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美之间的较量 中国政府在危机中采取了极为灵活的政策,不仅成功地粉碎了美国的核讹诈,而且还促使美国重新回到谈判桌上。现有资料表明,美国的核讹诈并未对中国的决策和行动产生任何影响。从决定炮击金门到后来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和让金门留在国民党手中,中国领导人的所有这些决策完全是基于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而做出的,并牢牢掌握着局势发展的主动权。 对于美国的核威胁,中国领导人有着明确的认识,认为“目前美国空军和海军中都有一些战争狂人叫嚣要对我们进行局部战争,叫嚣要向中国扔原子弹”。对此,中国的态度是,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发动原子弹战争,“我们想也可能以牺牲自己一部分人口的办法换得持久的世界和平。全世界人民都将坚决反对美国,以后它就不敢对谁丢原子弹,而且局部战争将把美国拖住,长期不能脱身”。在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分析,实际上美国政府不敢接受这些战争狂人的计划,它所说的战争边缘政策不过是虚张声势,是吓唬人的,因为任何局部的战争都有发展成为世界战争的可能,而且现在不同于朝鲜战争时期,包括英国、日本等在内的世界各国都不会支持美国的行动,所以美国也不想诉诸战争来解决台、澎、金、马问题,它既不能帮助国民党“反攻大陆”,也不可能“协防金马”。(54)毛泽东的判断是:美国人怕打仗,就目前说,很少可能大打起来。(55)美国中情局也认为,中国大陆之所以炮击金门,是基于如下判断:美国在进行军事干涉时将不会使用核武器,而且即便是使用,其规模也将极为有限,却会在政治上给美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56) 虽然如此,中国领导人仍强调要做最坏的打算。毛泽东在1958年9月初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准备作战”的问题。他表示:第一,“我们不要打,而且反对打”,“要打就是它们先打,逼着我们不能不打”。第二,“我们不怕打,要打就打”。他指出,“氢弹、原子弹的战争当然是可怕的,是要死人的,因此我们反对打。但是这个决定权不操在我们手中,帝国主义一定要打,那么我们就得准备一切,要打就打”;“是它(美国)一定要打,是它先打,它打原子弹,这个时候,怕,它也打,不怕,它也打。既然是怕也打,不怕也打,二者选哪一个呢?我看,还是横了一条心,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设”。(57)这充分显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气魄。 中国炮击金门针对的是美国,但在具体行动上做得非常慎重,以避免与美军直接发生冲突。毛泽东在9月底的一次谈话中强调,目前美国在台湾海峡集中了重兵,实力相当强大,不可轻视,需要认真对待,“切不可以鲁莽行事”。(58)日后他这样回顾说:当时金门、马祖局势那么严重,每一个环节都是他和周恩来总理搞的;“美国第七舰队护航,杜勒斯战争边缘政策,这样的事不能粗枝大叶,要很准确,很有纪律”。(59)为防止发生意外,中央军委对空军作战行动还做出了极为严格的规定:空军不进入公海作战;国民党空军不到大陆轰炸,解放军空军不轰炸金马,如国民党空军轰炸大陆,解放军空军即轰炸金马,但不轰炸台湾;不主动攻击美军,如果美军侵入中国领空,坚决予以打击。中央军委强调,“台湾海峡的斗争属于中国的内政,由于美国的介入,已成为复杂的国际性问题,因此,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60)9月下旬,军委再次指示福建前线部队采取“以炮击为主,海军空军在确实不误击美舰美机和有把握胜利的原则下相机作战”的方针,确保在政治上、军事上处于主动地位。(61)在8月25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指出了这次炮击金门的主要意图。他说:“从这几天的反应看,美国人很怕我们不仅要登陆金门、马祖,而且准备解放台湾。其实我们向金门打了几万发炮弹,是火力侦察。我们不说一定要登陆金门,也不说不登陆。我们相机行事,慎之又慎,三思而行。因为登陆金门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重大。问题不在于那里有9.5万蒋军,这个好办,而在于美国政府的态度。”他指出,美国同国民党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防御范围是否包括金门、马祖,没有明确规定,美国人是否把这两个包袱也背上还得观察,打炮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侦察国民党军队的防御,“而是侦察美国人的决心,考验美国人的决心”。(62) 基于此,中共中央军委于9月3日发出指示,指出“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是目前国际阶级斗争中最严重最复杂的焦点之一”;“解放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虽然属于我国内政问题,但实际上已变成一种复杂严重的国际斗争,我们不要把这个斗争简单化,而要把它看作是包括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宣传上的错综复杂的斗争”;“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问题的全部、彻底解决,不是短时间的事,而是一种持久的斗争,我们必须有长期的打算”。指示要求,对台湾、沿海岛屿的斗争可采取如下方案:继续炮击金门,但目前不宜进行登陆作战;炮击封锁金门的活动必须有节奏,打打看看,看看打打,完全保持主动;海军、空军不得进入公海作战;不准主动攻击美军,若其侵入中国领空、领海,必须坚决打击之。