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Edward Gibbon,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第6卷,弗雷德·德·法乌出版社1907年版,第335页。 ②一些学者将波爱修斯的《哲学的慰藉》称为他的“天鹅绝唱”,可参见托马斯·霍奇金《哥特人狄奥德里克》(Thomas Hodgkin,Theoderic the Goth),普特南之子出版社1891年版,第276页;杰拉德·J.P.奥戴利《波爱修斯的诗歌》(Gerard J.P.O' Daly,The Poetry of Boethius),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有关《哲学的慰藉》研究状况的述评,可参见褚潇白《〈哲学的慰藉〉翻译史及研究评述》,许志伟编《基督教思想评论》第18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82—287页。 ③拉尔夫·马蒂森:《卡奥尔的狄希德里乌斯:最后的罗马人》(Ralph Mathisen,"Desiderius of Cahors:Last of the Romans"),S.狄芬巴赫、G.穆勒编:《古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的高卢:一个地区的文化史》(S.Diefenbach,G.Müller,hrsg.,Gallien in Sptantike und Frühmittelalter:Kulturgeschichte einer Region,德古意特出版社2013年版,第455页。 ④约翰·马修斯:《阿尼奇乌斯·曼利乌斯·塞维里努斯·波爱修斯》(John Matthews,"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玛格丽特·吉布森编:《波爱修斯:他的生平、思想及影响》(Margaret Gibson,ed.,Boethius:His Life,Thought and Influence),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福艾贝·罗宾逊:《死去的波爱修斯:6世纪的史料中对一位未来殉道者的论述》(Phoebe Robinson,"Dead Boethius:Sixth-Century Accounts of a Future Martyr"),《旅人》(Viator)第35卷,2004年,第1—2页。 ⑤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6卷,第338页。 ⑥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6卷,第323页。 ⑦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6卷,第333页。 ⑧查尔斯·亨利·考斯特:《晚期罗马研究》(Charles Henry Coster,Late Roman Studies),哈佛大学出版社1968年版,第102—103页。 ⑨亨利·查德威克:《波爱修斯:音乐、逻辑、神学和哲学的慰藉》(Henry Chadwick,Boethius,the Consolations of Music,Logic,Theology,and Philosophy),克拉莱顿出版社1981年版,第68页。 ⑩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卡西奥多路斯及其时代的意大利文化》(Arnaldo Momigliano,"Cassiodorus and Italian Culture of His Time"),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史学研究》(Arnaldo Momigliano,Studies in Historiography),魏登费尔德和尼克尔森出版社1966年版,第188页。 (11)约翰·马修斯:《阿尼奇乌斯·曼利乌斯·塞维里努斯·波爱修斯》,第29—34页。 (12)约翰·莫尔海德,《狄奥德里克在意大利》(Jonh Moorhead,Theoderic in Italy),克拉莱顿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221页。 (13)肖恩·比昂利:《罗马、拉文纳与君士坦丁堡之间的政治和传统(527-554年)》(Shane Bjornlie,Politics and Tradition Between Rome,Ravenna and Constantinople,527-554),剑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4—162页。 (14)S.J.B.巴尼什:《马克西米安、卡西奥多路斯、波爱修斯、狄奥达哈德:东哥特意大利的文学、哲学与政治》(S.J.B.Barnish,"Maximian,Cassiodorus,Boethius,Theodahad:Literature,Philosophy and Politics in Ostrogothic Italy"),《诺丁汉中世纪研究》(Nottingham Medieval Studies)第34卷,1990年,第30—32页。 (15)詹姆斯·J.奥唐奈:《新罗马帝国衰亡史》(James J.O'Donnell,The Ruin of the Roman Empire),埃柯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168页。 (16)类似的说法可参见P.S.