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现代史 >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世界历史》 李世安 参加讨论

    二、胡佛政府的金融改革
    胡佛在任总统期间,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胡佛政府被迫开始干预经济,并着手进行金融改革。其措施是:一,解决失业问题,救济穷人。1931年,设立失业救济局,并成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和联邦住房贷款委员会,向住房建设贷款。二,1931年1月成立国家信贷公司,以缓解金融危机。该公司的职责是组织各个联邦储备区的合作力量,允许各家银行在参加合作行动的成员行集体担保下,以平时不被接受的抵押物做担保,向美联储贷款。三,1932年1月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取代国家信贷公司。该公司有权在取得足够担保的条件下,向银行、保险公司、铁路公司等工商企业放款。复兴金融公司也对农业和私人建筑住房发放小额贷款。四,1932年7月,国会通过了紧急救助与建设工程法,允许复兴金融公司贷款给各州救济失业机构和自负盈亏的公共工程。五,执行财政赤字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1930-1933年,胡佛政府对各州修建公路的年度补贴款,从约860万美元增至1.72亿美元。1929-1939年,联邦政府年支出从33亿美元增至45亿美元;年收入从40亿美元减为20亿美元。到1932年预示赤字约为25亿美元。国债则从165亿美元增加到213亿美元左右。(15)
    但受到1932年大选的影响,胡佛没再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此次大选不仅影响了美国政治,还影响着美国经济的走向。在大选中,两党互相攻击,共和党列举了金融系统面临的所有危险,并声称他们已经成功攻克了难关。民主党则攻击称,如果共和党继续连任,那么更严重的危机就会到来。金本位制度的存废问题是两党在竞选中争论的焦点之一。美国多数人拥护金本位制。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于竞选策略考虑,在大选中没有说明他当选后是否要废除金本位制。坚持金本位的选民将罗斯福的态度理解为“将在当前黄金的平价上恪守金本位制”。这帮助他在大选中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16)并于11月成功当选总统。
    但是,罗斯福要到1933年3月才宣誓就职。在其就职前,胡佛总统在制定应对危机的政策时,必须要考虑新任总统罗斯福的态度,他多次要求罗斯福表明态度,并试图寻求罗斯福的支持,罗斯福对此并不配合。罗斯福在大选中向美国人民保证,他当选后要实行“新政”。然而,一直到就任总统前,罗斯福缄口不谈新政的具体内容。此外,罗斯福在大选前拒绝对金融政策导向表态,也不拥护胡佛的各种政策举措。大选后,罗斯福仍然没有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政策,以致美国谣言四起,说罗斯福政府将实行美元贬值、并将改变美元含金量政策等。这些谣言使物价再次膨胀起来,并恶化了经济环境。(17)1933初,各种谣言甚嚣尘上,罗斯福仍然拒绝辟谣。这使得公众对各种谣言深信不疑,引发了此次大衰退中将金币和金券当作挤兑目标的现象,强化了由投机性囤积外汇储备引发的海外势力挤兑。(18)这给美国银行体系和联邦储备体系的黄金储备带来了压力,许多银行纷纷倒闭。美联储为了应对黄金挤兑,也采取了防御性措施,如允许国外资本挤兑黄金等。但这一措施并没有收到效果,反而使得货币存量进一步下降。1932年11月至1933年3月期间,货币危机蔓延,经济出现了最严重的下滑。
    从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后到1933年罗斯福上台为止,美国共发生了三次银行危机。第一次开始于1930年10月,到12月达到高峰。在第一次银行危机中,1931年11月存款量达1.8亿美元的256家银行倒闭,12月又有存款量达3.7亿美元的352家银行倒闭,其中最严重的是12月11日存款量达2亿美元的美国银行(Bank of United Stats)倒闭。第一次银行危机的恐慌还没有结束,1931年3月第二次银行危机接踵而至,银行倒闭的数量在增加。由于储户急于兑现,导致银行货币存量下降。根据统计,从1931年2—8月,美国商业银行准备金下降了27亿美元,比1929年8月至1931年2月的降幅还大。(19)1932年,有1400家以上的银行倒闭。1933年初,情况变得更加严重。2月14日,危机达到顶点,底特律的许多大银行都宣布倒闭,密歇根州宣布银行停止兑现8天。这种情况很快为其他各州银行所追随。到3月2日,除哥伦比亚特区之外,还有21个州的所有银行都发生了危机。3月6日,纽约和伊利诺伊州宣布了“银行的休假”,关闭了全国最大金融中心的股票与商品市场。这就是第三次银行危机。(20)
    在第三次银行危机爆发前,胡佛强烈要求罗斯福的支持,制止第三次银行危机的爆发。就在罗斯福宣誓就职前几天,胡佛还在征求罗斯福的意见。他向罗斯福建议,如果罗斯福同意,他将实行一道行政命令来控制外汇和黄金挤兑。但罗斯福拒绝与胡佛采取联合行动。胡佛后来回忆称,如果罗斯福“能在自己的多次请求下”与他合作,携手阻止银行业困境的恶化,那么“最后一次银行业危机完全可以避免”。胡佛的这些说法,得到美国一些学者认可。他们认为,罗斯福在就任总统前的表现,加剧了美国的金融危机,成为导致美国最严重银行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评论说,在第三次银行危机爆发前,胡佛总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过,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任期快满,他也不愿在未得到新任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制定新政策。(21)
    可以说,在经济思想方面,胡佛总统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一位自由主义者,坚定不移地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进步主义者和改革家,在他的思想中,存在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一些成分。胡佛担任商务部长时,一直在积极地倡导政府监管经济。当选总统后,他还制订了一个改善国家管理机构的计划,要求建立一些新的国家机构管理失业与救济等事务,希望借助政府的管理提升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曾担任尼克松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和主席的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称胡佛是“现代派”。他认为,在“本世纪所有的美国总统中,他(胡佛)也许最热衷于同时代的一些专业经济学家的思想。这些经济学家认为,管理预算、稳定经济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但赫伯特·斯坦也指出,“迫使政府对经济运行负起更多责任的主要力量不是胡佛先生的个性,而是在他任期内出现的大萧条。”(22)我国学者刘绪贻、李存训对胡佛的评价比较客观。他们认为,直到胡佛卸任时,其应对危机的政策都没有脱离“自愿主义”。(23)尽管胡佛应对危机的措施力度还不够大,却是美国经济政策大变革的开端。(24)
    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金融改革,在延续胡佛政府政策的同时,对美国金融系统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