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国外学界的代表作有,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L.高尔曼主编,蔡挺、张林译:《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乔治·布朗·廷多、大卫·石:《美国史》(George Brown Tindall and David Shi,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美国诺顿公司1993年版。国内学界的代表作有: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刘绪贻:《论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历史教学》2002年第10期。 ②当金银价格上升,投机者就会把金银币融化出卖,金银币数量就会减少;反之,金银币的价格下降时,金银就会被铸成硬币,导致金银币的数量增多。——作者注。 ③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389页。 ④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大衰退:1929-1933》(Milton Friedman and Anta J.Schwartz,The Great Constraction,1929-1933),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ⅩⅦ—ⅩⅧ页。 ⑤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大衰退:1929-1933》,第ⅩⅢ页。 ⑥为了控制货币流通与贷款,1913年美国成立了联邦储备委员会。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监管下,把全国划分为12个储备区,成立了12个联邦储备银行,各区所有的国民银行都必须加入储备系统,成为新系统的成员银行。这种组织形式,形成了新的美国“中央”银行体系,联邦储备体系建立后,联邦政府对全国金融的监管有了载体。参见乔治·布朗·廷多、戴卫·石:《美国史》,第636—637页。 ⑦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大衰退:1929-1933》,第ⅩⅣ页。 ⑧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L.高尔曼主编,蔡挺、张林译:《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第225页。 ⑨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411页。 ⑩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L高尔曼主编,蔡挺、张林译:《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第541、542页;赫伯特·斯坦著,金清译:《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12页。 (11)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724页。 (12)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大衰退:1929-1933》,第ⅩⅣ—ⅩⅤ页。 (13)狄克逊·威克特著,王水译:《经济危机与大国崛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14)翰·格林威尔:《20世纪世界史》(J.A.S.Grenville,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哈佛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15)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711—712页。 (16)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大衰退:1929-1933》,第28页;约翰·格林威尔:《20世纪世界史》,第17页。 (17)乔治·麦吉姆塞编:《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任期历史文件》(George McJimsey,ed,Document History of the Franklin D.Roosevelt Presidency)第43卷,利克斯尼克斯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xix页。 (18)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大衰退:1929-1933》,第28页。 (19)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大衰退:1929-1933》,第15页。 (20)福克纳著,王锟译:《美国经济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77页。 (21)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大衰退:1929-1933》,第ⅩⅥ、141、142页。 (22)赫伯特·斯坦著,金清译:《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第13、14页。 (23)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第5卷,第39页。 (24)约翰·格林威尔:《20世纪世界史》,第150页;赫伯特·斯坦著,金清译:《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第17页。 (25)《富兰克林.D.罗斯福文件和讲话》(Public Papers an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Roosevelt)第13卷,麦克米伦出版社1938年版,第59页。 (26)《富兰克林·D.罗斯福文件和讲话》第13卷,第54页。 (27)《富兰克林·D.罗斯福文件和讲话》第13卷,第59—60页。 (28)《富兰克林·D.罗斯福文件和讲话》第13卷,第58页。 (29)《富兰克林·D.罗斯福文件和讲话》第13卷,第59页。 (30)迈克尔·尼尔森编:《国会给总统的季度指南》(Michael Nelson,ed,Congressional Quarterly’s Guide to the Presidency)第2卷,国会季度指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597页。 (31)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714页。 (32)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714页;赫伯特·斯坦著,金清译:《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第27页。 (33)莱斯特·H.布鲁恩编:《美国对外关系史,1776年至1981年1月20日》(Lester H.Brun,ed,Chronological History of United Sates Foreign Relation,1776 to January 20,1981)第2卷,加兰出版社1985年版,第705页。 (34)《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报告:1931年档案》(“1931 An FRB Annual Report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Washington”),莱斯特·H.布鲁恩编:《美国对外关系史,1776年至1981年1月20日》第2卷,第705页。 (35)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715页。 (36)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716页。 (37)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L.高尔曼主编,蔡挺、张林译:《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第232页。 (38)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715页。 (39)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724页。 (40)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716页。 (41)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L.高尔曼主编,蔡挺、张林译:《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第554页。 (42)房主贷款公司在完成任务后,1936年开始缩小业务,1954年解散。——作者注。 (43)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L.高尔曼主编,蔡挺、张林译:《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第555页。 (44)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大衰退:1929-1933》,第13、14页。 (45)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大衰退:1929-1933》,第6、21页。 (46)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714页。 (47)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第5卷,第192页。 (48)迪克逊·威尔特著,王水译:《经济危机与大国崛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页。《诺里斯——拉瓜地亚反禁令法案》是限制对劳资纠纷司法干预的一个法案,作者注。 (49)赫伯特·斯坦著,金清译:《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第17页。 (50)赫伯特·斯坦著,金清译:《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第45页。 (51)《富兰克林·D.罗斯福文件和讲话》第13卷,第59—60页。 (52)赫伯特·斯坦著,金清译:《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第29页。 (53)李剑鸣、章彤编,陈亚丽、吴金平、顾中行等译:《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4页。 (54)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L.高尔曼主编,蔡挺、张林译:《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第235页。 (55)赫伯特·斯坦著,金清译:《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第47页。 (56)阿米蒂·什莱斯著,吴文忠、李丹莉译:《新政vs大萧条:被遗忘的人和事》,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290页。 (57)高政府盈余,指政府的支出小于政府的税收收入。——作者注。 (58)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司徒淳、方秉铸译:《美国经济史》,第715页。 (59)塞缪尔·克内尔、加里·C.雅克布森:《美国宪法》(Samuel Kernell,Gary C.Jacobson,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国会季刊出版社2003年版,第554页。 (本文刊于《世界历史》2016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