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知,历史研究尤其是世界历史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经典作家对世界历史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在1843年克罗茨纳赫时期萌芽后,历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获得明确清晰的表述,但绝不止步于此,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线索,贯穿在《资本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历史学笔记、历史发展“合力”思想等探讨中。尤其是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发展“合力”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扩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探索历史发展动力方面的层次和角度。“合力”思想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即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1)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西方学术界在探索世界历史演变的根源时,往往背离实践而从观念出发。马克思则鲜明地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2)这样,马克思史无前例地把存在者的存在把握在感性活动的过程中,从而不仅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本体论立场划清了界限,而且批判地脱离了整个哲学—形而上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开展出以实践纲领为基础的本体论革命。(13)相应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承认。对此恩格斯指出,“以前所有的历史观,都以下述观念为基础: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求……可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现在马克思则证明,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阶级又是由于什么而产生和存在的呢?是由于当时存在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即各个时代社会借以生产和交换必要生活资料的那些条件”。(14)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5) 经典作家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6)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17)他们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8)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会做出如下判断: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19)“各种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20)所以,“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21)这实际上表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包含着两个核心概念,一个自然就是生产,另一个则是交往。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往的扩大,交往的扩大则有利于生产的保持,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相辅相成。 如前所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可以简要概括为:世界历史是人类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在此基础上人类的交往不断密切的产物,是人类整体的历史。这一论断鲜明地指出了世界历史的实践性与整体性,从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实现了世界历史研究的革命性突破。具体而言,世界历史绝非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的客观历史进程,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此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所以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本身,人的生产与交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因素对历史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这个创新性的世界历史阐释框架,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正如马克思在1858年所言:“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22)他实际上强调的是对历史发展动力的研究将推动历史叙事的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突出特点正是对世界历史演化动力的探讨。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来,在历史学领域,西方著名的世界史著作几乎都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史学流派之一”(23)的法国年鉴学派,其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是由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1878-1956)和马克·布洛赫(1886-1944)奠定的,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24)怀有“创建打破不同人文学科界限的全面历史学的抱负”,(25)主张“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26)年鉴学派第二代核心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1985),则将总体史的观念落实在他1949年出版的两卷本《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1963年出版的《文明史》、1979年出版的三卷本《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等作品中。在《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中,布罗代尔“为了阐明地中海1550年至1600年这短短一瞬间的生活”,提出“漫长的16世纪”(long century)这样一个时间单位,即“1450年和1650年之间的这些热火朝天的年代”,以便对16世纪的地中海进行总量分析,“确定其大量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基本关系”。(27)布罗代尔在方法论上的创见,是用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即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划分把复杂的历史现象区分为三个层次,努力以此展现出连续性的历史。他在1963年指出:这些阐述在纵的方向从一个时间“台阶”到另一个时间“台阶”,在每一级“台阶”上也有横向联系和相互关系。(28)显然,他在强调自己对历史发展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的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