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构建双主线、多支线的中国世界史编撰线索体系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集刊》 董欣洁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全球化时代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和学术趋势,促使笔者重新思考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历史学领域的学术价值,即考虑将中国世界史理论体系建设这个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构建一种包括双主线、多支线在内的世界史编撰线索体系。双主线是纵向的生产主线与横向的交往主线。多支线是构成或依附于两条主线的不同领域及不同层次的细节线索,包括跨文化贸易、环境变化、物种传播、疾病传染、移民、战争、殖民主义扩张、帝国主义侵略、宗教传播、文化交流,等等。世界历史就是在双主线与多支线所体现出的各种动力的交互推动下演进的。这个编撰线索体系本身是历史发展合力的具体反映,需要不断在实证研究中检验和充实,同时也成为进一步的宏观理论构建的根基。
    【关 键 词】双主线/多支线/世界史编撰线索体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国/全球史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方全球史学研究”(12CSS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董欣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全球史与世界史理论
     
    今日的中国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剧变的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巨大的力场,将各个国家甚至每个人都牵纳其中。在现有的学科分类中,世界史为人们探索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从19世纪中叶中国世界史研究萌生以来,包括周谷城、雷海宗、齐世荣、罗荣渠、刘家和、马克垚、于沛、钱乘旦等人在内的世界史研究者,在构建中国自己的世界史研究体系方面进行了卓越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①其中,吴于廑关于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思想成为当今中国世界史学界的主流理论。②2010年,百余位学者通力合作完成的8卷39册1500余万字的《世界历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第一部将专题研究与编年叙事结合起来的大型世界通史著作。以上这些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既是我们在世界一体化加速发展的现实前提下研究世界史的深厚基础,又提供了新的出发点。
    笔者在研究西方全球史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很多西方著名的世界史或全球史著作都受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化时代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和学术趋势,促使笔者重新思考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历史学研究和编撰中的学术价值。具体而言,这个设想落实在世界史编撰领域,就是将中国世界史理论体系建设这个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考虑构建一种包括双主线、多支线在内的世界史编撰线索体系。双主线是纵向的生产主线与横向的交往主线。多支线是构成或依附于两条主线的不同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细节线索,包括跨文化贸易、环境变化、物种传播、疾病传染、移民、战争、殖民主义扩张、帝国主义侵略、宗教传播、文化交流,等等。世界历史就是在双主线与多支线所体现出的各种动力的交互推动下演进的。双主线与多支线的世界史编撰线索体系,实际上意味着世界历史演变的内在动力体系,这个编撰线索体系本身是历史发展合力的具体反映,需要不断在实证研究中检验和充实,同时也成为进一步的宏观理论构建的根基。另外,对双主线和多支线的探讨,有利于吸收西方世界史学界的积极成果、将其整合到我们自身的学术框架之中。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稿中,提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③《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成熟文本。另外,19世纪,包括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内的自然科学重大进展已经为世人所知;甚至到19世纪晚期,牛顿经典力学在物理学家看来已经不能充分解释宇宙的运动,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呼之欲出,即将在20世纪初期问世。即使在这种复杂的时代和学术背景下,对于前述“唯一的科学”这个结论,自然科学素养深厚的恩格斯(1820-1895)在晚年也未曾修正。他在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高度赞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④此中的深意,体现出马克思(1818-1883)“思想的统一性”和“理论的多维性”,“马克思拒绝把不同的学术学科相分离”;由于“物质生产力不可能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即最宽泛意义上的社会组织)相分开”,所以马克思采取的分析方法是“历史的分析”,进而“揭示各个社会尤其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⑤
    这种“历史的分析”,也就是唯物史观所倡导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⑥也就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⑦这是唯物史观的精髓所在。所以,恩格斯在1895年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⑧列宁(1870-1924)在1906年也指出:“我们不否认一般的原则,但是我们要求对具体运用这些一般原则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⑨在1920年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⑩这种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