(63) 就在杜勒斯发表《新港声明》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炮击金门后的形势。会议认为,“美方估计我们准备解放台湾,他们想守住台湾,是否也固守金门、马祖,似乎尚未下决心”,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讲话都含糊其辞;美国人还是怕打仗,不一定敢在金、马同中国较量。会议确定,中国现在的方针并不是马上登陆金门,而是实行毛泽东提出的“绞索政策”,即把台湾当作拉住美国的绞索,进而对美国施加压力,同时决定通过恢复在华沙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以外交斗争配合福建前线的炮击行动。毛泽东指示宣传部门要大张旗鼓地谴责美国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要求美国军事力量撤出台湾和台湾海峡,强调台湾及沿海岛屿是中国领土,炮打金、马是惩罚国民党军队,是中国内政,任何外国不得干涉。(64)为了反对美国的侵略行为,捍卫国家主权,经过多方慎重研究,中国政府于9月4日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65)这一声明一方面是向美国和世界表明捍卫中国领海领空的立场,同时也是为了试探美国的底牌。 中国的政策是打、谈结合,以打促谈,争取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中国领导人在9月6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对杜勒斯的讲话做了全面分析,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重申解放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主权,任何外国不得干涉,同时宣布“为了再一次进行维护和平的努力”,准备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66)毛泽东在讲话中说,“我们这一打,打出美国想谈了,它敞开了这张门了。看样子它现在不谈,也是不得下地,它每天紧张,它不晓得我们要怎么样干。那好,就谈吧。跟美国的事,就大局上说还是谈判解决,还是和平解决”。在他看来,杜勒斯的声明“前面很硬,后面就软了,就是雷声大,雨点小”。(67)为使中美会谈能够取得某些成果,毛泽东还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同美国人的会谈中要多用一种劝说的方法,要多用脑子,谦虚谨慎,说话时不要对美国人使用像板门店谈判那样过分刺激的语言,不要伤害美国民族的感情。他指出,“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都是伟大的民族,应该和好”。(68)这清楚地表明中国领导人愿意通过会谈来缓和紧张的中美关系,并为此采取了积极的态度。 正如中国领导人所估计的那样,美国决策者虽然表面强硬,但在具体行动上还是采取了较为小心谨慎的态度。艾森豪威尔多次向杜勒斯和军方强调,即使大陆方面向沿海岛屿甚至台湾发起进攻,如要对中国大陆的军事目标采取行动,必须经过他本人的同意。对于核武器的使用,他更是小心翼翼。(69)杜勒斯也不赞成采取新的军事行动,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维持现状,建议逐步结束国民党利用金门对大陆进行的破坏活动,暂停美机对中国的空中间谍活动,暂停对国民党的护航行动。伯克致电美军太平洋司令费尔特,指出“在世界舆论面前,我们应避免任何挑衅行动,或可能产生有挑衅印象的行为,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任何小的冲突或事件“将可能会对即将开始的美国与中共之间的谈判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美国决策者还特别要求台湾方面慎重行事,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须与美方磋商。(70)对于美国而言,要想摆脱进退两难的窘境,除了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外,并无其他更好的选择。9月11日,艾森豪威尔表示,谈判解决分歧总比诉诸武力好得多,宣布已经指示美国驻波兰大使,立即恢复中美会谈。(71)他向其助理格雷(Gordon Gray)表示,美国之所以不得不帮助国民党军队守住沿海岛屿,是因为这些小岛是“自由世界的象征”,但他希望能够找到“体面的方法”来摆脱沿海岛屿所带来的困境。(72)15日,中美大使级会谈恢复,为双方提供了一条了解对手立场、防止危机升级的渠道。 台湾方面对美国的政策表示不满,要求美国加大军事干涉的力度,在沿海岛屿上部署必要的装备,并向国民党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同时一再向美方强调,这些岛屿的军事价值在于它们处于厦门和福州的对面,可以用来封锁从那里驶出的船只。更重要的是,对于国民党来说,这些岛屿心理上的价值远远超过其军事上的重要性。国民党领导人在与美方会谈时称,金门守军的士气因为持续的封锁和美国决定恢复同中国大陆的谈判而受到严重影响,强调台湾方面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以武力打破金门封锁的时候已经到了,要求美国同意国民党军队对大陆采取报复行动,摧毁中国大陆上的通讯设施和机场;在实施这一行动时,一开始并不会要求美军直接接入,但希望美国在后勤、协调和防卫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73)对于台湾的种种要求,美国政府态度坚决,认为虽然金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但局势还没有严重到要采取国民党所建议的那些军事行动的地步,因为这样的军事行动将导致大规模的冲突,甚至可能引发核战争,美国和世界舆论都强烈反对这样做,要求台湾方面不要擅自行事,否则不仅得不到支持,还会遭到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对。