班维尔《皇帝、大区长官与王:罗马帝国西部(395-565年)》(P.S.Barnwell,Emperor,Prefects & Kings:The Roman West,395-565),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帕特里克·阿莫里《东哥特意大利的族群与身份(489-554年)》(Patrick Amory,People and Identity in Ostrogothic Italy,489-554),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马西米利亚诺·维泰洛《狄奥达哈德:东哥特意大利崩溃之际的一位柏拉图式的王》(Massimiliano Vitiello,Theodahad:A Platonic King at the Collapse of Ostrogothic Italy),多伦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页。 (17)约翰·莫尔海德:《狄奥德里克在意大利》,第220—221页;帕特里克·阿莫里:《东哥特意大利的族群与身份(489-554年)》,第9页;福艾贝·罗宾逊:《死去的波爱修斯:6世纪的史料中对一位未来殉道者的论述》,第6页;詹姆斯·J.奥唐奈:《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68页;肖恩·比昂利:《罗马、拉文纳与君士坦丁堡之间的政治和传统(527-554年)》,第140页。 (18)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Boethius,De Consolatione Philosophiae),克劳迪奥·莫雷斯奇尼编:《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神学论文集〉》(Claudio Moreschini,ed.,Boethius,De consolatione philosophiae,Opuscula Theologica),索尔出版社2000年版,2.3.5-7。 (19)卡西奥多路斯:《书信集》(Cassiodorus,Variae),特奥多尔·蒙森编:《日耳曼文献集成:最古老的作家部分》第12卷(Theodore Mommsen,ed.,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Auctores Antiquissimi),魏德曼出版社1894年版,1.45;恩诺迪乌斯:《书信集》(Ennodius,Epistula),弗里德里希·沃格尔编:《日耳曼文献集成:最古老的作家部分》(Friderich Vogel,ed.,Magni Felicis Ennodi Opera,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Auctores Antiquissimi)第7卷,魏德曼出版社1885年版,8.1;《卡西奥多鲁斯族谱》(Ordo Generis Cassiodororum),特奥多尔·蒙森编:《日耳曼文献集成:最古老的作家部分》第12卷,第V—Vi页;普罗柯比:《战史》,5.1.33。 (20)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J.R.Martindale,ed.,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第2卷,剑桥大学出版社,第232—237页。 (21)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2.2.9-10。 (22)《瓦勒西阿努斯匿名著作》(Anonymus Valesianus),特奥多尔·蒙森编:《日耳曼文献集成:最古老的作家部分》第9卷,14.83。 (23)《瓦勒西阿努斯匿名著作》,14.83-85。 (24)《瓦勒西阿努斯匿名著作》,14.85-87。 (25)普罗柯比:《战史》(Procopius,History of the Wars),哈佛大学出版社1914-1928年版,5.1.32-39。 (26)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1.4.21-1.4.37。 (27)卡西奥多路斯:《书信集》,1.27.2。 (28)有关阿卡西乌分裂,参见武鹏《“阿卡西乌分裂”:中古早期基督教会一次重大冲突初探》,《宗教学研究》第106期,2015年,第241—245页。 (29)玛格丽特·吉布森编:《波爱修斯:他的生平、思想及影响》,第8页。 (30)翰·马仁邦:《波爱修斯》(John Marenbon,Boethius),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约翰·莫尔海德:《波爱修斯的生平与古代晚期的哲学世界》(John Moorhead,"Boethius' Life and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e Philosophy),约翰·马仁邦编:《剑桥波爱修斯指南》(John Marenbon,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oethius),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31)奥托·古恩特尔编:《其他皇帝及教宗书信:从367年到553年》,(Otto Guenther,ed.,Epistulae Imperatorum Pontificum Aliorum inde ab a.CCCLXVII usque DLIII),《拉丁教会著作集》(Corpus Scriptorum Ecclesiasticorum Latinorum)第35卷,坦普斯基出版社1895年版,113.3。 (32)《阿维拉那书信集》,114.1—2。 (33)《阿维拉那书信集》,147.5 (34)《教宗传》(Liber Pontificalis),路易·杜申编:《〈教宗传〉:文本、介绍与评注》(Louis Duchesne,ed.,Le Liber Pontificalis:Texte,Introduction et Commentaire),恩内斯特·托林出版社1886年版,82.2,84.5,84.8。 (35)《教宗传》,路易·杜申编:《〈教宗传〉:文本、介绍与评注》,84.8。 (36)亨利·查德威克:《波爱修斯:音乐、逻辑、神学和哲学的慰藉》,第55、66—67页。 (37)约翰·莫尔海德:《狄奥德里克在意大利》,第236—237页;帕特里克·阿莫里:《东哥特意大利的族群与身份(489-554年)》,第525页。 (38)卡西奥多路斯:《书信集》,8.15.1。 (39)对这一争议的综述参见达努塔·尚泽尔:《诠释〈哲学的慰藉〉》(Danuta Shanzer,"Interpreting the Consolation"),约翰·马仁邦编:《剑桥波爱修斯指南》(John Marenbon,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oethius),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245页。 (40)普罗柯比:《战史》,5.1.29。 (41)《瓦勒西阿努斯匿名著作》,12.57。 (42)乔纳森·阿诺德、肖恩·比昂利、克里斯蒂娜·塞萨编:《东哥特意大利指南》(Jonathan Arnold,Shane Bjornlie,Kristina Sessaa,eds.,A Companion to Ostrogothic Italy),布里尔出版社2016年版,第20—29页。 (43)普罗柯比所使用的“叛乱”()是一个贬义词,并无赞赏波爱修斯之意,可参见H.G.利德尔、R.A.斯科特编《古希腊语—英语辞典》(H.G.Liddell and R.A.Scott,Greek-English Lexicon),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3页。 (44)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第2卷,第537页。 (45)普罗柯比:《战史》,5.1.38-39。 (46)普罗柯比:《战史》,7.20.27-29,7.21.12-14。 (47)约翰·莫尔海德:《狄奥德里克在意大利》,第218—219页;S.J·B.巴尼什:《作为狄奥德里克晚年史料的〈瓦勒西阿努斯匿名著作〉第2部分》(S.J.B.Barnish,"The'Anonymus Valesianus'Ⅱ as a Source for the Last Years of Theoderic),《拉托穆斯》第42卷,1983年,第595—596页;肖恩·比昂利:《罗马、拉文纳与君士坦丁堡之间的政治和传统(527-554年)》,第94—99页。 (48)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1.4.10。 (49)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第2卷,第330、1126—1127页。 (50)统计可参见克劳迪奥·莫雷斯奇尼编《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神学论文集〉》,第247页。 (51)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1.4.12-14。关于“强迫出售谷物的行为”(coemptio),可参见约翰·莫尔海德《狄奥德里克在意大利》,第229页,注释87。 (52)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第2卷,第454—456页。波爱修斯所提到的这位大区长官的身份尚未有定论,波爱修斯在522年到523年左右担任政务总管期间,意大利大区长官可能也是一位名叫福斯图斯的元老贵族,约翰·莫尔海德:《狄奥德里克在意大利》,第168页注释133,第229页注释87;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第2卷,第452页。 (53)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第2卷,第332页。 (54)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第2卷,第847页。 (55)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第2卷,第51页。 (56)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1.4.16-17。 (57)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第2卷,第216、495页。 (58)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第2卷,第808页。 (59)卡西奥多路斯:《书信集》,5.4.1、8.21、8.22;8.16、8.17。 (60)肖恩·比昂利:《罗马、拉文纳与君士坦丁堡之间的政治和传统(527-554年)》,第127—134页。 (61)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1.4.21-23。 (62)《瓦勒西阿努斯匿名著作》,14.87。 (63)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第2卷,第432页。 (64)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1.4.36。 (65)波爱修斯对元老院的指责另参见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1.5.9。 (66)查尔斯·亨利·考斯特:《五人审判团》(Charles Henry Coster,The Iudicium Quinquevirale),美国中世纪学院1935年版,第47—68页;约翰·莫尔海德,《狄奥德里克在意大利》,第223页;肖恩·比昂利:《罗马、拉文纳与君士坦丁堡之间的政治和传统》,第140页。 (67)查尔斯·亨利·考斯特:《五人审判团》,第3—10页;胡贝特·坎奇克、赫尔穆次·施耐德、克里斯汀·萨拉扎等编:《布里尔新保利古典百科全书》(Hubert Cancik,Helmuth Shhneider,Christine Salazar,et al.eds.,Brills New Pauly:Encyclopaedia of the Ancient World:Antiquity)第12卷,布里尔出版社2008年版,第348页。 (68)卡西奥多路斯:《书信集》,4.22、4.23。 (69)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1.4.26—27。 (70)约翰·莫尔海德,《狄奥德里克在意大利》,第221页。 (71)卡西奥多路斯:《书信集》,6.4.3、6.16.3、8.22.4、9.25.3。 (72)卡西奥多路斯:《书信集》,11.13。 (73)《瓦勒西阿努斯匿名著作》,14.85。 (74)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1.4.26、1.4.32。 (75)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1.4.37—38。 (76)《狄奥多西法典》(Codex Theodosianus),特奥多尔·蒙森、保尔·迈耶编:《〈狄奥多西法典〉、〈希尔芒德法令〉以及与〈狄奥多西法典〉有关的新律》(Theodore Mommsen and Paul Meier,Theodosiani libriXVI cum Consttutionibus Sirmondianis et Leges novellae ad Theodosianum pertinentes),魏德曼出版社1905年版,9.16、9.38、9.40、9.42、11.36。 (77)《学说汇纂》(Digesta),特奥多尔·蒙森、保尔·克鲁格编:《民法大全》(Theodore Mommsen and Paul Krueger,Corpus Iuris Civilis)第1卷,魏德曼出版社1904年版,48.4.1。 (78)《狄奥多西法典》,9.16.6。 (79)J.R.马丁戴尔编:《晚期罗马帝国人物志(公元395-527年)》第2卷,第749—751页。 (80)马凯利努斯:《编年史》(Marcellinus,Chronicon),特奥多尔·蒙森编校:《日耳曼文献集成:最古老的作家部分》(Theodore Mommsen,ed.,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Auctores Antiquissimi)第11卷,魏德曼出版社1894年版,454.2。 (81)都尔的格列高利:《法兰克人史》(Gregory of Tours,Historia Francorum),布鲁诺·克鲁什、威尔海姆·列维森编:《日耳曼文献集成:墨洛温时期作家作品》(Bruno Krusch and Wilhelm Levison,eds.,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Scriptores Rerum Merovingicarum)第1卷,汉诺威印刷书店1884年版,2.11。 (82)马尔库斯:《残篇》(Malchus,Fragment),R.C.布罗克利编译:《晚期罗马帝国古典历史学家残篇:尤纳皮乌斯、奥林匹奥多路斯、普里斯库斯和马尔库斯》(R.C.Blockley,trans.and ed.,The Fragmentary Classicizing Historians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Eunapius,Olympiodorus,Priscus and Malchus)第2卷,F.凯恩斯出版社1983年版,14。 (83)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3.5.10—11。 (84)波爱修斯,《对亚里士多德〈解释篇〉的第二份评注》(Boethius,In Librum De Interpretatione editio secunda),J.P.米涅:《拉丁教父著作大全》(J..Migne,ed.,Patrologiae Cursus Completes,Series Latina)第64卷,加尼尔兄弟出版社1847年版,2.433C。 (85)西塞罗:《论预言》(Cicero,On Divination),哈佛大学出版社1923年版,2.2.4—5。 (86)波爱修斯:《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评注》(Boethius,In Categorias Aristotelis),J.P.米涅:《拉丁教父著作大全》(J.P.Migne,ed.,Patrologiae Cursus Completes,Series Latina)第64卷,加尼尔兄弟出版社1847年版,2.Praef 201B。 (本文刊于《世界历史》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