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人口回乡的特点与影响 在上海减少城市人口的诸种方式之中,动员人口回乡是持续时间最长、减人规模最大、成本较为低廉、见效极为快速的一种方式。动员人口回乡的四个阶段,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海市从未停止动员人口回乡的相关工作。每一阶段的动员人口回乡都是由一次或几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带有政治清理或人口结构改造性质的回乡活动组成。运动式与制度化的交替,构成了阶段性特征明显的历史周期性。 从1949-1976年的整个历史阶段而言,其他任何一种减人方式在规模上都无法与动员人口回乡相提并论。征兵、在外地建立国营农场、下乡、学生投考外地、劳改犯去外地劳改等等,这些方式虽然也在减少城市人口的规划之内,但或者是对象的限制,或者是安置地点条件的限制,其规模是较为有限的。计划生育由于见效太慢,在1950年代中后期并非减少人口的要务,直至精简职工以后才把计划生育作为减少人口的主要办法。 在历次减人行动中,党委政府毫不掩饰对动员回乡这一方式的偏爱,从根本上而言,是由于在可以大规模减少人口的诸种方式之中,动员人口回乡的成本最为低廉。根据上海市1964年减少城镇人口的安置费用预算表,在需要政府资助的安置方式中,最高的是动员青年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需要安置费用800元,而成本最低的为动员职工家属社会闲散人口等回乡和去外地,仅需40元。1964年计划减少人口22.3万人,需要经费4812万元,平均每人安置费需215元,动员人口回乡所需费用不到平均费用的四分之一。可以说,动员人口回乡是最为节约的一种减人方式。同时,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大规模动员人口回乡,可以快速减少上海城市人口,对于缓解城市粮食供应、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其成效是立竿见影的。 动员人口回乡深刻地影响了上海城市发展。在1949-1976年,300余万人被动员回乡,大大推迟了上海成为千万人口大城市的步伐,为上海的工业化进程赢得了宝贵的资金和时间。在1950年代初,大量灾难民、游民、乞丐、娼妓和其他城市贫民被动员回乡,改变了他们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其中一员。在大跃进之后中国经济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动员人口回乡缓解了城市就业困难,也是给在城市无法获得谋生渠道的群体谋划了一条出路。可以说,在中国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城市中没有出现贫民窟,动员人口回乡功不可没。 动员人口回乡的影响面极为宽泛。几乎所有在上海生活过的外来人口,所有上海人,尤其是外地有家属、亲属和朋友的上海人,均受这一历史进程的影响。动员人口回乡的持续时间之长、影响面之大,使其成为理解上海社会主义建设史的一个重要素材。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作者向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城镇化道路与上海卫星城”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发表时有改写) (责任编辑:admin) |