(74) 鉴于美国的核威慑政策在国内外遭到了一致反对,使得美国不可能在沿海岛屿问题上使用核武器,参联会遂改变原来的强硬态度,向艾森豪威尔建议从金、马撤军。军方领导人主要担心的是,此时美国在中东已经投入了大量部队,包括1.5万人的陆军,3个营的海军陆战队和第六舰队的大部分,如果再与中国发生冲突,势必会严重影响其在其他地区的作战能力。军方警告说,国民党希望扩大危机,将美国拖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以有利于他们“重返大陆”。(75)艾森豪威尔向杜勒斯表示,参联会现在倾向于认为,沿海岛屿是守不住的,可能对台湾和澎湖的安全也是不必要的;国民党把金门、马祖视为“重返大陆”的踏脚石,这是不现实的。(76) 为了摆脱政治上、军事上的困境,美国政府开始考虑改变策略,从金门、马祖“脱身”,试图以让出金门、马祖来换取中国同意不对台湾和澎湖使用武力,从而实现其“两个中国”的阴谋。艾森豪威尔表示,他不想在别人所选择的地点作战,如同金门和马祖那样;“就世界舆论而言,我们在那里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指示国防部研究采取何种办法,才能促使国民党军队撤出沿海岛屿。他希望通过向台湾提供登陆艇和驱逐舰的办法,来提高国民党军队的两栖作战能力,同时增加经济援助,试图以此来换取其从沿海岛屿撤走所有军队,并指示国务院和军方一道拟定实施这一揽子交易的具体办法。(77)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Neil McElroy)则向艾森豪威尔表示,他一直在考虑,如果不能劝说蒋介石从沿海岛屿撤军,是否可以由其他人取而代之。(78)9月下旬,杜勒斯、赫脱等相继发表讲话,强调要从沿海岛屿脱身,称如果能实现“停火”,在金、马继续驻留军队“是非常愚蠢的”,并表示美国的政策是灵活的,如果局势改变了,美国的政策会随之改变。艾森豪威尔也在记者会上称,金门、马祖对台湾的安全“并不是极为重要的”。对此,台湾方面深表不满,认为美方的说法“难以置信”,并称杜勒斯的讲话只是美国“单方面的声明”,台湾方面“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蒋介石称,台湾方面将坚守金门和其他沿海岛屿,为此不惜“独立作战”,决不因美国的态度而“瞻顾徘徊”。(79)10月,麦克尔罗伊、杜勒斯接连飞赴台湾,试图迫使国民党方面从金门、马祖撤军。 美国对沿海岛屿的政策正在发生变化,意欲以让出金门、马祖为条件,换取中国政府的“停火”和不使用武力,从而达到其“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鉴于此,在10月初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在对局势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后,及时调整了政策,决定采取“打而不登、断而不死”的方针,暂不解决金、马问题,仍将其留在国民党手中,不让美国从沿海岛屿脱身,并将其作为对付美国的一个凭借。(80)据此,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了《关于当前对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早日收复金门、马祖,对解除福建沿海地区的直接威胁,对打开海上交通,发展福建沿海的经济建设,对于鼓舞全国人民和我军的士气,有很大好处”,“对我们是一个巨大胜利”。但是,“把这个胜利和暂时利用金马把敌人套在绞索上,把解放金马和解放台湾统一来解决的长远利益比较起来,则不如把金马暂缓解放仍由蒋军占领似乎较为有利”。指示说,美国正在玩弄有条件撤退金、马的阴谋,企图摆脱其目前所处的进退两难的窘境;它要蒋介石撤退金、马,驻守台湾,以放弃金、马来换取盘踞台湾的合法地位,从而达到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为此,中央军委决定减轻对金门、马祖的军事压力,要求炮兵对金门各岛在一定时期内停止大规模的炮击,只做袭扰性的打击。指示同时强调,“为了打破美国的停火阴谋,在必要时,仍可组织像过去那样的大打。临机应变,主动在我”。(81)毛泽东后来谈到此事时说:开始我们想打金门、马祖,后来一看形势,金门、马祖收回就执行了杜勒斯的政治路线,还是留在蒋介石手里好;要解决,台、澎、金、马一起解决,中国之大,何必急于搞金门、马祖?(82) 10月6日,中国政府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从即日起暂时停止炮击7天,让国民党军队可以充分、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则继续炮击。(83)13日,中国国防部再次发布命令,对金门炮击再停两星期,以利国民党固守。中旬,由周恩来审定的《中央关于当前对美斗争形势的通知》指出,上述文告和命令“截然划清了国际和国内两类问题的界限,彻底粉碎了美国的停火阴谋,堵住了国际干涉的道路,并且扩大和加深了美蒋矛盾”;这场斗争进一步暴露了美国纸老虎的本质,检测出它目前还不敢冒大战的危险。通知强调,美国从金门、马祖脱身,“为的是永占台、澎”,便于进行“两个中国”的阴谋,“我们坚持台、澎、金、马必须全面解放,反对美国用金、马换台、澎的阴谋”。(84) 10月底,中国政府决定逢双日停止对金门炮击的决定,以“利于支持蒋介石抗美”。美国决策者认识到,中国在沿海岛屿的行动主要是基于政治和宣传上的考虑,而非为了军事目的。因此,美国开始从台海地区撤走部分海空力量,台海局势随之渐趋缓和。美国压国民党撤离沿海岛屿以便使大陆与台湾分离固定化的企图遭到破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