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摸清齐长城家底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记者 张杰 张清俐 参加讨论

    齐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齐国的政治、军事、对外交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相关部门对齐长城进行了调查测绘,推动了齐长城的保护与研究。围绕齐长城的调查情况,记者采访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光。
    《中国社会科学报》:齐长城资源调查与考古工作是从何时开始的?
    李振光: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其边境修建的大型防御设施,西起现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东至现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文管会王献唐先生曾对长清、博山、临朐、沂水等地的齐长城作过调查;90年代初,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清、章丘、莱芜、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胶南、黄岛等地的部分齐长城进行了调查;1996—1997年,泰安市路宗元等五位齐长城爱好者组成的齐长城考察队首次对长城全线进行徒步测绘考察。
    2008年12月,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办公室成立,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山东省博物馆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调查工作队,调查工作从2008年12月开始至2009年7月结束,2010年5—6月对调查发现的寨堡遗址进行了测绘。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调查队从长清孝里到黄岛于家河进行了全线、无空隙的调查、测绘、记录,用图片、录像、文字把齐长城的特征记录下来,进行了信息采集和“长城资源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的登录工作;对山东齐长城资源田野调查获取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汇总,依照《长城资源调查记录档案建档方案工作规范》,建立山东齐长城记录档案。这次齐长城资源调查测绘不仅对长城本体、相关设施进行调查,而且对长城经过地带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环境、水文、病害、长城的损坏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记录和分析研究。调查队伍在实际调查测绘中运用了大遗址调查与考古勘探相结合的方法,对齐长城重要迹象进行再确定,更好地反映了齐长城的特点和现存状况,为研究齐长城提供了科学的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08年的这次调查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李振光:首先,准确地测量了齐长城原有实际长度、现存长度和各类墙体的长度。确认齐长城墙体由山险、土墙、石墙、土石混筑等几种类型构成。土墙,多在平川或低洼地方用土夯筑而成,窄者十几米,宽者20余米,分多层夯打,墙体坚固结实。石砌墙体又有单面和双面垒砌之分。单面垒砌墙体多利用山岭自然地势,在外侧陡崖处砌筑石墙,内侧填塞土石,形成坚固的墙体,墙体外侧陡高,内侧与山体相连,有利于防守。双面墙体多依山修筑,全部用石头垒砌而成,或两侧垒砌石块内部填碎石或土石混填,宽度多在5—12米,现存高度多在1—2米,保存最高处可达4米。据章丘境内保存较好的石墙观察,墙体顶部可能采用平砌。部分石墙较窄,时代有待推定。锦阳关一带石墙,外侧有垛口,应为清代重修。
    其次,确认了齐长城主线外侧(南侧)两条(段)与主线相呼应的长城支线:其中一条由长清三岔沟至肥城的连环山,对该段长城复线的西端起点进行了重新定位,把起点向西延伸了1400余米;另一条由临朐、沂水交界处的脖根腿东山向东南,经朱家峪东山,过穆陵关,向东至三楞山,与北侧由安丘方向延伸而来的主线相交接。根据现场迹象判断,沂水穆陵关东西向墙体的构筑年代,应晚于其北侧沂水、临朐、安丘三县交界处的长城(主线),应为复线,纠正了此前穆陵关线长城作为长城主线的错误认识。
    再次,确认了烽火台3处,其平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为泥土夯筑,或外砌石墙内填土石,如万南烽燧为黄土夯筑,现存残高6米,直径15米;发现烽燧5处,表现为在山顶挖出直径3—5米方形圆角土坑,周边垒砌出略高于地面的石圈;调查测绘关堡8处;调查测绘寨堡27处,其中一些可能与长城守卫防御有关,多数可能属于晚期山寨;确认堑壕一条;发现周代遗址8处,面积小者数千平方米,大者上万平方米,有的遗址位于长城经过的山顶之上,应为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调查确定莱芜青石关部分长城为明清时期长城,非齐长城复线。
    此外,调查队以齐长城资源调查资料为基础,对齐长城的保护状况与损毁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选定重点保护地点,为编制齐长城重点区段的《抢救保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确定了齐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指导意见。按要求划定了保护范围,完成了保护碑和保护标志的竖立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齐长城的整体保存情况如何?近年来,围绕齐长城的保护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振光:调查中发现,目前齐长城消失部分占总体长度的30%以上,还有许多仅存痕迹且保存较差的部分。公路铁路的修建与山口的开挖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百姓种地垦荒对长城本体造成危害,矿坑开采毁坏了长城经过的山体和周边环境。
    国家文物局和山东省文物局高度重视齐长城的保护工作。2001年齐长城公布为第五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国务院第476号令公布《长城保护条例》,山东省也制定了《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依法保护齐长城;2004年出台了《山东齐长城遗址研究与保护工作方案》。
    齐长城的保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以保护现状为主,适当修复,防止或减缓遗迹破坏。把齐长城两侧50米,城堡、烽燧周围50米,关隘100米范围内划为重点保护区。保护区内,不得开山、放炮、取土取石,不得增建任何人工景物。齐长城沿线设立了保护标志碑和保护界桩,建立了保护组织,并由文物管理部门与长城所经各乡(镇)或村委会签订了文物安全责任书,有效保护齐长城。
    背景资料
    1996年10月上旬,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组织已退休或离岗的路宗元、孙立华、张广坪、和进海、李继生等五位长期从事泰山管理、研究、摄影的老同志成立“齐长城考察队”,对齐长城进行综合考察,以向世人展现齐长城的古老历史风貌和丰富文化内涵。考察队自1996年10月19日从长城西端开始,先后用100米、50米尼龙钢丝绳实地测量。
    整个考察活动迂回行程万余公里,跨越2000余座山峰,历时1年零2天,于1997年10月21日到达终点,胜利完成了对齐长城的考察任务,齐长城考察队经实地综合踏察后,取得了十大成果。第一,测量了齐长城的准确长度。第二,考证了齐长城的起止点。第三,发现了与主线齐长城并行的三条复线齐长城,纠正了史书记载的错误。第四,发现了重要的古城堡、烽燧及关隘等。第五,弄清了齐长城的走向、构筑形式及结构特点。第六,弄清了齐长城的保存现状和被破坏的原因。第七,调查了齐长城沿线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第八,搜集了大量与齐长城有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沿途的风土民情,丰富了长城文化内涵。第九,整理、拍摄、录制、搜集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第十,宣传了文物保护法,提出了保护与开发齐长城的建议,增强了齐长城沿线干部、群众的保护与开发意识。
    五名考察队员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58岁,其间考察队员有的中暑,有的受伤,却无人放弃,直至齐长城的全程考察结束,考察成果以《齐长城》为名出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齐长城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这也是自古至今首次对齐长城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记录。山东省委、省政府对他们的考察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表彰,并召开“齐长城考察新闻发布会”。1998年,齐长城考察队员赴北京向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汇报考察结果,罗先生在为他们考察报告《齐长城》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充分肯定了其考察成果,以及他们弘扬中华文化遗产的奉献精神。
     
    本报记者 张清俐/整理
    摘编自《齐长城》(路宗元/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