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上海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减人行动,力图将在上海无正当固定职业的人口,以动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形式迁出上海。 1955年7月23日和25日,上海先后召开各区区长会议和各单位动员农民回乡生产工作干部大会,动员人口回乡工作骤然启动。动员回乡采取了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做法,在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动员回乡工作迅速展开,仅8月份就动员回乡28万余人。由于事起仓促,带来了工作准备不足、工作步骤过急等问题,如回乡人数超出了当时交通设备的运力,江苏、浙江等省安置工作压力很大,再加上动员范围扩大和动员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命令现象,市委决定从8月15日起暂停动员工作。1955年全年动员回乡人数共586408人,快速减少了上海城市人口,降低了城市运行压力。 1956年,上海确立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发展方针,结束了上海经济发展摇摆不定的状态。但合理发展不是什么都发展,正如时任副市长宋日昌指出,“上海工业要有计划发展,要与内地工业有合理的分工;别的地方发展了,上海就不必发展,上海主要是生产高级产品”。上海工业发展的思路是主要依靠资金和技术进步,而不依靠劳动力的增加。1956年底市人委规定1957年全市不增加新的职工和工作人员,1959年的市委工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增产不增人”的口号,因此,外来人口在上海所能谋取的就业机会是极为有限的,动员回乡成为解决外来人口问题的必然选择。 1950年代中后期,党委政府每年都开展动员外来人口回乡工作。1956年3月29日,市人口办公室下发了《一九五六年动员农民回乡生产的工作计划(草案)》,计划动员20万人回乡生产。1957年8月,市人委决定全面开展对倒流回沪和盲目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的动员遣送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列为全市第三季度的中心工作之一。1958年市人口办公室动员剩余劳动力支援农业建设的规模达324735人。1959年第二季度,上海市开展了突击性的动员农村劳动力回乡生产运动,国庆节前后又进一步加强了收容迁送流浪街头和流散小船上的外来人口回乡生产,至10月底共迁送了30万人回乡生产。动员外来人口和城市剩余劳动力回乡生产,减轻了城市劳动就业、住房、交通和副食品供应等方面的紧张情况,同时也将在上海的消费人口转变为生产人口。 精简职工,回乡、下乡并举(1961-1965) 1961年至1963年,中国共产党实行了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的措施,全国共精简了近2000万职工和2600万城镇人口。 上海党委政府对于精简下来的职工优先以动员回乡的方式进行安置。市委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1961年8月颁布的《关于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中,1961年全年计划精简249700人,其中动员到市郊和外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119900人,占减人总数的48%,可见在政府的规划中,动员回农村是减人的主要出路。据统计,从1961至1962年,全市动员回乡的职工共有19万人,其中去外地农村约11万人,本市郊区农村约8万人。 在精简职工的运动基本结束之后,上海市对人口的规划转而侧重于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1963年,上海市委精简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上海市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减少城镇人口工作的初步规划》,提出“在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本市城镇人口和职工人数都应该争取基本维持在现有水平上,力争不再增加”。自此,上海市区人口规模调控的目标是维持在1962年末的水平,即640万人左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进一步降低自然生产率、严控外来人口迁入的前提下,通过外迁来抵消自然增长和正常迁入的人口数。然而,由于不断地进行动员人口回乡,上海市可动员回乡的潜力已经很小。1964年计划减少人口183000人,其中动员回乡和外地职工留沪家属去职工所在地35000万人;1965年计划减少人口88000人,回乡下乡人口仅5000人。总之,党委政府意图将城市工业生产所不需要的人口尽量迁往农村,但其进程越来越艰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