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50年代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成立之前,人们对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的总结多出现于报纸杂志的纪念文章里,如1951年6月22日,胡乔木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特点;[1]1953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的社论,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四年来的重要成就。[2]而当时负责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出版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集刊》第1集和第2集[3]中却没有一篇关于国史研究的论文。可见,20世纪50年代前期学界尚未真正进行国史研究,但已开始关注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其中,作为四个学部之一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负责领导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1956年3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负责领导制定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远景规划工作。6月,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会同全国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共同拟定了各学科的远景规划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草案初稿。正是在《历史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以下简称《远景规划草案》)(哲学社会科学长远规划办公室:《历史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1956年4月)以及《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初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初稿)》,1956年6月。)(以下简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中,国史研究作为重要内容首次被提出。 (一)《远景规划草案》中的国史研究 1956年4月,《远景规划草案》拟定完成,国史研究作为第七个中心问题——“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和特点”进行了规划。对于“本问题的简单内容和意义”,《远景规划草案》指出:“本问题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揭示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规律和特点。这不仅在历史科学中有创造性研究的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将教育我国人民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同时也将大大地有助于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对于“国内对这个问题研究的现状”,《远景规划草案》指出:“现在还是一个缺门”;对于“必须采取什么主要措施或创设什么条件”则指出:“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建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组织这方面的研究力量”。(哲学社会科学长远规划办公室:《历史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附表第9页。)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和特点”包括的研究题目,《远景规划草案》中列了14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解放台湾和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思想改造;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中国和苏联、人民民主国家友谊的发展;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和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成果形式要求是论文、初稿及专著等,并具体规定了研究这个题目所需要的研究人数及预计完成期限。(哲学社会科学长远规划办公室:《历史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附表第9~10页。) 关于国史专门著作的计划,《远景规划草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的综合研究”,阅读对象是“中学学校以上历史教师及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干部”,预计100万字,初稿应在1964年以前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的阅读对象都是“中等文化水平以上读者”,初稿都应在1967年以前完成。《抗美援朝史》的阅读对象也是“中等文化水平以上读者”,预计30万字,初稿应在1960年以前完成。(哲学社会科学长远规划办公室:《历史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附表第27~32页。) 关于史料整理,《远景规划草案》提出要“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重要史料”,并“分类分辑出版”。重要史料主要包括:“土地改革资料汇编;镇压反革命资料汇编;抗美援朝资料汇编;三反、五反运动资料汇编;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料汇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料汇编;文化教育事业资料汇编”等。计划每年出版约500万字,编纂资料的项目逐年增加。关于国史研究机构,《远景规划草案》提出“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在1957年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组,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研究工作”。(哲学社会科学长远规划办公室:《历史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附表第67页、正文第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