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现代史 >

论战后英美在英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伙伴关系(1945-1964)(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世界历史》 杭聪 参加讨论

    一 英美合作的经济基础
    美国学者肯尼思·沃尔兹曾描述弱国对强国的反应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制衡,即同较弱一方联合,对抗较强的一方;另一种则是追随,即同较强的一方联合。[⑤]英国曾设想过联合西欧制衡美国,但很快放弃了此一策略,转为采取追随美国的策略。造成此一转向的原因多样,“经济依赖论”、“制度合作论”、“共同体意识论”纷纷给出解释。无疑相近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发挥一定作用,经济诉求因素不能遭到忽视。
    考虑经济诉求的前提条件是双方经济实力不平衡。英美经济实力对比以1950年为例,英美两国人口分别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0% 和6.0%;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6.5%,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27.3%。[⑥]相较上述国内生产总值差距,英国经济面临结构性问题。英国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例从40年代的20.4%下降到1959年的17.9%。[⑦]在1956年英国的传统产业如造船业,只建造不到世界总产量14%的船只。[⑧]制造业竞争力衰弱和无形贸易收入减少的后果之一是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据统计,在1952-1958年间,英国国际往来帐户中只有一次赤字,赤字为1.55亿英镑,而仅1960年赤字就达到2.65亿英镑,1964年更增长到3.95亿英镑。[⑨]上述经济条件限制住英国政府对外战略选择的空间。
    双方经济实力的不平衡有利于我们理解英美合作中美国居于主导地位的原因,却不能解释英美如何能够走向合作,英美共同的经济诉求为经济伙伴关系构建出大框架。双方在垄断世界经济资源、维护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稳定方面拥有重大共同关切。在这一层次的合作方面,美国拥有绝对主导性的发言权。因为它提供着实现诉求的主要资源,一旦缺位,诉求根本无法达成。
    英美拥有的共同经济诉求仅为经济伙伴关系构建出大框架,双方互补性诉求成为经济伙伴关系的支柱。在此一合作层次,英美双方有着几乎平等的发言权。因为它们彼此提供对方所需资源,彼此都不能缺位,否则彼此诉求无法达成。英国政府迫切希望寻求外部资本开发殖民地资源以摆脱前述困境,进而实现自己保持世界大国地位的梦想。同美国合作能够使伦敦获得影响美国政策的渠道,并可以从美国在其殖民地的投资中获益。甚至可以借助美国力量保护英国海外利益。[⑩]美国人则试图为自己找到更多原材料来源地、商品市场并尽可能少地承担维持“秩序”的花费。美国人尤为强调矿物的获取,声称撒哈拉以南非洲蕴藏着资本主义世界75%的钴、工业钻石和钶铁矿,10-25%的锰、锡、钒、铜、铬、镉和石墨,以及一些战略级矿物如铀和温石棉。[11]
    从英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情况来看,资金和生产资料的缺乏制约着英国经济目标的实现,惟有仰赖美国。经济和政治总是纠葛在一起,英国有时也利用美国人的冷战目标来实现自身的经济目的,而经济目标的实现强化了其阻碍非殖民化进程的能力。例如英国无法满足殖民地建设中所需使用的钢筋和钢轨。1951年,英国政府甚至只能寄望于美国人能在《共同安全法》(the Mutual Security Act)框架下援助修建罗得西亚铁路。此外某些类型的资本设备还依赖美国供应,如重型履带式拖拉机。该种机器的缺乏严重阻碍道路建设,而道路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也是军队和警察镇压民族独立分子所需要的。环顾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唯有美国有余力输出资本和生产资料,吸引美国资本便成为英国政府唯一的解决办法。[12]
