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国史 >

欧阳湘: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港澳地区开展的市场争夺战(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党的文献》(京)2014年2期 newdu 参加讨论

    2.葵骨与葵骨扫把。葵骨是中国内地传统出口商品,主销港澳作为制造扫把的原料,远销欧美等地。新中国成立前整个香港市场为我独占。日本侵华期间,葵树被火烧,葵骨生产下降。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大力援助,但因葵树生长需时甚久,一时未能提高产量。1951—1953年,香港因我国来货少发生脱销现象,港商转而经营印度葵骨。结果,我货被挤出香港市场,整个市场为印度货所代替。1955年我货出产较为正常,并恢复出口香港。到1956年,我国把葵骨做成扫把出口,印度葵骨逐步被我挤出香港市场,由我货代替。至于葵骨扫把,在1956年广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上,我方与香港隆发号签订大笔成交合同。由此,我货销量逐年增长,港商纷纷改营国货。市场矛盾表现为:一是印度葵骨过去占了我在港市场,现我重新占回,将印度葵骨挤出;二是香港厂家因改业经营国货须解雇工人,可能引起这部分工人对我不满;三是香港的家庭式生产者,因我不出下货,影响其生产原料供应而对我不满,扬言继续经营印度葵骨扫把与我在星马(新加坡、马来西亚)竞销。调研材料提出的经营意见是:从历史资料来看,葵骨及葵骨扫把均属我国传统商品,“不能退出国外市场”,但准备“暂时不予独占”,具体对策如下:为缓解国外市场矛盾并照顾内销,拟将1959年计划出口160万压缩为100万把;将压缩的葵骨扫把改为内销;采取以少出多收的方针。拟自1959年起逐步提高出口价,并停止出口竹柄。
    3.纸箔。内地纸箔主销港澳及星马地区。抗战爆发前,国外市场几为我国独占,广东潮州的庵埠及顺德的陈村为著名产区,从业工人达2万人以上。抗战时期因广州、汕头相继失陷,生产者逐步流往港澳设厂生产,星马地区也纷纷自行生产。日寇投降后,国内生产没有恢复。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纸箔直到1955年下半年才大量出口。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基本占领80%以上的国外市场。内地恢复出口纸箔后,港澳、星马各地厂家纷纷停业。据不完全统计,仅港澳地区1956年停业者就达100家,2000多工人被解雇(约有200人回国生产);原来从事纸箔生产的厂商,多数转而经销我国出口成品,少数转营他业。今后经营意见:纸箔属中断后恢复出口商品,这不仅可使潮汕及陈村、江门各地原来纸箔手工业逐步恢复生产,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同时,过去港澳各地生产纸箔主要原料土纸几乎全部由内地供应,大陆恢复出口后可以变原料为成品,以增加外汇收入。调研材料建议:1959年仍应保持1958年的水平。
    4.红砖。红砖分为手制、机制二种。新中国成立前,东莞、番禺两地手制砖大量销港;机制砖则由香港青山砖厂供应港澳并转销婆罗洲(该厂因规模宏大、品质上乘,有“远东砖王”之称)。在1955年华南物资交流会上,湖南与香港商行成交了数百万块机制砖;1956年改由广东出口后逐年发展,到1957年占领整个市场。我红砖出口发展快速的主要原因是:香港建筑业兴盛,市场容量增加,而香港红砖生产赶不上。我手制砖品质上乘,远胜于港制品;机制砖品质虽略逊于港制品,但价格便宜。我红砖供应正常,且量大而集中,适宜大型建筑要求。故香港红砖市场为我货所控制。市场矛盾问题:(1)机制砖。香港青山、建生两大砖厂商(英商投资),已因亏损过大歇业(两厂有800多人转业),红砖市场几为我独占(除两个华商投资小厂外);(2)手制砖,香港土窑(华侨投资)砖厂40%以上停业。今后经营意见:我红砖出口虽然在香港市场上有矛盾,但被我挤出的两户大厂是属于英商资本,且其歇业尚另有原因(主要是地价高所致);至于手制砖,目前未有挤迫土窑致歇业现象,且香港确因生产赶不上,我不应退让。
    其他出口商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我们已恢复全部或部分传统市场,尽管引起了市场矛盾,但我们仍应巩固市场优势。这类商品,调研报告列举了两种:(1)棉烛芯。新中国成立前全由内地出口供港澳两地,我国南海的烛芯驰名国外。新中国成立后,内地出口一度中断,港澳地区乘机发展生产。1956年我开始恢复出口236吨,1957年出口405吨,1958年增至550吨,已全部占领港澳市场,港澳原有7家厂商(港5家、澳2家)已全部停止,工人约有200人被解雇。棉烛芯原为我出口商品,我中断后港澳才利用我出口原料加工,因此我改出成品影响不大。所以我们不应退让。(2)粗神香。过去全部由我出口,后因故中断。1955年,大陆恢复粗香出口。估计1959年可达75%。港澳生产粗神香工人7000多人,我占领全部市场后其将被解雇。目前已受威胁的是小生产者,部分已歇业或转业。我压缩原料改成品出口,符合我国外贸政策。而且,国内有1000多工人也必须维持就业。
    第二类,我们恢复或开拓市场,但所占市场份额还不大,市场矛盾也比较小,故应视国内货源大力发展出口。调研报告列举了炮竹、蚊香、挂瓦、扣胚和纽扣四类商品,均属此类。(22)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港澳市场的争夺战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内地商品长期占据香港进口市场排行榜榜首,所占香港进口市场比重,除1951年为17.7%外,其余均在20%—24%之间;1958年,这一比重达到了30.4%的历史纪录。我们在港澳市场争夺战中主要采取经济手段,即增加货源、降价竞销,辅之以统战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市场斗争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不浓,具有行业性和地域性特点,主要是外贸部门的业务,仅涉及邻近港澳的中南各省区。中国在港澳的市场优势易于保持,主要是香港进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差异不大。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香港出口增速年均仅5.72%。(23)
    我国内地巩固、恢复和扩大在港澳地区的市场优势,主要针对外国来货,但同时难免也波及港澳本地产品。我国政府在出台政策措施时,既注意照顾港澳工人就业,也考虑国内就业的需要。对于一些过激做法,特别是“大跃进”运动时期的进取性政策,也作出适当调整。比如,1959年初,外贸系统检查过去对港澳出口“不对的做法”,就包括“对蔬菜、梅菜、酒饼和炮竹的出口是曾排挤了港澳的农民和一些的小厂商”(24)。1959年水海产对港澳出口座谈会强调:贯彻中央对港澳出口的方针政策,正常供应港澳市场的需要,恢复和巩固我优势地位,“同时不挤当地渔民”。(2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