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辽制于高丽传播的路径 于唐朝将衣冠文物以和平、交流的方式东传至日本不同,辽国的“南北面官”制度传入高丽,是通过战争的手段得以实现的。10世纪初期,辽国与高丽间隔着渤海国,双方关系较为融洽,高丽太祖王建在建立高丽之前,为了巩固势力,曾于915年遣使于契丹,向辽太祖进献“宝剑”。而辽国方面也愿意与高丽交好,亦于神册七年(922年)派官员赴高丽赠送骆驼,骏马及毛毡等物,高丽受之并予以了报聘。然而,辽与高丽的这种和谐态势并没有保持多久,很快就因为辽国武力吞并渤海国所引起的领土争端与遗民问题所打破。从而先后爆发了三次“契丹高丽战争”。 公元985年,辽国为了避免北宋与高丽合谋,致辽于背腹受敌的不利境地,决定先发制人,先行攻击高丽,宣辽国境内各道、府、县以备兵军马[4]。7年后,辽东京留守萧恒德率八十万大军东征高丽,声称“大朝(辽朝)既已奄有高勾(句)丽旧地,今尔国侵夺疆界,是以来讨”[5]。高丽朝野震惊,并迅速组织抵抗,至993年辽军攻陷高丽重镇西京的北部要塞蓬山郡,俘获高丽大将尹庶颜。高丽君臣决议议和,遣上将军朴良柔于辽国军帐前谢罪请和,辽国接受了高丽的请求,且赏赐了鸭绿江之东的女真故地于高丽。而高丽则彻底断绝与宋朝的往来,去宋年号,奉辽为正朔,称臣纳贡,辽与高丽复交。此为第一次“契丹高丽战争”,此时的辽国制度未能深入高丽并发挥作用,究其原因在于高丽军民并未真正屈服于辽的军事手段。 1010年,高丽发生宫廷政变,而辽国新帝登基,出于多种复杂的因素,辽圣宗再次率军讨伐高丽。契丹名将耶律敌鲁连克高丽北方的霍州、龟城、甲山、铁州,直逼首都开京。并于1011年占领开京,后由于担心战线过长,以及高丽的偷袭与反扑,故而撤军返回辽境。 至公元1014年,双方又因渤海故地与女真故地的归属而兵峰再起,辽国20万铁骑深入高丽,先后于郭州、定远、兴化三地大败高丽军。而高丽各地军民源源不断的驰援北部战场,对辽军奋起反抗,使得战事一直持续到了1019年,直到高丽取得了最后战役的胜利。但是,高丽已然元气大伤,故虽胜而向辽国上表呈请称藩纳贡,辽国应允。至此,高丽彻底接受了向辽国称臣的事实,也正是出于高丽的此种态度转变,使得辽国的各项政治制度与文化风俗开始涌入高丽,并对高丽的官方和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