    英国对资本的需求迎合了美国过剩资本的要求。1950年美国领事官员建议政府应采取步骤增进自身和殖民宗主国在非洲的经济合作。[13]美国政府明了英属殖民地的经济价值,向英国政府提出对英属殖民地的经济政策要求。第一,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当然也在世界其余各地),美国政府希望美国资本和致力于同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殖民地贸易的美国国民被给予同等的经济待遇。第二,美国政府期望获得原材料、海空设施、飞行航线和通讯站。美国政府提供的报偿是让世界银行为殖民地开发提供贷款;为英属殖民地产品提供稳定的市场;一旦联合国采取影响非洲的行动,将会在仔细考虑英国态度后再决定自己所采取的立场。[14]英国政府认可了这些政策,以换取美国政府援助和私人资本输入。
    结果,战后英帝国的衰落由于美国的援助而得到缓减。实际上,没有美国的援助,多数殖民宗主国本就无望恢复自己国内的经济并且支付恢复统治和开发殖民地的费用。美国在支持列强恢复各自殖民地的同时,将经济势力渗透入各列强的殖民地。美国政府宣传美国获取原材料、殖民地获益和重建欧洲经济可以三得。从而,美国同各殖民宗主国形成了既相互协作又相互抵制的关系。尤其是,美国将非洲事务视为欧洲盟国的“义务”。如英国政府认为的那样,“他们(美国人)知道我们永久性撤出殖民地所带来的东西将会有利于美国经济,但是会卸去战略义务,危及自由世界。这个事实使他们处于痛苦的两难困境。”[15]美国一贯采取的“反殖”立场实际上以不惹恼欧洲宗主国为前提。[16]在1955年夏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告诉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麦克米伦,英国控制非洲的时期,是非洲人曾有过的最快乐的时期。[17]
    正是在双方互相依赖的基础上,英美在英属殖民地结成经济伙伴关系。美国政府一方面谋求本国公司在建设殖民地基础设施工程中的份额,另一方面为美国银行、进出口商争取市场份额。由于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殖民地商品市场容量有限,基础设施缺乏,美国政府将投资主要集中于能快速获利的出口贸易方面,特别是战略性原材料领域。因而,英美双方在矿业资源开发中展开大范围的合作。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和美国之间不仅充分共享经济信息,而且签订了经济合作协议,使得英国有义务在原材料方面满足美国需求。在1949年,英国已经利用马歇尔援助的资金发展战略物资生产并出售给美国,像黄金海岸的锰、南非和其他殖民地的工业钻石。美国直接派人到10个英属非洲殖民地考察,对多个英属殖民地的矿业和配套基础设施形成规模性投资。[18]在核矿藏开发方面,1946年签订的麦克马洪法(McMahon Act)延续了战时英美核合作关系,成立联合开发托拉斯(the Combined Development Trust)。在1948年1月,该机构吸收加拿大,改组为联合开发署(the Combined Development Agency)。联合开发署不仅宣称优先拥有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本土矿藏,而且宣称在整个“自由世界”都拥有优先选矿权。英国的“责任”是开发英联邦[19]内和一些“第三方”国家中的核矿藏。[20]美国原子能委员会(U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不满于英国开发英联邦核矿藏的速度,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英联邦铀等矿物的勘探和开采中。尽管英国试图将英联邦的铀矿按照“本土”原则处理,不纳入联合开发署的共享范围,但是资本缺乏导致英国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改为实行共同参与的立场。在1950年,美国政府、英国政府、南非政府和联合金矿有限公司(Union’s Gold-mining Companies)四方签订秘密的铀供应协定,希望到1956年出口能够达到3000吨。协议规定美国出资三分之二、英国出资三分之一共同以预付货款的形式支持南非铀矿开采。在英国参与下,美国和澳大利亚也签订类似协议。显然,美国在联合开发署框架中能优先获得英联邦内开采的核原料。作为回报,1954年美国国务院政策声明指出:“美国在非洲的主要利益就是支持殖民宗主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支持他们对非洲人民的安全、政治和经济进步的责任,促进非洲和自由世界的联系。”[21]正是在上述两个层次经济相互依赖的基础上,英美之间在殖民政策的短期目标方面存在基本共识,即承认现状。美国并不打算使用过强的干预手段来促使非洲殖民地立即独立。如美国学者肯特所认为的那样,在冷战因素作用下,战后美国和欧洲殖民宗主国对非洲政策的步调是一致的。[22]而且上述共识并未因政党更迭而有大多改变。在美国学者戴维·吉布斯看来,虽然民主党总统罗斯福推动了殖民撤退,但是从杜鲁门到肯尼迪民主党总统的反殖言论更多只是花言巧语,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政策更是接近欧洲宗主国。[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