粹是一种象征,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意味着:谁是老大?世界上谁在这个地区说了算?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在他看来,美国宁可使用核武器,也决不能让步,“否则,我们将面临十年内失去整个世界的危险”。(18)正是基于此种考虑,美国军方力主对中国沿海岛屿实行军事干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